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人王卫东在云南迪庆维西县被诈骗60万元上访半年毫无结果
为什么取样品检验时是优质矿石,运到目的地后却会变成一堆烂石头?陕西人王卫东在云南待了将近半年,一直没想明白这个问题。
今年5月,王卫东在迪庆州维西县做一宗铅锌矿石生意时被骗,损失将近60万元。之后他向当地警方报案。但是,3个多月后,维西县检察院突然介入,发出一纸“撤案建议书”。虽然后来“建议书”又被撤销,但此案再未重新立案。为此,王卫东四处上访,始终无果。
有此经历的,不止一个。近年来,在维西县做矿石生意被骗的外地客商多达数十人,损失巨大。然而,多数人都选择了“吃哑巴亏”,报案的人很少。
问题的关键,集中在维西县的矿石市场上。有人说市场处于初始阶段,太多东西需要规范;有人说这个市场大有前途,因为维西有丰富的优质矿产;但也有人指出,这里根本不存在什么市场,“多数人都在耍流氓,没有人做规矩生意”。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市场?这里存在什么问题?11月2日至4日,本报记者赴迪庆州维西县,探寻诈骗案背后的矿石交易乱象。
49岁的王卫东来自陕西西安,做矿产生意多年。自认为是个“老江湖”的他,还从来没有被骗过。但是,这个优良记录今年5月份在云南被打破了。
今年5月20日,王卫东从其姐姐和姐夫那里得知,云南迪庆州维西县有个姓和的矿老板,手上有几百吨优质铅锌矿急于出手,且价格优惠。后来,现场化验取样证明,铅锌矿的质量确实不错。“取样的那些矿,有23的品位(矿石品位10以上才达到收购标准,23属于较高品位矿石)。”由于和某一直不断打电话催促,担心生意落空,王卫东最终下定决心,把这批矿石入手。
5月27日凌晨4点,王卫东和其姐姐、姐夫冒雨赶到和某家中,双方商定了最后的价格,并最终签订了合同。
合同是由和某提前拟好的。上面的信息显示,这批铅锌矿共有233吨,每吨售价2070元,加上运输费等,共计57万多元。不过,合同上有一点并未注明,就是铅锌矿的品位。而这在事发后被认为“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王卫东指责和某搞“合同诈骗”的一个证据。
“合同上,他(和某)故意不写矿的品位,这成了他事后抵赖的一个理由。”王卫东说,由于当时太疲惫,他没有仔细查看,就在合同上签了字,并当场预付5万元。
为了尽快将矿石运走,和某当天就为他们办理了出境手续,并找来了车辆和装卸工。不过,直到27日晚上9点多钟,满载矿石的车队才出发,前往王卫东工厂所在地——红河州个旧市鸡街。
整个行程花了2天时间。5月29日上午,车队顺利抵达目的地。不过,王卫东还没来得及高兴,新的检验结果就给了他当头一棒:车上所有拉回来的“矿石”,都是些废渣烂土,“没有任何提炼价值”。
听闻此言,王卫东脑袋里一阵发蒙,他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此时他的后悔已经晚了,因为,他已将剩余的款项全部转到了和某的账户上。
一份“撤案建议书”中断案件调查
在对矿石重新化验,并进行有效封存后,6月9日,王卫东赶回维西县,向当地公安局报案。
维西县公安局很快受理此案,并委托个旧市警方对矿石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与王卫东之前得到的结论一样,他拉回来的是一堆一文不值的石头。
“肯定是让他们给掉包了,不然不会是这个样子。”维西县公安局的调查进展令王卫东很满意,警方也认为和某涉嫌合同诈骗,并予以立案侦查。
报案以后,王卫东才得知,与他有同样经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是被和某骗了,涉及的金额数目也不小。”在等待案件处理结果时,王卫东联系到了一些自称被和某骗过钱的商人,“他们最少的被骗了几十万,多的有上百万,有20多个人。”王卫东简单统计了一下,这些人竟被骗了上千万元。
