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丰跑了 跑到美国小镇读书 中国年轻人为了啥?

2018-0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以24%的速度增长,预计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将超43万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4月发布的调查显示,70.1%的中国高中生对出国留学感兴趣,而近八成(79.9%)中国父母赞成孩子出国留学.早在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留学市场的第一大生源国.出国留学在大陆似乎已成为大众化趋势,然而调查也发现,中国留学生总体上缺乏个人发展规划.到了国外之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出现混乱不清的状态,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夹缝之中.  近日,美国俄亥俄大学视觉传播专业的研究生女孩黛西?霍尔多夫

  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以24%的速度增长,预计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将超43万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4月发布的调查显示,70.1%的中国高中生对出国留学感兴趣,而近八成(79.9%)中国父母赞成孩子出国留学。

早在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留学市场的第一大生源国。出国留学在大陆似乎已成为大众化趋势,然而调查也发现,中国留学生总体上缺乏个人发展规划。到了国外之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出现混乱不清的状态,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夹缝之中。

  近日,美国俄亥俄大学视觉传播专业的研究生女孩黛西?霍尔多夫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和讨论。

年轻学子在美国是如何生活的?

6月28日,招商银行留学妈妈俱乐部联手启德国际教育研究院发布“2012中国学生留学趋势报告”,调查涉及济南、青岛等17个城市2万多名有留学意向的学生和家长。调查显示,出国留学出现大众化趋势,正在从奢侈型消费向中高档消费演变。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2012年度有留学意向的人群中,家庭年收入在30万以下的占到76%,比上一年度大幅提高了18%。

假如你是当爹妈的,并不特别富有,挣钱也挺辛苦,但每年硬掏出二、三十万元,供孩子到美国念大学。突然有一天,你从网上看到一些照片,正是你家孩子在美国那边,整日生活在中国人的小圈子里、打打麻将之类的生活照,你会做何反应?你会情何以堪?

据《中国青年报》报导,今年4月,门户网站“网易”发了一组摄影报导,内容是正在美国俄亥俄大学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

美国女孩黛西说:“我想传达出这样一个感觉:他们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压力,因为父母为了让他们来留学花了大笔钱,也希望他们能顺利毕业。他们被期待着,期待着将来回到中国,能有一个大好前途......。”

黛西拍的照片在中国发表后,反响之剧,让她难以理解。网易的原文跟帖有数千条,多达7万的网友参与其中。而美国那边,俄亥俄大学里的华人学生社区更是炸了窝。曾跟黛西关系密切、甚至热情地教她打麻将的中国朋友,其中有些人现在跟她闹掰了、翻脸了。

“他们对我发火,冲着我大叫。因为他们的父母,看到照片后,非常生气!”黛西感到郁闷。

中国学生不远万里地跑到一个美国小镇上,究竟为了啥

黛西从小生活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本科也是在当地读的。旧金山是一个种族多元化的地方,人的面孔五颜六色。在她的印象里,这里的人30%是亚裔,而其中又以华人居多。

“每天,我推开家门走出去,都能看到一张张中国人的脸。”黛西说。

俄亥俄大学是在美国中北部的一个小镇子上,此地以白人为主,街上很少能看到亚洲人。可是,令黛西惊讶的是,当她第一次走进俄亥俄大学时,校园里竟然到处都能看到中国学生。

6年间,俄亥俄大学的中国本科生数量差不多激增了35倍,2004年只有17人,而2010年则多达603名。现在,在俄大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中,81%来自中国。

对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中国同学,美国学生跟他们接触甚少,了解不多。许多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主要来自那些校园里十分抢眼的富人。前些时候,该校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的故事,说他如何开着昂贵的跑车,天天泡酒吧,跟美国人打得火热。后来因为他驾车出了事,不得不退学。

黛西读大学时,曾修过3个学期的汉语。2008年至2010年,她到过中国,在上海、昆明、广州住了一阵子。在她看来,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是那么有钱,也不是那种活法。她想知道,来俄大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我来这所大学,是因为这里有我很想读的专业。我特别想知道,这些中国学生,不远万里地跑到一个美国小镇上,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多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能喜欢呆在这么小的地方吗?来之前,他们知道这个地方、了解这所学校吗?有过什么期待吗?”

