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阴火论及证治发挥(下)
内容提要:郑钦安认为的阴火证,其本质乃为阳虚阴盛、阴盛格阳于外,所引起的一切病证。阴火证的本质为阳虚有寒,但局部为火热之症,如何处理局部阴火之火热症与全身阳虚寒证的问题,本文提出分三步治疗思路,一是“火郁发之”,二是潜阳封髓,三是培元固本,对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郑钦安 阴火证 治疗思路
4.临证三法
“火郁发之”是第一步,目的是调理人体之饮食、睡眠与大小便。正常情况下,人体饮食、睡眠与大小便正常,不管是什么样疾病都有机会恢复的可能,如果这三个生理代谢方面有问题,任何疾病恢复都会成为问题。调理阴火证的基本前提,就是要调整这三个方面的小问题,只有这三个问题调整到位了,其余的病证恢复与调整都有可能胜劵在握。在这三个方面,失眠问题是困扰很多疾病之关键,研究发现:应用四逆汤加桂甘龙牡等治疗失眠症,服药3个月后,70%的病人都有比较好效果,但是分析这30%无效的病人后发现,这些病人都有舌尖偏红与大便秘结两个重要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扶阳论坛·4》)。我们多年临床上研究发现,正是这两个主要症状,特别是舌尖偏红,就是心火不降之表现,这些病人虽说大都表现为阳虚证,但局部之阴火症表现失眠最为重要。阳虚证病人大都为少阴证,《伤寒论》中有“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但少阴证还有热化证,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伤寒论》)。张仲景指出,除了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表现之外,还有一个由于心中烦而导致的失眠症,也就是说张仲景认为心中“烦“,其本质乃为心火不能转化为相火向下敛降,从而导致心中受“阴火”之扰动而无法入眠。我们可以按照张仲景的思路,即治疗少阴阳虚证,同时也兼顾由阳虚阴盛而导致的相火不能封藏,来敛降相火,可以把四逆汤合上黄连阿胶汤共用,也不失为一种治疗少阴证并心烦失眠症的好方法。但这种合用四逆汤与黄连阿胶汤的方法,临床上并非是万全之策,也就是说无法照顾到脾胃与大小便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以中气脾胃为治病之前提,我们既能升阳举气、健脾和胃,又能潜降相火、清心除烦,使心肾水火相交,才可达到一石三鸟之目的。
选择能调节上、中、下三方面这样的方药,李东垣《脾胃论》中的方药是能达到这种目的,而这样的方药正是以中气为本,四脏如轮,一气周流之最佳配伍,况且“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轴则旋转于内,轮则升降于外”(《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六气》),调中而助推一气周流之升降运动,《脾胃论》中有很多这样组成的方药,我们认为升阳益胃汤是最佳之选择。升阳益胃汤具有升阳益胃、发散郁热、潜降相火的作用,其组成是:人参、白术、生黄芪、黄连、半夏、炙甘草、陈皮、茯苓、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白芍、生姜、大枣。此方药中,按照彭子益之“造化之气,相火与金气的责任极大”(《系统的古中医学·系统原理篇》)观点,此方药中潜藏相火药物较少,可加用生龙骨、生牡蛎及山萸肉三味,来敛降相火,阳虚甚者可加附子与阳起石,扶阳潜阳,防止扶阳药升而不降,以加剧心中阴火不降。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与肉苁蓉益肾润肠,以助心中阴火下降。这样组成方药之后,就达到了升阳举气、疏肝理气、脾升胃降、益肾降火等多种目的,从而达到了调节人体最基本的生理三大功能——睡眠、饮食及大小便。这里面睡眠最为重要,而且是失眠病人在临床上最为多见,并且调治的难度非常大,因为过半的病人中看上去就是典型的阳虚证,临床上应用扶阳潜阳之法四逆汤加味治疗往往有时难以达到目的,这里面就是我们忽略了病人“心中烦”,也许就是一个病人自我症状“烦”,或是夜晚上床之后,大脑无法入静,这么一个“烦”字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阳气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阴中耳”(《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况且“烦”字的古义为“发热头痛”;升阳益胃汤本身就有升散之品,来发越郁滞在阴中之阳气耳,更符合“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气大论》)之目的,所以说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阴火证不仅影响到生理性睡眠、饮食与大小便的问题,还由于“火郁之内,不得外达,可上灼、下迫、扰中、内窜”(《火郁发之·火郁的传变》),导致诸多阴火症之表现。