王卫东了解到,今年4月份,一名曹姓的美籍华人曾被和某分两次骗走了110万元。“那个人没有报警,最后选择了吃哑巴亏。”王卫东认为,自己的权益遭到损害,就一定要想方设法争回补偿。“公安立案了,这件事情就一定会有个结果。”他信心满满。
不过,3个多月过去,就在一切看似进展顺利的时候,新的情况如一瓢冷水再次当头浇下——维西县检察院发出一份“撤案建议书”,建议维西县公安局撤案。
王卫东搞不明白,为何正在侦查期间的案子,检察院突然会介入其中,并要求撤案。“我只听说过检察院建议警方立案的,还没听说过建议撤案的。”对于维西县检察院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王卫东颇为怀疑。
不过,检察院的撤案建议书,还是在9月15日下达到了维西县公安局。对于撤案理由,检察院在建议书中称:“我院认为,犯罪嫌疑人和某涉嫌合同诈骗罪一案现有证据不能证明有犯罪事实,只能证明可能有犯罪事实。”其撤案的法律依据为《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予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
控告人不服,可以申请复议。因此我院……建议你局撤销立案侦查,继续进行受理初查,一旦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则立即立案侦查。”
检察院的这一行为,在王卫东看来十分荒谬。“公安局还在侦查阶段,你怎么就突然建议人家撤案呢?有没有证据也得侦查后才能知道啊!”
虽然只是一份建议书,但维西县公安局在收到建议书的第二天,就立即下达了“撤销案件决定书”。“我怀疑公安局肯定是受到上面的压力了。”王卫东气愤地说。
是否真是受到了什么压力?记者曾就此向维西县公安局核实,但是,对方拒绝了采访要求。
“撤案建议书”被撤,但至今还没立案
对维西县检察院向公安局下达“撤案建议书”的做法,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律师杜晓秋表示“闻所未闻”。“只听说过检察院督促公安机关立案的,还没听说过督促撤案的。这简直让人无法理解。”杜晓秋认为,维西县检察院的这一做法,涉嫌违反刑事诉讼法,应尽快纠正错误做法,并督促公安机关重新立案。
杜晓秋说,根据公检法“既分工又合作”的原则,立案侦查显然属于公安机关的职权,检察院无权干涉。“此案当时尚在侦查阶段,有无证据应当是公安机关说了算,检察院介入显然属于越权。”杜晓秋认为,检察院的这种行为属于权责不分,明显干扰了公安机关侦查办案,涉嫌违反刑事诉讼法。
得知“撤案”的结果后,王卫东非常气愤。自觉受到了不公正对待的他,开始大量写反映情况的材料,并向中央、云南省、迪庆州等各级政府部门寄送。当然,还有各级新闻媒体。
出乎他意料的是,10月18日下午,迪庆州检察院检察长王江华打来电话找他,表示了对此事的关注,并于10月21日听取了他对相关问题的反映。“他说他们会进行调查,并会尽快给我一个答复。”王卫东说。
按照王卫东的说法,也许是迪庆州检察院对此事的关注,改变了此事的走向。近日,维西县检察院突然又撤销了之前发给维西县公安局的“撤案建议书”。不过,对于撤销建议书的原因,维西县检察院闭口不谈,并拒绝了记者的采访。维西县检察院的一名姓和的领导,一听是要采访,便马上挂断电话。记者去检察院找他,则被工作人员拦下,说其正在开会,没有时间接受采访。
目前,这件事仍处于停滞状态,没有进展,因为维西县公安局至今仍然没有重新立案。对于不再立案的原因,县公安局同样缄口不言。维西县公安局一名和姓副局长表示,此事目前仍在调查阶段,“暂不方便接受采访”。
事发至今,距王卫东报案已经过去5个多月了,但还是没有任何进展。为了挽回损失,王卫东却已经焦头烂额,疲惫不堪。“这件事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几个月了,什么事情都没做成。”王卫东在云南多地做生意,本来时间紧张,但现在为了这件事,他的生意多已“抛荒”,无心料理。“其他几个点的生意,也是我的亲戚在帮忙料理,我根本顾不上。”
