钱瑗有孩子 钱钟书:小孩子读“黑暗童话”也有好处

2017-08-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读]童话把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智慧的教育体系和父母要想办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成长"季节"和独立完整的人,该嫩时不老,该老时不嫩,有一种健全的人格和精神.昨日,舆论纷纷说要警惕"黑暗童话"毁了童心,初衷当然不错,但,我们也应提醒,过于完美无缺的"光明童话"同样也会伤童心.对于"灰姑娘"."丑小鸭"之类故事的负面影响,美国一些社会学家早就"发难":多年追踪

[导读]童话把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智慧的教育体系和父母要想办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成长“季节”和独立完整的人,该嫩时不老,该老时不嫩,有一种健全的人格和精神。

昨日,舆论纷纷说要警惕“黑暗童话”毁了童心,初衷当然不错,但,我们也应提醒,过于完美无缺的“光明童话”同样也会伤童心。

对于“灰姑娘”、“丑小鸭”之类故事的负面影响,美国一些社会学家早就“发难”:多年追踪调查发现,《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之类的童话并不利于女孩心理成长。这些童话中的女主人公都因为长得漂亮,所以与众不同,尽管落难,但最终“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生活”……这在客观上宣扬了女性只要拥有漂亮的外表,就能取得成功,会使那些自觉相貌平平的女孩备感挫折,延续至成年,导致心理失常。

心理学上有一个“彼得潘综合症”,现在一些幼稚型成人被称为“类人孩”,“类人孩”是学者发明的新词,而彼得潘是英格兰童话中的人物,他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两者有相似之处,就是不想长大,甚至恐惧长大,宁愿生活在童话世界里,逃避成人该负的责任。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现在,我们看到的“类人孩”和“彼得潘”似乎越来越多,不能不说与童年时听了或看了太多美好光明的童话有关。

钱钟书就认为,童话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智慧的教育体系和父母要想办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成长“季节”和独立完整的人,该嫩时不老,该老时不嫩,有一种健全的人格和精神。在现代社会文明中,一个成人必须具有个人意志,能够自我评价,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做决定,而不是总是“长不大”。所以,我们也应有培植孩子独立思想和自力自强的氛围。如此看,有一些“黑暗童话”来中和或对冲“光明童话”,也可让孩子自己学会判断,所以,对“黑暗童话”也不必过于紧张,特别是不要急于打棒子、扣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