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龙诸暨 老乡管老乡 诸暨店口"外警协管外口"模式推全国
浙江在线05月24日讯(通讯员 谢佳 陈志红 记者 李敏 实习生 陈馨泽) “我们有‘娘家警察’在,在这里打工心里特别踏实。”在浙江诸暨店口镇打工的江西小伙黎敬孝笑着跟记者说。
黎敬孝口中的“娘家警察”是诸暨店口镇派出所专门从江西永丰县公安局请来协助管理外来人口工作的民警。在店口已经生活和工作了2年多的他,看上去十分淳朴和稳重,普通话里夹杂着江西永丰方言。“到这里来基本上都是和老乡们打交道,大家都说家乡话。”接受采访时,邓九洲微笑着说。
除了来自江西的邓九洲,店口派出所还有两名外警同志,分别是来自安徽的叶力军和来自贵州的夏泽民。店口镇是浙江省的经济强镇,外来人口有4万余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贵州、江西和安徽等地的。自2004年,“外警协管外口”模式建立起来后,分别有8名外警挂职在店口镇派出所,该镇因外来流动人口引发的案件也明显减少,2006年以来刑事案件下降了21。13%,杀人等恶性案件也大幅下降。
“这跟他们的工作是分不开的,现在很多外来务工者一有事情就会找他们的‘娘家警察’,不仅能帮助处理一些纠纷,更成了生活上的好‘老表’(江西人对老乡的一种称谓)。”店口镇派出所所长王奇洲说,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推广他们的这种警务模式。
至于这种管理模式的由来,中间还有一个故事。
那是2002年初,店口镇党委书记徐国龙和镇长等人去某村考察。在一个厂的门口,看到一大帮人聚在一起争吵。一问,原来是贵州籍外来务工者和业主发生了纠纷,双方都召集了大批人对峙。
徐国龙赶紧劝架,让双方各出一名代表,打算化解事端。对方的贵州话很难听懂,徐国龙这边用诸暨话一交流,贵州民工们就跳了起来:“你们肯定要包庇本地人,欺负我们!”。
回去细细想,徐国龙感到了压力:这样的事情今后肯定还会有,怎么办?小小一个店口镇,因为经济发达,引来了4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如果没有一套好办法,很难对他们进行有序管理,会带来不少社会问题。
深入了解后,徐国龙发现一些问题已初露端倪。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对当地人普遍有不信任感;与业主发生纠纷时,由于语言、习惯等方面的障碍,双方很难沟通;外来者组织应运而生,出现了不打工的专业“中介”,专门组织外来老乡并召唤人参与打架斗殴、群体性恫吓,用这种方式解决矛盾。
究其原因,外来工与当地人感情上存在隔阂是最根本的一点。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徐国龙想到了一个点子:请民工输出地的干部前来协助管理。
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后,2004年10月,经过层层选拔,贵州2名干警来到店口,江西永丰也派遣了3名干部过来,邓九洲就是其中一位。
“这些干部过来后,再没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徐国龙对此效果非常满意。
邓九洲和另外2名外警刚来派出所时,每天的工作都是走访企业,认识老乡。“当时所里给印了200张名片,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发光了,后来又加印了200张。”邓九洲说,江西在店口打工的有6000多人,现在基本上90%都知道他的电话号码。
“他们来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劳资纠纷,另外还有些习惯上的摩擦、老乡之间的矛盾。以前发生矛盾,民工们有找政府的,有找朋友解决的,还有找社会闲杂人员‘摆平’的。后两种情况较多。现在不同了,99%的事儿都会找我。”邓九洲有点骄傲地说。
邓九洲身上一直装着一本厚厚的笔录本,上面记载着处理每个事例的时间、经过、结果。他还清晰地记得他处理的第一个案例。
当事人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小伙子黎敬孝,因为生产的产品不合要求,老板要求赔偿1000元损失,扣留了他800元工资。他家里母亲病重,几次要钱都未果。小黎到邓九洲那里投诉后,邓前去调解,没调解成。这个案例就被转到诸暨市劳动监察部门。
“他最后一次来是星期六,骑个单车,还放个能装10公斤左右东西的塑料桶,没讲几句就要走了。我就觉得这个小伙子不对劲。”邓九洲说。拉住他细细一问,原来小伙子准备来问问情况,没结果就去买汽油烧厂房。“这还了得!我立刻和他一起又去了厂里,做了几小时工作,最后达成协议,800元工资不扣,产品损失赔偿300元。这样才把事情了了。”邓九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