尽管此事已让他身心俱疲,不过王卫东说,就算被骗的钱要不回来,他也会一追到底,要个说法。“我需要一个公正的处理结果。”然而,他目前能做的,似乎只能是等待。
至于王卫东控诉的“诈骗嫌疑人”和某,记者曾多次去电,但和某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至此,该事件中除了王卫东,另外3个当事方的信息渠道全部堵死。
维西县位于迪庆州西南端,“三江并流”腹地,面积46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尽管地广人稀,但这里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
根据维西县外事招商局对外公布的资料显示,维西县境内已知金属矿种有:铁、铜、锑、铅锌、锰、钨、金银、汞等。非金属矿种有石膏、煤、瓷土、粘土、石灰石、硅石等,共20多种。
靠山吃山,维西县因矿而兴。夜晚,徜徉在县城内,大大小小的娱乐场所数不胜数,光顾的都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但是,生意兴隆的背后,则是另一种版本的“全民致富经”。
熟悉维西县矿业市场的业内人士李强(化名)说,维西县凡是出产矿石的地方,几乎都是全民采矿。“只要你家有地,随便挖个坑,就能当矿主。”
李强所言不假。以维西县永春乡庆福村大白崖组为例,这里因为蕴藏有高品位的铅锌矿而出名,固守这里的80多户村民成为了直接受益者。据庆福村会计马建光介绍,前些年,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挖矿,收益颇丰。在这个海拔近3000米,没有任何工业的偏远山村里,马建光的家装修颇为讲究,屋内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新修不久的小四合院也是典雅精致,花费不菲。
马建光说,今年5月份,村里和云南某矿业公司签订了矿产承包合同,承包费每年10万元。至此,村民的挖矿活动才平息。
就在村里签合同时,村民马志忠还将自家的承包地卖给维西县一老板开采,他因此获利30万元。但是老板走后,马志忠家的地上,留下了一个数十米深的矿坑,而他家的房子恰好就在矿坑边上,为了家人安全,他不得不考虑择地重建。“其实赚来的钱,大部分都用来重修房子了……”
如今,因为早期无序地开挖矿石,很多村民家中的地基已经不稳。而村里之所以以10万元/年的低价将矿转给外地公司,也是因为对方答应会为村民重新修建房屋。“私挖滥采的现象很多,习以为常了,没人管。”李强家在与维西县相邻的怒江州兰坪县,他说,老家的很多山也已被挖得千疮百孔,不成模样。
在维西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则轶事:前些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曾在维西县设立过一个检测站,专门提供矿石品位检测服务。但该机构刚成立不久,就频频遭到当地社会闲散人员的骚扰。终于有一天,一伙人手持棍棒,将检测站砸了个稀巴烂。最终,该检测机构不得不撤离维西。直到现在,当地的矿石品位检测机构依然是当地的几家。
据业内知情人刘刚(化名)透露,维西县的检测机构已被“人为控制”,矿石品位检测结果可以操控。这导致了很多外地商人被骗。
在王卫东被骗事件中,王卫东曾说过,矿石拿去检测的时候是高品位,但运到目的地之后却成了一文不值的石头。他怀疑矿石在运输过程中被人“掉包”。但刘刚说,“掉包”的可能性不大。“掉包的成本太高,其实他们在检测的时候就能骗你。”
刘刚说,在维西,一些检测机构实际是被人买通的,矿石送去的时候,只要一个电话,矿石品位就能变化,“让你是多少就是多少”。王卫东后来怀疑,自己在维西装车时装的就是烂石头。“他们手段太多,我一个外地人,根本应付不过来。”
据刘刚透露,在维西县做矿石生意,只要有点经验的,验货的时候一般都会拿到外地去检测,因为本地检测机构缺乏公信力。“本地的检测机构没人敢相信,都被弄怕了。”
