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悲壮是一种完成 张爱玲:悲壮是境界的完成苍凉是启示

2018-01-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9年读完<小团圆>,索性趁热打铁,来了个旧梦重温,每夜临睡前絮絮追忆<半生缘>,晴暖的午后,转到阳台聆听人世<流言>.意外的收获是发现张爱玲原来这么喜欢电影.除了隔三差五安排小说主角看电影去,最昭彰的铁证是三十年后仍然对<不了情>中发了福的陈燕燕耿耿于怀:"她在她下一部片子里就已经苗条了,气死人!"当年红极一时的<新生>和<渔家女>毋庸置疑是她品头论足的对象(<银宫就学记>),就连"第三

2009年读完《小团圆》,索性趁热打铁,来了个旧梦重温,每夜临睡前絮絮追忆《半生缘》,晴暖的午后,转到阳台聆听人世《流言》。

意外的收获是发现张爱玲原来这么喜欢电影。除了隔三差五安排小说主角看电影去,最昭彰的铁证是三十年后仍然对《不了情》中发了福的陈燕燕耿耿于怀:“她在她下一部片子里就已经苗条了,气死人!”当年红极一时的《新生》和《渔家女》毋庸置疑是她品头论足的对象(《银宫就学记》),就连“第三轮的戏院也已放映过了”的《桃李争春》和《梅娘曲》,她也不忘杀回马枪来一番长篇大论(《借银灯》)。

不知道香港电影资料馆主办方是否也收到了这样的信息,2010新年伊始便开办了一场专题《借银灯——张爱玲与电影》,与祖师奶奶有瓜葛的电影几乎一网打尽。李碧华说张爱玲:“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掏的古井,大方的很。

又放心的很。”因张爱玲而生发出来的电影,无疑是“四方君子”从“古井”中掏出来的又一珍贵遗产,从1947年的《不了情》到2007年的《色,戒》,六十年间,断断续续,长卖长有,简直有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况味。

此次登堂入室的十多部电影大都眼熟,除了耳熟能详的《太太万岁》,音信杳然如海底珍的《六月新娘》、《小儿女》也趁着东风乍然现身。让人意外的是一部叫《黛绿年华》的片子,先前闻所未闻。《黛绿年华》拍于1957年,左几导演,虽然电影开篇即昭告观众,此剧的原著为郑慧,但是无须从头看到片尾,也不必动用放大镜细细搜索菲林上“张爱玲”的蛛丝马迹,熟悉张氏作品的读者只要三分钟就能得出结论,根本就是改编自《沉香屑:第一炉香》,电影中寄人篱下的韩湘莹活脱脱就是初次投亲的葛薇龙;夜夜笙歌的范太太根本就是不甘寂寞的梁太太,电影与小说,二者人物性格如出一辙。

那么,这位郑慧是何许人也?百度一下,除去街头巷尾的郑慧甲郑慧乙,以作家姿态出现的条目寥若晨星。几经周折,查到零星消息:郑慧(1924—1993),原名郑慧娴,在上海出生及长大。很早投身社会工作,业余于复旦夜大进修。

四十年代在上海投稿《西点》而踏上文坛。五十年代初移居香港,正值《西点》在港复刊,郑慧跻身流行作家之列,其作品非常受欢迎,包括《四千金》、《黛绿年华》、《女子公寓》、《春水东流》等。——半个多世纪后,郑慧这个名字,包括她的作品早已在时间的荒野里风流云散。

胡兰成言: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茫茫影海,1957的片子再度借尸还魂,大概也只有“祖师奶奶”有这样的魔力了。

撇开“张冠李戴”不说,《黛绿年华》也算是佳作一部,只是主办方冠以“异曲同工之妙”似乎言过其实,至少指的应该不是文本本身。张爱玲喜欢民间戏曲,但是这种爱憎分明的讲故事方式,并不被张爱玲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