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李彩桦 竹马会:再现两千年前昭君出塞

2017-07-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成语"青梅竹马"就是由此诗而来,这里的竹马指的是一种古代儿童玩具,多以竹竿制成,小孩将其夹在胯下充作马骑.后来,竹马吸收了一些传统的戏曲.曲艺表演艺术的唱词.音乐.服饰等,发展成为一种汉族民间舞蹈,成为民俗文艺活动或节庆游行中常见的一种表演节目,被称为竹马会,成为旧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竹马会又有"跑竹马""跑马灯""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成语“青梅竹马”就是由此诗而来,这里的竹马指的是一种古代儿童玩具,多以竹竿制成,小孩将其夹在胯下充作马骑。后来,竹马吸收了一些传统的戏曲、曲艺表演艺术的唱词、音乐、服饰等,发展成为一种汉族民间舞蹈,成为民俗文艺活动或节庆游行中常见的一种表演节目,被称为竹马会,成为旧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竹马会又有“跑竹马”“跑马灯”“竹马灯”“竹马戏”等俗称。在天津武清区大孟庄寺各庄村就有这样一道竹马会,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是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寺各庄竹马会的主题内容取材于我国汉代历史故事“昭君出塞”,表演时,演员们的坐骑都是用竹木制成的马形骨架,分马头和马腚两截,中间是空的,马头和马腚分别挎于演员的身前、腰后,穿戴起来酷似骑马状

寺各庄村村民程立东是武清区寺各庄竹马会非遗传承人,在接受采访时,他说他家从事竹马会已有四代人,是村里最负盛名的竹马会表演世家。据他介绍,寺各庄竹马会最初是清朝一位山东人为村民编排导演的,“据老人们说,这个山东人是位秀才,不仅有文化,还多才多艺,知音乐,熟谙民间词曲小调,当初教授了村民很多唱段。”程立东说。

事实上,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花会,旧时的竹马会不仅在天津武清区受到百姓欢迎,还广泛流行于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具体说来,各省市的竹马会表演有着不同的特色。寺各庄竹马会的主题内容取材于我国汉代历史故事“昭君出塞”。

西汉元帝年间,北方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受皇帝册封出塞远嫁。昭君到匈奴后,深受呼韩邪的敬重,被封为“宁胡阏氏”。西汉和匈奴和睦相处四十余年,使西汉北部长城内外出现了和平兴旺的景象,此后2000余年,王昭君的功绩一直铭记在华夏民族心中。

程立东介绍,这道以“昭君出塞”为背景排演的竹马会中有九个人物:凤冠霞帔的昭君娘娘、头戴乌纱帽文官打扮的宫廷画师毛延寿、男头马匡衡、女头马林采、两个迎亲的鞑靼兵和两个宫女,还有一个给昭君娘娘打黄罗伞的小丫环。

表演时,演员的坐骑都是用竹木制成的马形骨架,分马头和马腚两截,中间是空的,马头和马腚分别挎于演员的身前、腰后,穿戴起来酷似骑马状,再与搭档演出者穿插各式技艺表演,随着乐器伴奏,表演者边走边舞,洋溢着热闹欢乐的气氛。

竹马会曾经是冬季农闲时村民们最重要的娱乐活动,除了过年期间,每逢节日或庆典之时都有竹马会表演。表演竹马会时,表演者上半身要演出人骑在马上时的各种姿态,下半身还要模仿马奔跑时的各种动作“过去,演员使用的竹马是村里的老人手工扎制的,扎好后再在竹制骨架上糊纸涂漆,做工讲究,表演时穿戴在身上感觉比现在的竹马要重一些,可惜的是那种竹马现在再也无人去做,技艺也失传了,如今表演用的竹马是在北京请人用铁丝做的骨架,上面绷布制作而成的,工钱比较贵。

”程立东说。曾经,这些竹马有枣红色、黑色、乳白色,还有花色的,配合表演者脸上鲜艳的戏妆和身上的衣饰,缤纷的色彩令观者眼花缭乱。

程立东伴着竹马会的乐曲声长大,从小耳濡目染,十六七岁时便已登台演出,到如今已经有30年了。他回忆,竹马会曾经是冬季农闲时村民们最重要的娱乐活动,除了过年期间,每逢节日或庆典之时都有竹马会表演,“竹马会是村民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旧时村里有专门的会地,用来维持竹马会的开销。”

表演竹马会时,表演者上半身要演出人骑在马上时的各种姿态,下半身还要模仿马奔跑时的各种动作,舞出人、马完全不同的旋律、特点及性格特征。程立东解释,寺各庄竹马会之所以传承200余年长盛不衰,和其表演的高水准是分不开的。

表演中,演员们时而急驰,时而缓行,细腻的舞姿,惟妙惟肖,变化无穷。演员们跑步要踏得稳,讲究疾步如风、慢如静水,这样的演出对演员的腿上功夫要求极高。“年轻时,每次表演前演员们都要聚在一起练习,被我们称为"练会",当时"练会"非常严格,练习的人都不穿戴竹马,每人一只手拿一根小棍,代替马鞭,另一只手抓着自己的衣服走路,两腿之间夹一根小树枝,走路时腿间的树枝不能掉出。

单单这一个姿势一练一个下午,很累人,练的就是挺胸后仰骑马时的姿态。

”程立东说,练习和表演对演员的体力消耗非常大,不过那时年轻,加上对竹马会的喜爱,根本不觉得累,反而很多时候,正式上场表演时由于演员多,如果没有轮上自己出场,很多演员急得直哭。

程立东说,他在竹马会中扮演宫廷画师毛延寿这个角色。他手中执一个旧时江湖郎中所用的摇铃,待到队形变换时,他一只手中的摇铃一响,另一只手中的马鞭一甩,鼓点和其他演员也随着他的指挥变换队形

程立东还介绍,曾经的竹马会演员一边表演一边还会演唱,演唱以清唱为主,悦耳的曲调回响在大街场院,唱腔时而激越,使人欢欣,时而忧伤悲怆,催人泪下。不过,竹马会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还是在于演员腰挎竹马的“跑”,以跑入场,以跑收场,贯穿始终,伴随着阵阵锣鼓声,跑中见阵、跑出阵势,其中有名的队形有“一条线”“对边”“龙摆尾”“盘玉柱”等。

演员奔跑时最为精彩、最为关键的部分在于队形的变换,程立东说,他在竹马会中扮演宫廷画师毛延寿这个角色,同时也是整个竹马会的“指挥者”。

他手中执一个旧时江湖郎中所用的摇铃,待到队形变换时,他一只手中的摇铃一响,另一只手中的马鞭一甩,鼓点和其他演员也随着他的指挥变换队形。“竹马会好看在所有的演员动作一致、整齐潇洒,鼓点与演员配合默契。”他说。

上世纪80年代,寺各庄村一千七八百名村民中,竹马会的会员就有100余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参加竹马会的人。程立东回忆,当年竹马会出会是当地四里八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表演时周围人头攒动,甚至村里墙头上都站着人,很多时候人聚拢得太多,场地都不够用。

为了给竹马会提供足够的场地,竹马会出场前有一个被称为"跑驴子"的节目,节目由两个演员表演,一个人牵着一头真驴,另一个人骑驴,两个人一边走一边表演滑稽剧目,驴子在场地上走一圈,观众也就随着驴子向后退,之后还有秧歌、武术表演等,才轮到竹马会正式出场。

”程立东说,可惜的是,随着岁月流逝,当年的其他表演节目均已消失,唯有竹马会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抒发着乡村百姓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示了民间艺术的乡土特色和天然魅力。本报记者 肖明舒 照片由程立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