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建筑师 【我爱我师】不止是艺术——记北大艺术学院李爱国老师
【我爱我师】不止是艺术——记北大艺术学院李爱国老师
新闻纵横
新闻纵横
【编者按】新学期伊始,伴随着一批年轻学子进入燕园,第28个教师节也如期而至。“未名湖畔宜聆教,博雅塔下好读书。”在未名讲坛上,老师们循循善诱、悉心指导,无私地哺育着求知若渴的学子;他们的课堂是一汪知识的海洋,让万千学子徜徉其中,留恋忘返之际,已受益匪浅。
他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处世的才学、立身的技能,还有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深邃思想。他们的言传身教在一点一滴中勉励着学子甘于寂寞,不慕浮华,在学术和人生的道路上扎实前行。
为了感谢恩师教诲,彰显北大名师的风采与魅力,本网值此教师节之际推出系列报道“我爱我师”。在这一组系列报道里,我们将通过学子们的讲述,一起感受充溢着学术思潮的杏坛芬芳,领悟贤者求真为人的谆谆教诲,一睹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风采……
一架大大的黑框眼镜与厚厚的镜片是我第一节课对李老师印象最深的地方,那时我就想,能戴这样沉重的眼镜,必定是读过不少书,有着渊博的知识的吧。李老师一学期的通选课“中西美术创作比较”,的确证实了这一点。
也许是因为课程设在周六晚上,我上课的那个学期选课的人并不太多,第一次上课的景象并非我想象中的人满为患,偌大的教室反而显得有些冷清。这样的景象在一开始带给作为大一新生的我一份疑惑,然而听完一节课,不仅我的消极想法全部烟消云散,而且我还坚定了要把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认真上下去的决心。
李老师的课大部分时间是在黑暗里进行的,只有一张张PPT上的大幅画作明亮清晰,李老师在亮光的旁边用他那平静深沉的声音不断地为我们讲解着名画何以称得上是名画,他的讲解虽然主要深入说明构图色彩等美术创作技法,但带给我更深印象的却是那些美术之外的独到的见解与阐发。
比如他曾讲到在群像处理上,大师往往只用几对明暗关系和顶多四种色彩就能表现好画面的丰富性,而收获了跃动感和鲜明简洁,而真正会生活会工作的人也是如此,他们绝不会把事情繁琐化,而是抓住主线,利索处理。像这样的阐发数不尽数,真正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艺术的深邃与包容,并且学会了从艺术中思考。
李老师的对于绘画的研究之深绝不仅仅在于狭隘的绘画领域,而是对于绘画的对象进行结合实际的细致考察,在教学中他也格外强调这一点。分析每一类画作前,他总会不厌其详地为我们普及这一类绘画对象的历史细节与实际情况的考察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哲学。
比如在讲鞍马画时,李老师花了大量时间讲解了鞍马画的产生历史原因,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并且对于各种不同地区的马在形态上的不同进行了科学上的讲解,甚至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马具也有深入的研究。李老师这些严谨入微的考察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的品质,这一点给我带来了极深的印象,让我懂得艺术不是纯粹关于感觉,更是关于科学严肃的态度的学科。
李老师的教学不仅在课堂上,他更希望我们走近艺术品,去美术展览里切实地感受艺术的美。临近期中时他会看遍北京的美术展览,然后精心挑选一个有价值的展览带我们去欣赏,并会不厌其烦地一件件为我们讲解。在课程要求上,李老师布置了期中期末的两篇论文,但他充分考虑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的实际情况,说明能力高的同学可以从美术作品的角度切入,深度分析一幅作品,而不具备美术背景的同学则可以从个人感受的角度切入,分析多幅作品。
能力问题并非他的关注点,李老师格外强调我们的独创性,认为写任何东西都需要有自己的亲身感受与思考,他曾多次强调我们写论文最好是有了自己的思路与内容之后,再去大量查考资料以保证严谨,用老子闭门写《道德经》与捷克作家尤利乌斯·伏契克在狱中写作品的例子告诉我们“写东西不见书”,因为深度是靠平时的思考与广读博览积累而来的,不是靠临时的资料堆砌而得来的。
从李老师的课上,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艺术的热爱,更有做学问的态度和学会生活的能力。李爱国老师真正做到了道术结合,不仅用他的博学带给我们知识的盛宴,更用他严谨的态度和深刻的思考带给我们受用终身的知识之外的内容。
教师简介:
李爱国,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学术、学位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为本科生开设有中西美术创作比较与美术造型等通选课程。作品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牌奖;第二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一等奖;李爱国画作(24张)首届《连环画报》金环奖;首次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首届《国画家》奖;获“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世界和平教育协会艺术大展”荣誉奖,多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南海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