最为显著是在头面,火神派名家范中林先生认为“口内少实火”(《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笔者认为头面疾病少实火(《火神派扶阳临证备要》),而张存悌教授则认为“头面五官多阴火”(《扶阳论坛·2》),我们认为这是千针万确的,但凡头面出现的一切局部“火热症”,如口舌生疮、牙龈肿痛、面部生疮、耳痛流水、头顶各处疮痒等表现,内伤病症均为阴火证所导致的,只有外感病除外。阴火症在全身的现象,郑钦安认为多表现有如头痛、目痛、耳痒、唇赤、两颧发赤、面赤如朱、齿牙出血、午后面赤、身痒欲死、吐泄后身热、午后身热、皮毛出血、两脚大烧、两手肿热、疮口不收等58种症状,他都列为阴火症之范围(《医法圆通·辨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临床上这些症状表现仍然不能概括完全阴火症,如李东垣所描述的“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苦、舌干、咽干”(《脾胃论·脾胃胜衰论》),“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手,捫之烙手”(《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项,傍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汗出而亦解”(《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等等表现,李东垣都认为是阴火症,其所倡导应用升阳散火汤(葛根、升麻、柴胡、羌活、独活、防风、人参、白芍、生甘草、炙甘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麻、柴胡、人参、黄芪、苍术、羌活、黄芩、黄连、生石膏、炙甘草)等治疗,都能取得近期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升阳散火的方法治疗阴火证,是一种治标为主、兼顾治本的方法,非治本之法,目的在于减少病人目前比较痛苦的症状与表现,是一种过度性治疗手段,要把握住适可而止的时期,因为当标象消除之后,其本质的阳虚气弱问题就显露出来了。为什么有时间火神派用药单刀直入的用药方法,大剂量姜桂附直接扶阳潜镇的方药,往往出现比较多的“阳用运行、阴邪化去”(《医法圆通·服药须知》)的排病反应症状与表现?就是因为没有照顾到阴火证的局部问题。而升阳散火的方法,是一种因势利导、顺势化解的方法,基本上就不会出现所谓的排病反应,使病人在比较舒服的情况下,达到治疗之目的岂不更完善?
潜阳封髓第二步。阴火证患者在经过升阳散火、发泄郁滞之后,其本质情况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即阳虚气弱证,其次还要防止阴火证再次反复。
阴火证的本质,其为真寒假热——阴盛格阳——阴火证——阴火上潮。因此,潜阳封髓、扶阳抑阴就是其治疗大法。郑钦安指出:“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医理真传·钦安用金针》)。郑钦安认为只要我们采用扶阳抑阴之法,临床上就会收到确切的疗效。他指出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以应用。
潜阳的方法。郑钦安认为,我们采用潜阳的方法,可镇潜虚阳再次外越之势,可使真龙归位。其所创制的潜阳丹一方就是其代表。其目的是,为了“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医理真传·卷二》),而潜阳丹(姜汁炒砂仁、附子、龟板、甘草)一方,正是针对此种情况而设。在其方解中,郑钦安的解说更精彩:“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医理真传·潜阳丹用药意解》)。郑钦安的这种潜阳法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受到火神派当代医家的重视与应用。
封髓的方法。为了帮助后人理解封髓之意思,郑钦安的解释可谓是十分精彩:“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摩,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医理真传·封髓丹用药意解》)。郑钦安这种独居匠心之解释与临床治验,已经远远超越一般认为黄柏清热解毒功用范围,而是将封髓丹的特殊引火归原之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临床上,我们常常是借助郑钦安的引火归原之思路,把潜阳丹与封髓丹合用,简称为潜阳封髓丹,用以达到潜阳与封髓双重目标,对于提高引火归原之效果其价值更为确切。
