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武汉大学 武大博导给刘心武挑刺 揭秘“红楼”学术性不足
记者李樵实习生罗茜通讯员刘冰昨日上午,回武汉过寒假的王黎冒雨赶到武胜路新华书店一楼大厅,旁听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导陈文新教授的讲座。王黎是复旦大学生物系博士研究生。他说,自己是学理科的,但对古典文学感兴趣,特地赶来“补课”。本报读者俱乐部“书香伴你度寒假”昨日举行第二场,陈文新教授精彩的演讲和独到的见解,令人叫绝。
《红楼梦》竟然可以这样读
继林语堂、张爱玲和王蒙等作家评点古典名著《红楼梦》之后,刘心武也借央视“百家讲坛”“解读”《红楼梦》,把名著背后的故事描绘得像侦探小说一样有声有色,吸引了广大观众。“刘心武点评《红楼梦》,注重的是趣味,好玩。”讲座一开始,陈文新教授便点明了这一点。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刘心武从秦可卿这个人物形象入手,解读《红楼梦》,发表了许多散文和随笔,并把自己对秦可卿、贾元春和妙玉的研究成果,以探佚小说的形式发表,逐渐引起关注。在刘心武的笔下,没有了专家学者严谨的考究,而以“戏说”见长。比如,他将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等几味中药名字,用谐音的方式“翻译”成:你的父母要你在熟悉的地方自尽。以此交代一个重要女主角的命运。这种联想式的解读虽然理由不足,但听起来很有趣。这令不少读者感到惊讶:《红楼梦》竟然可以这样读!
趣解《红楼梦》刘心武并非“第一人”
陈文新告诉现场读者,对《红楼梦》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流派:旧红学索隐派、新红学考证派和文本评论派。刘心武对这部名著的解读方式,属于索隐派。考证派以胡适、俞平伯、冯其庸等为代表,他们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自传,写的是曹芹自己的家世;索隐派以蔡元培、王梦阮、潘重规等为代表,试图将《红楼梦》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依据的是联想;文本评论派认为《红楼梦》只是一部小说,其中的虚构内容更为重要。
“索隐派的研究最不可取,趣味性强但学术性不足。
”陈文新认为,刘心武以非专家的身份,对名著的内容进行大胆假设,所以讲起来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这也是他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热捧的原因之一。但是,刘心武还不是将《红楼梦》解读得最有趣的人。
陈文新说,1916年,王梦阮、沈瓶庵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红楼梦索隐》,很短的时间内就重版至十三版之多。陈文新认为,刘心武的“戏说”可以活跃气氛,与专家的学术研究互补;讨论学术,不能以刘心武的话为依据。
中学生读“红楼”不必过于多愁善感
《红楼梦》写人生的短暂,写青春的美好,写贾宝玉的非功利性性格,写史湘云的豁达豪爽,字里行间洋溢出诗性的忧郁气氛和贵族情调。在作者看来,许许多多美的东西被毁灭,无可奈何,无法挽回。《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首悲歌。多愁善感和情感脆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共同特点。“这种情感,只有完全不为生计操心的人,才能体味。”陈文新说,因为贾宝玉太重视情感,太没有功利心,所以事业上一无所成。陈文新建议中学生,可以体会《红楼梦》中美丽的人物、心灵和细节,可以学习他们对情感的珍惜,但不必过于多愁善感,否则对身心发展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