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美娟和吕中 奚美娟:艺术之花永远在心中绽放(图)
1955年出生,上海川沙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影视女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央十七大、十八大党代表,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先后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市戏剧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奖。1990年主演影片《假女真情》获第十一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饰演《蒋筑英》中的路长琴获1992年首届华表奖最佳女演员等诸多艺术奖项。
印象: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背影》
2012年6月2日,一场以《爱,让我们永远在一起》为主题的中外经典诗歌散文音乐朗诵会在新落成的天津大剧院上演,在一连串的“大腕”朗诵者名单中,我看到了她的名字——奚美娟,这个几乎赢得了戏剧界和影视界所有的表演大奖、几乎饰演了世上所有不同性格命运的母亲的著名演员,便是我当晚要采访的人物。
晚7:30分开始演出,我7点之前就进入后台,第一个节目是木兰童声合唱团的小朋友们集体演出的诗朗诵,第二个便是由奚美娟朗诵的散文《背影》。我站在漆黑的后台,想象着一个演员在出场前的心情。大幕低垂,黑暗中我看到,演奏钢琴和弦乐的乐手们已经在舞台中央稍靠后的位置坐好,小朋友们井然有序地分别站在舞台的两侧准备上场。这时,舞台上方一排蓝色的射灯亮了,黑暗中洒下一片幽幽的蓝光。台上一片寂静,仿佛没有人存在。而实际上,主持人方明和吴京安等许多演员都在候场。后台深处,有一个瘦削却高挑的身影一直在独自默默地“温功课”,走到近前我看清楚了,正是奚美娟!一件黑白小格旗袍,外加一件深蓝色开衫,头发在脑后梳了一根独辫。全素的装扮下,一朵淡粉的绢花别在左前胸,一种温馨与暖意一下子就跳了出来。就像她的人,平淡安静的外表下,应该也有这花朵一样的淡粉色在内心温暖着吧。
万事俱备,只待开场。我抬起头,望着蓝幽幽的灯光和尚未开启的大幕,这是台下观众永远都不会知道的一种状态。忽然想到,演员的人生,其实就是在舞台前后的明暗交替中度过的。那头顶的一束束蓝光,在大幕拉开之后变成了明亮的色调。演出开始了,演员便不再是后台的那个自己。从他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他已经是另一个人了,是艺术角色赋予他的那个人!
奚美娟上台了,她开始朗诵那篇在语文课本里伴随我们许多年的《背影》,而她留给我的却是一个侧影。这种感觉很奇妙,层层侧幕之间,后台之黑暗与前台之明亮的交替处,穿过窄窄的侧幕望去,像一条长长的走廊,奚美娟就站在那明亮的地方,和上世纪20年代的作家朱自清“相逢”。
她朗诵的时候,小提琴开始拉奏马思聪的《思乡曲》,那绵长忧伤的思乡情绪瞬间弥漫了整座剧场,这时,奚美娟饱蘸深情的声音响起:“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随着散文内容的展开,奚美娟用声音在听众的心头架起了一条时光隧道。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怀旧。那曾经的父爱、母爱,当我们长大成人、离开父母、迈开自己的人生步履时,想到过回首看一眼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吗?而实际上,更多的时候,是父母望着我们的背影,一次次分别,一次次泪眼蒙眬……
台下,置身于天津大剧院的一千多名观众,像是一块巨大的海绵,在一点一滴地吸收这声音传递出的精神营养。当她朗诵到“……(父亲)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时,她的声音哽咽了,她的泪水悄然流淌,仿佛有什么东西触动了心弦,我的眼泪也突然涌出眼眶……
奚美娟下场后,我们来到一间敞开的化妆室交谈。没想到,回答问题时她的声音那么纤细柔弱,与刚才在舞台上的强大气场判若两人。她很矜持,对采访存有明显的戒心,表面上温和,内心却相当坚定。她坚持不谈个人生活,她说:“我不喜欢被采访,因为我很怕别人通过表面的一些提问,所写出来的东西不真实,被大家误解了。”
这么多年做人物访谈,我面对过上百位不同性格的被访者,什么样的情况都会碰到。她的顾虑我能理解。我说,我是想做一次真诚深入的访谈,把您最真实的一面告诉给我们的读者。于是,我们就从《背影》开始,进行了一次坦诚的交流。这时我才明白,在她云淡风轻的外表下,有一颗怎样孤独高傲的心!艺术像一位女神,在她的心中又有着怎样至高无上的地位,那种神圣,那种尊严,那种须付出毕生精力去追随探索的执著……早已融入她的血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了。如此,她才会这样淡定、从容,才会任凭外部世界如何浮躁而无法改变她的一丝一毫。奚美娟,一个内心强大的女人,一个活到一百岁也不会放弃心中理想的艺术家!
