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杨虎城后代投身西北建功业
西安事变最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而扭转了国家处在危亡关头的紧急情势。然而,发动事变的两位将领之一---杨虎城最终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今,将军的后人生活得非常平静,他们因为杨虎城经历了别样人生,对杨虎城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记忆与理解。
杨家姐妹的半世悲欢
73岁的杨拯英,是杨虎城和第三位夫人谢葆真的二女儿。几年前,她从陕西省政协文史馆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眼下,她和老伴生活在西安市信义巷的一处居民楼里。
虽然已年过七旬,杨拯英依然思维敏捷,言谈举止带着陕西人特有的直爽和热情。
杨拯英告诉记者,姐姐杨拯美从甘肃省政协退休,现在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西安;妹妹杨拯汉从新疆退休,现在住在北京。3个人由于年事已高,行动不太方便,多通过电话交流近况。
杨拯英说,西安事变发生时,姐妹们年纪尚小,最大的姐姐拯美才4岁。为防止意外,妈妈谢葆真特意把她们安排在西安郊区的远房亲戚家,由外婆看护。后来,外婆带着她们逃到四川,辗转于成都、三台、新都之间,躲避战火,防止国民党特务追踪迫害。最终,在父亲好友的安排下,返回西安。
杨拯英感叹:"那时候,大人们怕我们知道得太多,一旦说漏了嘴,就会遭厄运,不让我们知道所发生的事。"
杨拯英已记不清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当时,由于自己的年纪太小,所以,只会拿着父母的照片看啊,看啊……一听到别人说我们是孤儿,心里就特别难受。"
上世纪80年代初,陕西省政协筹建杨虎城纪念馆,在杨拯英的要求下,她被调到省政协文史馆,这才有机会比较完整地了解父母的生平。
"当时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父亲杨虎城,这个机会让我接触到母亲谢葆真的相关资料。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对母亲的印象日渐加深了……"
"我很崇拜父亲,也非常崇拜母亲,这不仅因为她是一位革命志士,更因为她对父亲的真情真义……最终和为民族舍生取义的丈夫一起壮烈牺牲,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义举。"
后来,杨拯英为母亲写了篇小传,登在《民国人物》上。考虑到子女不方便给父母写传记,就只写了一个生平事略,还用了一个笔名---杨浪。后来,杨拯美在这个小传的基础上,开展了一些调查,并与杨拯英一同完成了《回忆母亲谢葆真》一书的撰写。
半个多世纪已然过去,杨拯英的心情早已归于平静。"现在想想,父亲当时就抱定了牺牲家庭、牺牲十七路军的决心,对国家、对民族,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做子女的,对父亲只有崇敬。"
将门虎子为国奉献
杨虎城将军一生,曾经有过3次婚姻,育有10个子女,如今,只有杨拯英、杨拯美、杨拯汉健在。其他的,有的夭折了,有的与父母一同牺牲在监狱,有的为了国家建设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22年出生的杨拯民,是杨虎城将军的长子,也是杨将军被害后惟一在世的儿子。由于年长而且是男孩,杨拯民和父亲的接触最多。受父亲影响,杨拯民很早就参加了革命,他参加过智取华山等战斗。从194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曾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米脂县统战部长、县委书记、一野骑六师副师长、大荔军分区司令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