这种说法可信吗?记者曾致电维西县综合执法局执法中队队长赵熔,对方表示“对此事不知情”。
“在我们这里被骗几千万的都有”
根据《矿产资源法》规定,单位或个人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或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权责令其停止开采、赔偿损失,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但是,刘刚透露,维西县的私挖滥采现象其实很严重,而多数人都未持有采矿证。对这一点,维西县综合执法局执法中队队长赵熔予以了默认。“有这种现象存在,但我们这边暂时还没发现。”
即便存在私人挖矿,但要想将矿石运出维西县的话,也要办理出县境手续才行。维西县矿业管理办公室周树良副主任介绍,办理出境手续,需要具备一些必备的证件,“首先要有公司的营业执照,还必须有采矿证和税务部门的纳税凭证等相关证件,否则办不了。”
不过,刘刚介绍,在维西县,如果想要出矿,只需买通有这些证件的公司即可,然后以公司的名义去办理出境手续。“这种公司在维西县很多,只要花点钱就能办出境手续。”这一点,也得到了维西县矿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周树良的确认。
“这种情况在这里很多,但我们管不了。我们只看证件,人家证件齐全了,我们就得办。”周树良说,在维西县,每年都会有很多起诈骗案,多数情况都是私人顶着公司的名头办理出境手续,然后对外地商人进行诈骗。
记者向周树良谈起王卫东被骗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周树良说,王卫东被骗的钱只是小数目。“在我们这里,被骗几千万的都有。”在王卫东的案子中,维西人和某正是以“矿业公司”的名义办理的出境手续。
在维西县矿业管理办公室,记者看到了“矿业公司”的营业执照,上面注明的法人代表并非和某。根据矿业公司在证件上的注册地址,记者曾去实地查看,但该地址实际上是一处民居,没有什么公司进驻,网上查到的该公司电话,也不是它的办公电话。
据刘刚透露,近些年来在维西县被骗的人数不胜数,大多都是外地人。“这边矿石的品位确实比较高,但这里的市场很乱。”刘刚说,他几年前也曾在维西县做铅锌矿生意,最后被骗,失败而归。“那次我只损失了8000元,不多。但他们的骗术我到现在也不甚了了。”刘刚说,上次骗他的也是维西县的和某。
与刘刚有相同遭遇的,还有安徽人黄超华。自称,今年4月份在维西县被和某骗了110万元。“他的作案手法让我们很难取证,不想浪费精力,我只能吃哑巴亏。”黄超华无奈地说。
刘刚说,目前的维西县矿石市场几乎是一片乱局,“差不多都是在骗。”在他接触过的几个外地人中,没有任何一个赚钱,“全是赔钱走人,无一例外”。
这样的乱局是如何造成的呢?刘刚分析说,主要问题是当地政府长期以来的监管缺位。“只管收钱,私挖滥采没人管,冒充公司运矿石出境没人管,报案了也没结果,这样子想不乱都难。”
“这边有正经做生意的人,但耍流氓的居多。”刘刚说,维西县的弊病属于多年累积,需加大整治的力度才行,否则长此以往,最终吃亏的还是当地。“骗人只能短期维持,等个个都知道骗子的把戏,再想玩就玩不下去了。”
令人遗憾的是,采访中,维西县的几个政府部门都集体失声。除了矿管办和矿业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当地“矿业乱象”知晓一点外,其他部门则都表示不知情,甚至与这些事直接相关的维西县综合执法局执法中队,也表示“只是听说过,没有人向我们报告过”,无从查起。
四处奔波了将近半年之后,王卫东终于得到了一个“说法”。昨天下午,王卫东给记者打来电话,说,维西县委政法委召集他与公安局、检察院开了一个协调会。协调会上,有领导提出补偿他3万元,以了结此事,被王卫东当场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