朗诵经典文学名篇
让心灵得到净化和丰富
记者:我刚才听您的朗诵特别感动,尤其是当您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描述那个父亲爬火车站月台的情景时,作者流泪了,我看到您的眼泪也出来了……
奚美娟:这篇作品我读了好多年了,我们这个朗诵的团队我参加也有十几年了,有一些相对固定的篇目。《背影》这篇散文最早是他们选给我的,开始我还很不解,怎么会让我读这篇?这应该是由男声来朗诵比较好。后来,我又一想,不妨女声来读读看,一读,效果很好,听众也很接受。所以现在没有人认为这应该是由男声来朗诵的。
记者:那么您与父亲的感情也很深,能否谈谈您对父爱的认识呢?
奚美娟:这个问题,不能太拘泥于个人的情感……我不太想谈我自己。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不想把自己牵扯到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里,那样的话,容易演员和角色分不开。比如我今天朗诵的《背影》,我一再强调这是一种大爱,我做艺术从来不执迷于在自己个人的情感里头。我觉得,对艺术的理解可能来源于演员个人情感的积累,但当你真正站在舞台上塑造一个艺术形象的时候,你不可能执迷在自己个人的情感里,你塑造的那个人不是你,混为一谈就不对了。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另外一个灵魂附体,是吗?
奚美娟:也不是。我觉得艺术不是另外一个灵魂附体,没有这么简单。表演艺术是一门专业,它应该是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反映人类的爱。所以,我在塑造艺术形象的时候,不会执迷于一个小我。我不愿意被误认为演员就是角色,或者角色就是演员。有一些媒体在做娱乐报道的时候,喜欢把角色和演员混为一谈。这是一个误区,我不喜欢这样。
记者:我理解,您是从一种专业的角度来解释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关系。
奚美娟:为什么说隔行如隔山呢?我们也没有办法跟大众说清楚,我也不喜欢被人家误读。但是我觉得像《背影》这样表达父爱的经典篇目,实际上也是自己的情感积累,用朗诵这种方式传递出来,让每一位观众也能体会到你由此表达出来的这种大爱。这中间有一个契合点,就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需要朗诵者去掌握的。艺术家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可能,作者朱自清写的是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段往事和一种情感,是完全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感。但是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传递了许多人心中都有的那种对父亲的情感,把它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之后,又放大了这种情感,是高于生活的。我们艺术家在表达时,就是要寻找这些东西。
记者:您工作这么忙,还来参加这样一种演出?并且十几年坚持不懈,用世俗的眼光看,既不赚钱又不出名,为什么呢?
奚美娟:这就是这么多年参加这个朗诵让我觉得心安理得的地方,这是不赚钱的。我觉得,通过自己的朗诵,把这样经典的篇目传递给观众,传递者本身的精神也得到了净化,享受这种文化的熏陶,让心灵安静和丰富,这是仅有金钱所不能达到的。
渴望有好的中老年题材剧本
出演中国版的《金色池塘》
记者:您一直以来是以温馨、慈爱的形象出镜的,饰演了那么多令人难忘的母亲形象。但我看您饰演的那些坏女人的角色同样也特别到位,那种狠毒与阴险,我特别惊讶您的这种大跨度的转变,是怎样做到的?
奚美娟:我是职业演员,我的专业就是表演艺术。对于职业演员来说,这个并不难。实际上我们可以塑造各种各样的角色,只要文本给你提供了这样一个基础。对我自己来说,塑造的过程就是一个职业演员应该拥有的能力。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学戏剧的从业人员都应该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可是出了校门之后,为什么又各有不同呢?这时,你是不是能够全面发展,你的综合素质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记者:人都说演员吃的是青春饭,尤其是女演员。您怎么看?
奚美娟:那可能指的是舞蹈演员。而影视、戏剧演员,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看,比如美国、欧洲、日本等等,有许多成熟的艺术家并不是以年龄来界定的。你说的那种女演员靠年轻来赢得观众,可能是因为近些年来,商品经济以后,那种娱乐报道喜欢做快餐式的文章,只看表面的东西太多,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对我们这个职业并不太了解的一种说法。也许从商业的层面来说,有这样的现象。但对我来说,真正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只靠吃青春饭的。
记者:但是能一直演到老的演员比年轻演员要少得多,很多演员还没到老就被淘汰掉了。
奚美娟:我认为,主要是作品关注点的问题,这和演员本身没有关系。你没有给他提供相应的文本。比如,像美国电影《金色池塘》这样好的剧本,我们这里没有人给你提供。如果我们这里有人能把创作的眼光关注到中年人或者老年人的题材上,我们有大量好的艺术家能够表达这样的内容。我们不是没有好的演员,而是没有好的作品。作品的视角太多都关注青年人,少有关注中老年题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文化不成熟的表现。
记者:据我所知,不是因为剧作家不写,而是他们写了之后没有人去拍,没有人愿意为这样的题材投资。
奚美娟:一部艺术作品的完成是一个链条。实际上这样的市场需要慢慢来培养,需要大家一起来做工作,而不只是要求某一方面去努力。而在这整个链条中,演员是最被动的,你没有文本,他去演什么呢?
读书可以填补心灵空白
女人最好的状态是踏实
记者:您说过,您愿意饰演两种角色,一种是有人格魅力的,一种是有性格魅力的。那么在您演过的角色中,您认为哪些角色达到了这样的要求?