补土伏火法。补土伏火,是指加强脾胃(后天之本)功能,来制止阴火证发作之目的。关于补土伏火的问题,郑钦安专门有伏火说,这对于理解补土伏火之内涵很有帮助。在《医理真传·伏火说》中,郑钦安指出:“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若附子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过甘草’。推其极也,古人以药性之至极,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亦寓先后并补之义,亦寓相生之义,亦寓伏火之义,不可不知。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郑钦安关于伏火补土,制服阴火证——即阴火上潮证,常用方药,一是附子甘草汤,二是附子理中汤或桂附理中汤。这里面有一味炙甘草的剂量问题,是非常关键的。也就是说按照郑钦安的意思,只有大剂量炙甘草,才有制伏阴火证之作用。这就提示我们,在应用上述方药之时,一定充分考虑炙甘草剂量足够的大,才能达到制伏阴火证之目的。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思路也值得考虑,对于降伏或防止阴火证再次反复,也是很好的方法。如郑钦安所创制的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附子、龙骨、牡蛎),来治疗调和阴阳、交通上下(《医理真传·桂枝龙牡汤用药意解》),同样也具有很好的潜阳封髓之作用,我们临床上针对更年期综合征阴阳不调之证,多采用此方加味而治临床疗效显著。张存悌教授创制的通用潜阳汤(附子、干姜、炙甘草、砂仁、龟板、肉桂),用来治疗多种阴火上潮、相火不降等多种疾病,都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中国中医药报》)。卢崇汉教授所创制的引火归海汤(附子、生姜、炙甘草、砂仁、肉桂、黄柏、仙灵脾),用来治疗相火不降、阴火外越、火不归源临床多种疾病,经多年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扶阳论坛·5》)。简单而敛降相火的方药,我们常采用四逆汤加龙牡、山萸肉,重者再加阳起石,发现也良好的临床效果。
第三步是收功,即培元固本法。该法也称之为益肾收功法,是治疗阴火证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培元固本、益肾收功,这样才能最终治愈阴火证,防止病情复发与反复,达到人体进入良性循环、生生不息之状态。阴火证的本质是阳虚,因此扶阳乃为固本治疗之中心思想。
扶阳第一方,就是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炙甘草)。在四逆汤用药意解中,郑钦安指出:“细思此方(四逆汤),既能回阳,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放胆用之,未免不知几也。夫知几者,一见是阳虚症,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预为防之,万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酿成纯阴无阳之候,吾恐立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反为庸庸者所怪也。怪者何?怪医生之误用姜、附,而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仲景虽未一一指陈,凡属阳虚之人,亦当以此法投之,未为不可”(《医理真传·四逆汤用药意解》)。因此,做为收功治疗根本就是扶阳,四逆作为首选之方是必要的,但此方单纯应用,尚不能满足益肾收功之目的,需要加上如生龙牡、山萸肉等收敛固肾之药,同时还要加上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等,这样所组成的方药,可以取名为扶阳益肾固本汤(附子、炮姜、炙甘草、生龙牡、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来进行巩固治疗,长期服用定能收到扶阳益肾固本之目的。
