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民的属相 孙维民的周恩来与王铁成的周恩来
现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海棠依旧》,使人联想到二十五年前王铁成主演的电影《周恩来》。两者都以周恩来的总理生涯为表现对象,两位演员都做到了形神兼备,表现了周总理的日理万机,表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两部作品的音乐也都很动人。所以,看过这两部作品的观众自然要将其加以比较。
两者的不同,感觉有二。其一是时间跨度:《周恩来》只表现文革十年,《海棠依旧》却上溯到共和国成立之初,涵盖了周恩来总理生涯的全部。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其二:王铁成的周恩来是忧郁的周恩来,孙维民的周恩来是微笑的周恩来。
不是说王铁成扮演的周总理就没有笑容,而是说贯穿整部影片的基调是忧郁和伤感,周总理的笑容很少。这当然与“话语讲述的年代”和“讲述话语的年代”都有关系。当年,十年文革被定义为“浩劫”(即使是在1991年那个特殊时段,这一点也不曾有人质疑),处于浩劫中的总理当然是勉为其难、苦苦支撑,求挽狂澜于既倒。
王铁成扮演的周恩来完全符合当时各种回忆录中对文革时期总理形象的描述,也符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那段历史的基本评价:周总理对文革不太理解,忧心如焚;但为了大局,他不得不做一些违心之事。
除了上述因素,当年周恩来的老部下和亲属故交都健在,他们对总理的深挚感情被影片唤起引燃,加之王铁成对总理神色步态特别是讲话语气音色惟妙惟肖的模仿,银幕上的周恩来正是当时大家理想中的周总理。这使得影片大获成功,获得各种重要奖项。
孙维民的周恩来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他的笑容,还有他说话时和缓、亲切而又殷切的语气。忧郁的时刻不是一点没有,但都一闪而过。电视剧既表现总理处理的国家大事,又展示他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周总理虽然忙忙碌碌,但他过得特别充实;工作中虽不断有困难和挑战,但他每天都有每天的成就感,毕生都是得其所哉。
在王铁成主演的《周恩来》里,张克瑶扮演的主席很少有近景,更绝无特写,可能是因当时导演感觉这一阶段毛泽东的形象不好处理。
而在《海棠依旧》中,文革作为历史事件不是没有表现,但非焦点、重点。唐国强的毛泽东虽然戏份并不特别多,却有许多细节处理,例如接周恩来关于任弼时逝世的电话时,伤感的两位伟人、两位老人在电话线两端相对无言;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之前,周恩来亲手为其穿鞋、系领扣。
给人的感觉是:毛泽东与周恩来工作上珠联璧合,生活中互相关心,是贤相得明主。所以,即使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周总理的心情也基本是充实而舒畅的,因为毛泽东始终对其委以重任、授以实权,让其充分展现内政外交方面的出众才能。这又合乎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那段历史的定性定位。
周总理身患绝症、在医院打了止痛针后仍然埋头处理国事的镜头,令人震撼,使人感怀:问世间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啊!抛开艺术作品,笔者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作为真实历史人物的周恩来,假如不那么日理万机、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会怎样?也许他的病灶不至恶化扩散得那样快?也许能够痊愈?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假如周恩来不再任总理、假如他在七十岁时完全退休、颐养天年,他也许会衰老得更快!
因为对他那样才华横溢、智慧过人而又精力充沛的人来说,剥夺其工作的权利,等于使其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朱老总与周总理地位接近,但却早早退居二线,得享九十高寿。这是他忠于自己天性的结果。而周恩来也是忠于自己的天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