奚美娟:我说这话的时候,是说我挑选剧本的标准,这两大类角色是我有兴趣挑选的。当然也不排除那些比较轻松的、生活多元的角色。如果角色与这两种都沾不上边的,就有可能不挑选了。你让我举例子?我演过的角色太多了,只要我接受的、去创作的角色,就都应该是我能够认可的。我基本上不做违心的选择,不会去演我不喜欢的角色。
记者:可不可以这么说,在您饰演过的这么多的角色中,基本上都是您认可并有兴趣的。没有哪一个角色是因为对方给的钱多,或者诱惑力大而去拍的?
奚美娟:我还没有浅薄到这种地步(笑)!我相信在我这个层面的艺术家都不会做这种选择。但有的演员愿意做这种选择也无可厚非,因为他们也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做演员是非常辛苦的,最后一个镜头不拍完,人家是不会把钱给你的。所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挣钱也没有什么不好。
记者:我看有报道说,您比较喜欢读书,这种习惯是您从小养成的吗?
奚美娟:我以为,读书是人生当中特别自然的事,不值得拿出来说道。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读书来填补自己心灵的空白,只不过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一样罢了。读书是提高一个人全面修养的很重要的途径。这种习惯应该是很好的,我自己也愿意读书,这种习惯确实是从小养成的。书香陪伴我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代,这些文学的营养在我心里潜移默化,慢慢就形成了我自己的东西。年轻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到了中年就有了结果。比如读小说,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不能不读小说,尤其是经典作品。小说描写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往往是最细腻的。有时候描写一个人物一瞬间的心态能写好几页纸,而我在演这个人的状态时也许两个镜头就过去了。对文字的感悟力是做表演的基础,如果没有对文字的感悟力,就不可能对一部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记者:我觉得您一点也不像做演员的,倒像是做老师的。女演员通常不是您这样安静的。您的这种安静给人一种非常踏实的感觉。
奚美娟:是的,我就喜欢安静。我觉得女人最好的状态是踏实。在这个圈子里,踏实的感觉才最真实。你看社会上一些有权、有钱、也有社会地位的人,他们难得安静,往往因为欲望太多而不快乐。相反那些简单平凡的人们,没有不切实际的奢望,一步一步踏实地生活,反而会快乐。入行30多年我时常会反省自己,不管在哪方面,我的路都走得很正。
记者: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作为一名女性,尤其是女演员,不浮躁是很难的。
奚美娟:也不难。艺术家里有很多很好很淡定的人。之所以不为人知,可能是有些媒体不喜欢报道我们这样的人,让观众以为这个行业里没有我们这么淡定的人。这是一个误区。可能艺术家里也有两类人,有一种人经常在媒体上晃,甚至弄出一些“八卦”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产生一种误读。其实还有我们这样一种人。作为国家的文化市场,还应该有渠道来表现这样一批真正有理想、有追求、有艺术良心的人。他们能够与时俱进,知道终身学习是多么重要,有阅读习惯。我相信,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这样一批中坚力量,这样的艺术家存在的话,文化是没有希望的。一定有这样一批人!只是一些比较浅薄的媒体对这样的人没有兴趣,这中间或许也有一个误区,也可能这些媒体以为读者不喜欢看这样的东西,实际上读者并不是不要看,而是你们没有给他们提供这样的信息让他们看到,相互在误读。所以我相信,包括我们遇到过的一些观众都是非常有水平的,他们渴望了解严肃的艺术和艺术家。
爱不是生活的全部
但一定是全部生活的支撑
记者:您塑造了这么多不同层面的女性形象,您觉得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一个女人应该如何把握自我?顺其自然还是努力奋争?
奚美娟:顺其自然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比较消极。积极的人生是你心里一定要有追求,有目标。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人,就像刚才方明老师在开场白中说的那样:爱,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但是你全部生活的支撑。这句话特别好。同样的,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肯定不是生活的全部,但肯定是全部生活的支撑。我也觉得是这样。如果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便有可能失去心灵的自由。一个盲从、没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女性是很可怕的。
记者:您对艺术这种执著的追求来源于哪儿?核心是什么?
奚美娟:核心就是自己对工作比较认真负责。与我们那一代人受到的教育有关。永远是在不断地完美,永远在学习。我们有学习的意识。各行各业的人,天外有天嘛,永远要学习。好了还要更好,在这个不断完美自己的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也好,看别人经典的东西也好,不断地充实自己。
记者:如果在舞台剧、电视剧和电影中让您选,您最喜欢选哪一种?
奚美娟:我做舞台剧时我很喜欢舞台剧,做影视时我也很喜欢影视,我做的时候我都很热爱,只有热爱才能把你要做的事情做好,你必须爱上你做的事!
记者:您刚才说,做演员很辛苦,能具体谈谈吗?
奚美娟:其实每个行业都很辛苦。我认为辛苦和能力是两回事,并不是说你很辛苦就能做到最好。
记者:刚才在后台看到您还在用功,您都朗诵了这么多遍了,还在那么认真地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