纪实摄影是黛西的专业所长,黛西从2011年春天开始,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集中拍摄。拍摄结束后,她跟这些中国留学生保持着联系,夏天在中国旅行时,还跟其中一个学生的家人见面吃饭。

黛西在暗房洗照房里结交上了泡泡和她的男友安迪。他们带黛西进入了中国学生的圈子。”

他们就像生活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的夹缝间

“美国,最早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像纽约和洛杉矶那样的大城市,而当我来到俄亥俄,发现完全不一样。”泡泡这样告诉黛西。

还有不少人跟她说,来了以后才知道,俄亥俄大学跟俄亥俄州立大学是两回事儿。俄亥俄州立大学,位于州府所在地,在全美排名50位左右,是所名校;而俄亥俄大学,不仅排在百名以外,还是在这么小的一个镇子上。

至于来美国前有啥期待,黛西采访到的大部份中国学生回答是:没什么期待,也不知道该有啥期待。但他们却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期待什么,那就是不希望在美国的校园里,遇见这么多中国同学。虽说人在美国,但自己跟老乡呆的时间,比跟美国人呆的时间还长;说的汉语,比说的英语还多;明明是在美国上大学,但一块上课的几乎全是中国人。

只有一个女孩,告诉黛西自己有过热切的期待。女孩的英文名叫克莱拉,来自中国西北部,为获得申请和签证的帮助, 她家付了2.5万元人民币的中介费。黛西见着克莱拉时, 她刚到俄大不足一个月。那天,她正和几个女孩子一起在看迪斯尼电影。

克莱拉曾期盼自己能有一位美国室友,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她的美国室友一直没有出现。宿舍里,只住着克莱拉一个人,每天下课回来,她都要面对一张空空的床板。

中国学生向黛西抱怨,说被有些“没良心的”中介忽悠了

有些中介的人告诉他们说,到美国后,只需要读3个月的语言,就可以上专业课了。但到了俄大后,因为英语水平低,尤其是听力和口语太差,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需要读英语强化班(OPIE),它相当于正式开始专业学习前的预备课程。

学校根据学生首次托福考试的成绩,将他们分为7个等级,分别安排到对应等级的语言班上课。“这意味着,在真正开始大学学习前,他们不得不先在这个语言班里下点功夫。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年、三年,才能通过这个强化班的重重关卡,不少英语‘困难户’就此诞生。”黛西介绍说。

虽然学的是英语培训之类的基础课,但交的却是等价于大学本科的学费,每学期6.5万元人民币。而且强化班的课程并不能为他们赢得学分,在这里一年读下来,一个学分都换不到。

“一方面是中介提供了误导性的信息,另一方面,学校在录取上降低了标准。”黛西这么分析道。

因为中国学生喜欢呆在一起,加上语言障碍,他们真正接触美国生活的渠道, 可谓少之又少。虽然人在美国,却仍是在通过教材,了解着美国文化。

“他们在强化班上课,就像生活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的夹缝间。”黛西试着总结说。

泡泡还好,她的口语不错,通过语言考试后已正式开始学习专业。尽管身边有了很多美国同学,但她依然觉得交流困难,“有些美式笑话,我根本听不懂,就只能跟着笑。”

俄亥俄大学的校园很漂亮,是标准的美国大学校园。中国学生初来乍到时,都挺兴奋的。但是,当他们在英语强化班呆上一年半载后,普遍有种挫败感。

“我想在真正的大学课堂里学习,过上更地道的美式校园生活。但我只是看着美国学生走过、路过,在食堂一起吃饭,我无法体验到那种生活。”克莱拉说。

“天天学着一模一样的东西,看不到希望和尽头。”一个在英语强化班呆了一年半、5次托福考试均告失败的男生说

抽中国烟,说汉语,聊英语课、聊作业、聊家乡

在采访英语强化班负责人时,黛西第一次听说了“中国城”。

“他告诉我,中国学生最集中的一个地方,是‘中国城’,他们同住在那一幢楼里。当时我吓了一跳,完全不能相信,因为我觉得这事太奇怪了。你知道,当我到国外读书的时候,我可不想跟一帮美国人住在一起。这样做,对很多事情都没好处。比如,你就没办法接触语言,我的报导里有一句引语,就是说‘这不是学习语言最理想的状态’。”

她决定一个人去“中国城”亲眼看一看。

“中国城”的正式名称叫做斯科特楼,它实际上是俄大的一栋留学生宿舍楼,因为住的中国学生太多,被人称为“中国城”。虽然现在中国学生已被分散到了其他宿舍楼,但去年的时候,这里共住了215名学生,其中180个是中国人。

