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炎简历 赵世炎简介 赵世炎妻子

2017-1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赵世炎,1901年出生在四川省(今重庆市)酉阳县龙潭镇.赵世炎父亲赵登之夫妇育有9个子女,赵世炎排行第八.赵家在素有小南京之称的龙潭算是数一数二大户,经营桐油等生意.赵世炎少时,父亲不惜重金为儿女聘请名师,在家读书.赵世炎自幼酷爱读书,喜欢听大人讲"酉阳教案"等故事,反帝反封建等种子自小播下.1912年秋天,赵世炎入读龙潭高级小学堂,地理老师是同盟会会员王勃山,常常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有一天地理课上,王勃山讲到香港被割,九龙.澳门被租,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大好河山支离破碎时,边讲边哭.

赵世炎,1901年出生在四川省(今重庆市)酉阳县龙潭镇。赵世炎父亲赵登之夫妇育有9个子女,赵世炎排行第八。赵家在素有小南京之称的龙潭算是数一数二大户,经营桐油等生意。赵世炎少时,父亲不惜重金为儿女聘请名师,在家读书。

赵世炎自幼酷爱读书,喜欢听大人讲"酉阳教案"等故事,反帝反封建等种子自小播下。1912年秋天,赵世炎入读龙潭高级小学堂,地理老师是同盟会会员王勃山,常常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有一天地理课上,王勃山讲到香港被割,九龙、澳门被租,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大好河山支离破碎时,边讲边哭。当时,许多同学受老师爱国主义情绪感染,跟着痛哭。赵世炎怒目切齿,默不作声,下课后,反复高唱岳飞《满江红》:"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他的二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给少年赵世炎以很大影响。随后,在哥哥世珏的影响下,赵世炎剪掉头上的长辫子,决心与清朝统治者彻底决裂。在他的影响下,龙潭镇小学堂许多小男孩也剪了长辫子,许多小姑娘扔掉裹脚布。对赵世炎离经叛道之举,当时,母亲惊慌失措,父亲赵登之却微笑着夸奖儿子有志气。

1914年,赵世炎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取酉阳联合中学,但他放弃了,决心到省城或北平(即现在的北京)去求学追求进步,同年随二哥到北京。1915年,赵世炎考入国立北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这是北平当时最好的中学之一,人们思想活跃。

赵世炎各门功课出色,尤其喜欢英语,为克服发音不准,他不怕嘲笑,当着同学的面高声朗读。有了一定积累后,又开始大量阅读英文书刊。为练习英语,赵世炎常往外国朋友处跑,许多同学不解,以为他想加入基督教。

赵世炎勤学苦练,英文进步很快。有一次,学校邀请一位外国老师来演讲,14岁的赵世炎自告奋勇担任翻译,居然出色完成任务。此后,赵世炎在学校成为编外英语老师。

尽管他的地方口音常惹得同学捧腹大笑,但赵世炎性格活泼,关心时事,敢于组织和领导各种斗争,喜欢唱歌、体育运动,积极助人,很快在同学中赢得"外交大臣"美誉。1917年夏天,赵世炎引起李大钊注意,多次约他参加活动,有意吸纳他加入新思想传播学会。

通过聆听李大钊著名演说《庶民的胜利》,阅读光辉论文《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赵世炎感觉兴奋、激动,心里也亮堂多了,积极组织少年学会,参加工读等各类斗争活动。差不多同时,酉阳赵家也举家迁往北平。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赵世炎组织和领导师大附中的同学走出校门,同各大、中学校的师生一起参加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赵世炎被北京高等师范附中学生推选为学生会干事。1919年秋,参加了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为创建一个有朝气的年轻中国积极奋斗。

赵世炎在《少年》半月刊上连续发表《说少年》等论文,分析当时一般青年的思想状态,揭露封建家庭、旧的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的思想束缚和毒害。在他主办的《工读》半月刊上撰文,与朋友们共同讨论中国的前途,公开评论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主张中国应实行社会主义,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是"最公道,最平等,无军阀、财阀,无种族界、国界经济上固然好,道德上尤其好"的社会制度。

1920年5月9日清晨,赵世炎搭乘的法国阿芒贝尼克号轮驶出上海杨树浦码头,毛泽东和其他赞助勤工俭学运动的各界友人前来码头送行。船上学生120多人,还有萧三、张天翼等。

轮船经过50天航行,抵达马赛。赵世炎来到巴黎,主要为附近华人服务和帮助华人教育会做些编辑出版工作。他经常找朋友讨论勤工俭学的情况,其中包括16岁的邓小平。

赵世炎妻子

赵世炎牺牲的当天晚上,有一位带草帽的神秘"来客"找到夏之栩(赵世炎之妻)把一张纸条递给她,那纸条上写着:"夏仁章(即施英)奉命斩决"。夏之栩努力控制自己,把纸条紧紧地攥住,眼睛勇敢地看着前方,"来客"说了很多,但是她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世炎牺牲了,世炎牺牲了,我要继续干下去。

她镇静地送走了来客,冒雨跑出去找王若飞同志。她家里那个6个月大的孩子她已经顾不上了。她的母亲夏娘娘在凄风苦雨中为她和赵世炎的安危正在担惊受怕,她也顾不上了。她要先把这个不幸的消息报告给党。

1927年7月2日,赵世炎被捕时,夏之栩就不顾个人安危跑去为王若飞送信。

1928年春天,夏之栩生下了她和赵世炎的第二个孩子。第二年当这个孩子才一岁多的时候,夏之栩就跟一些同志去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她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后来就把5岁的赵令超、3岁多的赵施格留在了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