培元固本散法。肾中之阳,来源于肾精中之气化,而培补肾精肾元之方药,李可老中医创制的培元固本散乃为最佳之方。该方由:紫河车、鹿茸、三七、红参、琥珀、五灵脂,六味组成,具有健脾养胃、添精益髓、强筋壮骨等作用,并有补中有通、活血化瘀、流通气血之用,达推陈致新之功(《李可老中医急危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由于方中具有血肉有情之品,因而还有培元固本、益肾填精之作用,广泛地被全国众多学者用来培元固本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因此,应用培元固本散可达到培元固本、益肾填精之效,对于扶阳助正,防止肾亏阳弱、阴盛格阳、虚阳外越所导致的阴火证,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肾气丸或右归丸。作为巩固时期的治疗,中成药是大多数人的首要选择,我们非常推崇张仲景的肾气丸,特别是现代制成水丸,口感好,服药方便,临床疗效满意。肾气丸,又名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阳八味等,市面上有的名为金匮肾气丸的,药物组成为《济生》肾气丸,选择时我们一定要注意。重症患者我们可以合用张景岳的右归丸,也有比较的临床疗效。中成药服药方便,但作用发挥较慢,需要持久坚持,才能达到益肾收功之目的。
5.临床验案
(1).头身座疮案——五积散加味
张某某,男,15岁,市民。2013年2月6日就诊。
患者发现头身座疮年余,曾多种方法治疗,时好时发,无法痊愈。现症见:脸上散在的痤疮,大小不一,前胸与后背也散在密集的痤疮多处,痤疮表面红肿带有脓头,发痒与疼痛,部分因为抓痒而皮肤泛红,胃口好,喜吃肥甘厚味之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活动少,舌淡滑润、苔薄白,脉沉细。证属阳虚阴盛,湿郁化热,治宜开表散郁,兼以化瘀血清利,方用五积散加味,药用:
生麻黄10g,党参30g,苍术30g,白术30g,炙甘草10g,白芷10g,陈皮10g,枳壳10g,桔梗10g,桂枝10g,干姜10g,法半夏30g,茯苓30g,厚朴2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30g,丹参30g,檀香10g,三七10g,茵陈30g。3付。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嘱其控制肥甘厚味,加强运动。
随访(3月3日):随访问其母亲,说全好了,而且过年也没有复发,很好。
【按语】服3付药,对顽固性痤疮能治好,我自己开始也不相信。为什么呢?这种痤疮按照火神派阴阳辨证分析,乃是其典型的阳虚阴火证,过去常用潜阳封髓加味,治疗这种病功失各半,仔细反思这种情况,为什么扶阳潜阳疗效不太理想呢?从整体上看这种病,体质是阳虚无疑,为什么用扶阳潜阳药疗效不好呢?仔细分析:全身是阳虚体质,但局部阳虚郁滞,郁而化热,热盛化脓;局部阳虚郁滞,不能运行,乃为阳邪。此处之阳郁之邪,镇潜下去,实属不易,而顺势发泄,则更能疏通运行之道路,从而病情可以迅速改善。方选五积散加味,正是此意,发越痰湿热郁,加以活血化瘀以增加疗效,服后效果显著。
(2).老年脸红手脚大热案——四逆汤加味
路某,女,80岁,市民。2013年3月3日就诊。
患者间断性面红伴手脚大热年余,经常服用清热泻火之药,不但不减轻,反而进行性加剧。现症见:见病人满脸通红,以双侧颧部为著,自感有火向上烘热感,仔细看以右侧脸红比左侧显明,夜晚手脚心大热,觉得有热向外蒸发一样,需要把手脚放在便子外面,才能入睡,睡觉醒后再次再现手脚心大热,两侧热感肢体明显不一样,右侧重左侧轻,长期失眠,腹泻,纳食一般,自感觉手脚热感明显,触及病人双手腕部,明显感觉比常人发凉,舌淡滑润苔薄,脉双侧沉细无力。证属阳虚阴火,虚阳外越,治宜扶阳潜阳,方用四逆汤加味,药用:
制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30g,黄柏10g,砂仁10g,山萸肉30g,生龙牡各30g,紫石英30g,磁石30g,丹参30g,三七10g,红参30g,肉桂10g。3付。
复诊(3月7日):服药1付与2付之后,脸面发红不但未轻,反而加重,嘱其热药凉喝,服完第3付药,脸红突然消失八成之多,手脚大热成几乎消失,睡眠明显以改善,腹泻好转,病人开始服药未信心,现在信心十足,要求再进3付,以资巩固。
随访(3月10日):电话访问,服完药后,一切恢复如常,想巩固治疗,嘱其服用桂附地黄丸进行善后调理。
【按语】高年体衰,出现手脚心大热及面脸发红,是比较典型的阳虚阴火证,阳虚虚阳外越,这是火神派的认识。从一气周流论述,则为心君相火不降,即心火不降,肾水不升,而且是上面火越重,下面寒越重,呈现水火分离两极之现象。扶阳潜阳,镇潜助降,开始因药量相对较轻,故服2付药尚未明显改善,第3付药后则明显改善,充分说明药物剂与疗效是密切相关的。高年阳虚,阳虚外越,临床上并不少见,并非象一些书上说的只有在危急重症状态下才出现的,而是一些常见病证中也非常多见,火神派扶阳理念对此认识与理解到位,扶阳潜阳,疗效满意。
(3).长期失眠案——升阳益胃汤加味
刘某某,男,42岁,市民。2013年3月24日就诊。
患者失眠3年余,曾多种方法调治未效,长年服安眠药也没有多少效果。现症见:胃脘闷胀,纳差,白天无精打采,夜晚难以入眠,常常是彻夜不眠,心中烦躁,腹泄便溏,曾确诊为慢性结肠炎,多种药物效差,现依然每天大便3~5次,便并腹痛,痛时即泄,泄后痛减,小便短赤,舌淡稍胖大、边有齿痕、中后部腻苔、舌质偏燥,脉左弦细、右沉弱。证属气虚阳弱、阴火内生,治宜升阳举气、潜降相火、调整脾胃,方药升阳益胃汤加味,药用:
党参30g,苍术30g,生黄芪30g,黄连10g,法半夏30g,炙甘草10g,陈皮10g,茯苓15g,泽泻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0g,白芍30g,丹参30g,三七10g,生龙牡各30g,山萸肉30g,阳起石30g,茵陈10g。3付。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3月28日):服药之后,感觉非常好,纳增神振,肠胃炎大有好转,睡眠基本恢复如常,10点睡觉,3点左右醒来小便,上床继续入眠到6点多。近几年未有过的好现象,按上方药继续服用,5付。
三诊(4月2日):这几天服药后,夜晚睡眠比较正常,午休已是很多年都没有事情了,这几天午休也有些睡意,其中一天中午睡的比较好,其它时间虽说没有睡好,但躺下休息也是比较安静的,以往躺下就烦躁不安。大便次数正常,便稀溏,腹部肠鸣,胃口可以。强化治疗,原方去掉茵陈,加补骨脂30g,赤石脂30g,肉桂6g。5付,继续治疗。
四诊(4月12日):服药后,大便每天1次,胃口好,中午也能少睡一会儿,过去多年未有过好现象,夜晚睡前时间有点长,但能入睡,一觉睡到早晨醒后,精力充沛,察舌淡、脉弱。调整处方,治宜潜阳封髓法,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药用:
制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党参30g,肉桂6g,黄柏18g,砂仁10g,生龙牡各30g,阳起石30g,紫石英30g,磁石30g,丹参30g,三七10g,仙灵脾30g,补骨脂30g,怀牛膝30g,山萸肉30g。5付。
【按语】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与病症,也是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原因,多种诱发因素都有可能干扰睡眠,而导致失眠产生。该病人白天无精打彩是比较突出的气虚阳弱表现,脉左弦右弱提示肝阳虚弱、升发不能,舌胖大苔腻显示有湿气,舌质偏燥乃为气虚有郁化热,特别是夜晚难入眠之时心情烦躁,乃为心君之火不能化为相火下降;与此同时,病人学有一个突出的症状就肠胃——经常腹泄。这些表现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中心,心火不降,肾阳亏损,肝郁不升,相火不藏。这种病机特点,符合彭子益“运动圆为生理,运动不圆为病理,运动不圆用药以回复其圆为医理”(《系统的古中医学·系统的认识》)。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颇能符合这种病机,所以选用升阳益胃汤,升举阳气、疏理肝气、扶助正气、调理气血,加龙骨、牡蛎、阳起石、茵陈,以助其敛降相火、益肾纳藏,服后果然效果显著,实出意料之外。但这种失眠的本质,乃是阳虚相火不藏,升阳散火之发散郁热之后,还有扶阳潜阳、益肾纳气之法,才会有比较好的远期疗效。
(4).顽固性口舌疮案——潜阳丹加味
郭某某,男,47岁,市民。2012年9月19日就诊。
患者有顽固性口舌疮年余,曾多方治疗只能取效一时,现口舌疮发作已有1周余,疼痛难忍。现症见:舌口疮彼此起伏,进食之时食物接触疼痛难忍,甚至吃饮之时都发愁,心中十分郁闷,整天头昏脑胀,昏昏沉沉,脑子没有清醒的时候,晚上睡眠不佳,纳差,腹胀,大便不畅,稍干燥,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蔳滑润,脉沉弱无力。证属阴盛阳虚,阴火上潮,治宜扶阳潜阳,方用潜阳丹加味,药用:
制附子60g(先煎),炮姜60g,炙甘草60g,肉桂10g,龟板10g,砂仁10g,石菖蒲30g,天麻30g,怀牛膝30g。3付。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9月22日):服药后,口疮愈大半,能正常吃饭而不痛,头昏消失,睡眠安,要求继续服药,同上方药3付,强化疗效。
【按语】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头面疾患少实火,多为阴火上潮所致。原因是,头为诸阳之汇,多种原因均可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升降失常则导致阳虚浮动,相火离位,阴火上潮。本例患者正是如此情况,口舌生疮常年不断,头脑昏沉不清楚,白天无精神,夜晚睡不好,典型的阳气不升,阴火不降,治宜扶阳抑阴,潜降阴火,方用潜阳丹加味,药单力专,服后效果显著,再进而病之可痊愈也。
参考文献
[1]清·郑钦安著.中医火神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刘力红,孙永章主编.扶阳论坛·2.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3]张年顺主编.李东垣医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4]江海涛编著.药性琐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