“中国城”的入口是一座红砖砌成的拱廊,上头挂着灯笼。顺着这些灯笼走下去,就到了一座露天的院子。院子里有片草坪,还种着樱桃树,中央由4只木制长凳围成了一个圈。

环绕着院子的这栋宿舍楼,十分雅致,一共有4层。一层是教室,上面3层是学生宿舍。夜晚,一排排白色的窗框里,射出温暖的金色灯光,整栋建筑,像一个镂空的立方体。走廊里,可以看到一扇扇门上,用汉字做的装饰。

黛西一个人在楼道里晃,碰上了宿舍管理员。在交谈中,她得知,这里也举办专为中国留学生准备的迪斯尼主题派对。

在一次化妆舞会开始前,宿舍管理员打扮成白雪公主的样子,挨个敲宿舍门,邀请中国学生参加派对舞会。

舞会上,黑白金三色的气球,被用胶带粘在墙上,以遮住原本严肃单调的建筑风格。“女士们穿着修长的露肩礼服, 缀满水钻的细高跟鞋, 在脏兮兮的灰色地毯上蹒跚挪步。男士们则穿着不合体的西装,从裤腿可以看出明显大一号。”

舞会办得似乎并不很成功。“红黄相间的灯光,映照着面具下害羞的脸。多数中国学生,只是呆在圆形舞厅边上的阴影里,三五成群,打趣闲聊,只是随着音乐的律动,微微弯一下膝盖。各种甜腻的亚洲风格流行曲,循环播放了一夜。”

黛西的许多照片,都是在“中国城”里拍摄的。她还在英文报导里,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在“中国城”看到的一个个场景。

每到日暮时分,“中国城”楼顶上就会点亮射灯,刹那间,这个散落着烟头的院子,沐浴在蓝色的光线之中。

一些人站在院子中央的小广场上,聚在一起抽烟。他们说的都是汉语,在聊英语课、聊作业、聊家乡。黛西凑过去跟他们说汉语。“他们对我很感兴趣,觉得我很有意思,觉得一个试图说汉语的美国人很好玩。”

比尔和6个朋友一起坐在长凳上, 抽着中国烟, 讲着各种荤素段子。他们都抱怨在这儿生活的无聊。比尔已经来了5个月,几乎没有美国朋友,只和中国人交往。课余,他要么在聚会厅里玩游戏,要么在体育中心打篮球。他的英语口语很差,看到自己上强化班的漫漫长路,心情黯淡。当时,他在考虑夏天回中国,突击准备托福考试。

克莱拉合上笔记本电脑,走出她的宿舍。室内,那张属于美国室友的床,依旧空着。她沿着走廊,走过一扇扇紧闭的门,到了聚会厅。她和两个新来的同学用中文聊天,看过了迪士尼动画片《大力士》,在迪士尼主题的涂色本上,用蜡笔画了一会儿画后,克莱拉便又回到空荡荡的房间。

另一间屋里,一群中国学生正在用电饭锅煮面条。面条里只放了葱和酱油,然后他们用筷子吃。因为宿舍内禁止做饭,所以他们用塑料袋罩住烟雾探测器,以防触发警报被抓。

黛西在报导中评价道:“这里几乎处处弥散着彻头彻尾、坚不可摧的中国‘特色’。”

这种“特色”可不止是食物。凌晨两点,在“中国城”3层的学生休息室,4个18岁的学生正在打麻将。摸牌出牌之间,这些年轻的中国女孩互相逗趣、闲谈。

“我胡了!”一个叼着香烟的女孩喊道。随后,她推倒面前的14张牌,向大家展示。4人开始洗牌,“哗哗”声代表着新一轮牌局的开始。

随后几乎每个中国学生都让黛西撤下图片和报导。让中国学生不满的是,他们觉得编辑选用的照片,多是“负面”的。可在黛西看来,像看视频电影,跟朋友聚在一起做饭,一块玩玩游戏之类的事情,算不上是负面的。“如果我上了视频网站,我的父母就不会不高兴啊。”她还说,虽然自己很投入地学习中国文化,还在中国生活过,但中国人的好多想法,仍让她琢磨不透,难以理解。

“可能是文化差异吧。”她这么归结道。

对那些正在俄大上本科的中国同学,黛西更多的是寄予同情。

“到了美国,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改变。一方面,他们受到中国那里、家庭那里来的压力和期待,被迫接受家长所做的种种安排;另一方面,他们人到了这里,处在美国大学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他们在渐渐改变,有了想做自己的愿望,变得独立起来,想依靠自己而活、为自己而活。”

黛西表示,不满意网易编辑为她的报导所起的标题:“失落的留学梦”。

“那不是我要表达的主题。我的英文报导的题目叫做‘not here or there’(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我想表达的,是一种被困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