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皋的画 真正深入生活的画家——浅谈井汉升先生和他的艺术
文/成功书画家网 神州诗书画报记者冯宜玉
去岁年末时,井汉升先生从青到陕,途中在古金城兰州稍作停留,我才第一次见到他。当时由于时间紧凑,他只是在成功美术馆举办了一日的“画家日”活动,匆匆吃了一餐饭。而我也有幸在饭桌前相陪,聆听了他与吴辰旭老先生等人的交谈,给我的印象很深,可谓受益匪浅。
而后在日常的工作中,对他及他的绘画艺术也就更加关注了。前日,井先生再一次来兰,并特意到成功美术馆参观,我便再一次有了与他交流学习的机会。脑海里也就生了我或许可为他和他的艺术写一点文字的想法了。
井汉升先生出生于八百里秦川之地的潼关,曾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毕业时适逢“文革”学业未完就进了工厂做工,后又进入部队当兵,再后来又做了编辑。十余年几经周折,然而他始终未能放弃对自己钟爱绘画艺术的思索与追求。
也正是这样的颠沛人生经历,使他有了正真深入生活、贴近生活的机会,同时也奠定了他创作中扎实的写生基础。如他在文章中所言,“那时,我利用一切机会到生活最底层去写生。在部队的连队画战士,到草原深入到帐房画牧民,去陕北画延安的山川风物、革命遗址,绘陕西关中风土人情,并且画了大量的风景写生。”
而写生中的辛苦甚至危险也是常伴左右的,1979年夏天,有一次他和西安美院的张惠民老师到青海湖北岸写生,陷在了沼泽里,用他的话说差点成了“青海湖之鬼”。惊险之余,他竞还画了一幅速写,而他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的作品《青海湖畔》也就因此而诞生了。
随手翻着《井汉升写生画选集》,一幅幅速写作品和油画写生作品记录了画家从1964年到2006年,42年间足迹遍及青藏高原和关中平原深入生活写生的点点滴滴了。从速写作品《农家一角》《老铁匠》《老站长》到油画写生作品《北京知青在延安枣园住的窑洞》《故乡春色》《湟水映霞光》《塔尔寺一角》《土族老人》一幅幅翻下去,细细揣摩,画家深入生活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写生,调动全身感官系统倾注于其上的热情可见一斑。
笔者不禁暗暗揣摩,画家若无切身的体会,怎可将农家箩筐、水缸、木桶、扁担、水瓢组合的如此自然而又生动呢!
而也正是有了1973年深入部队生活所绘的那幅《老站长》的速写稿,也才有了井汉升先生后来的油画代表作品《老站长》。画面中风雪漫天,老站长的脚深深的陷在积雪里如扎了根一样,脸上依然露着踏实而又欣喜的笑容。
狂风将他厚厚的大衣掀起,风雪围着他飞舞旋转,手中的马灯依然稳稳举着,岿然不动。灯光照亮了大雪覆盖的山路,时间也仿佛在那一霎那件凝固了。探究画作背后的故事,若无画家多次前往高原缺氧的青藏高原兵站写生,以全部热情融入创作,体验生活、精心构思、几易其稿,怎可有画中高原兵站老站长光辉的形象呢!
再读他的《农家门口》《古城残阳》《吊桥》《高原深处的藏家》等写生作品,一幅幅画作将青藏高原的厚重、苍凉以及关中普通农家生活的情貌、高原藏胞的粗犷、善良、朴实熔铸了画家的个人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观这些写生作品,也可见画家“有些成功的写生就是创作,就是一幅艺术品”的艺术写生主张了。
我想一个成功的画家,面对写生对象必会有感而发。写生中蕴含了画家的思想、情感,有了画家的取舍、画家内心的情感抒发,对写生对象处理的过程中也就蕴含了艺术的重塑了,也就自然而然的蕴含了画家的风格,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而这样的写生作品也就接了地气,贴近生活,也必将是广大人民群众理解的、喜欢的、欢迎的作品了。井汉升先生所主张的写生是这样的,其写生作品也是如此,其画作也必将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钟爱了。
言至此,使我想到了井汉升先生曾对我所述的“国画之美不在题材,而是毛笔在宣纸上运行时所产生的气格;油画之美也不在题材,色彩才是油画艺术的生命之所在”的观点。我想由此言,也必将是画家为艺五十余载,写生足迹踏遍祖国西部高原,情系山乡自然之壮丽所得了,也是画家真正深入生活,多年体悟艺术的感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