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宿州

2017-1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白居易故居,在宿县北二十里古符离东菜园.前人曾在这里建白公祠.后毁之.白居易住地,原名毓村,住宅名东林草堂,遗址犹存.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父白季庚因劝说徐州刺史李洧脱离叛藩羁绊有功,由彭城令提升为徐州别驾,并兼任徐泗观察尹1官,因而将家属迁居于辖境内符离县.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白居易随家到符离,时年十一岁.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十六岁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写于箱:离的"睢南古原"(见白氏长庆集·祭小弟文>).当时白居易曾欲"名人推荐

白居易故居,在宿县北二十里古符离东菜园。前人曾在这里建白公祠。后毁之。白居易住地,原名毓村,住宅名东林草堂,遗址犹存。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父白季庚因劝说徐州刺史李洧脱离叛藩羁绊有功,由彭城令提升为徐州别驾,并兼任徐泗观察尹1官,因而将家属迁居于辖境内符离县。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白居易随家到符离,时年十一岁。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十六岁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写于箱:离的“睢南古原”(见白氏长庆集·祭小弟文》)。当时白居易曾欲“名人推荐入仕宦之途”,携带作品到人材荟萃的长安,进谒权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那时名扬四海的诗句。然而却无人推荐,仍回到符离。贞元四年(公元788年)白居易十七岁从父到衢州任所。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年二十岁,在符离与张彻、贾握中共勉学。

“昼课赋,夜课书,阀又课诗”,累得“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有时与符离友人和诗往来,徜徉山水。同年,其父移任襄阳别驾,次年幼弟夭亡,葬于符离南原。贞元十年,其父病卒于襄阳官舍,白居易葬父于襄阳东津乡南原,即回符离服孝。时二十三岁。

白居易服孝期间,又在符离过了四年。由于父亲去世,家-庭经济窘困,生活很难维持,白居易自言:“家贫多故”。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父丧服满。是年春到饶州浮梁县兄幼文处。贞元十五年秋,赴宣城应乡试,是年赴长安。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正月,在长安应进土试,年二十九岁。及箔后,九月回符离。外祖母陈氏卒,十一月,权葬于符离。白居易即在符离准备应中都考选。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秋,再赴长安,次年经吏部考核,拔萃登科,授校书郎,时年三十二岁。同年(公元803年)冬倒符离搬家,在符离皮过春节,才与符离友入依依惜别,移家长安。

白居易一直是把符离当作他的故乡。虽在宦海风波之中,仍念念不忘对符离山水的向往,对符离旧友的惦念,常常流露在诗中。如;“武里村花落复开,流沟山色应如故”的探询,足见白居易与符离的血肉关系。后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时年五十三岁。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五月,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月末离杭,过常州,宿淮口,经汴河路,邮宿州甬桥时有感,写《甬桥旧业》诗:“别业甬南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

白居易青年时代是在符离东林草堂度过的。他在符离攻读诗文,写下许多优美诗篇,和符离山水及男女朋友结下了不解之缘。白居易在符离,与刘五(名不详),张仲素、张美退、质握中,贾沅犀(当时谓“符离五子,,)诸人同泛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诗中有云:“刘兄文高行孤立,……是时相遇在符离,…。¨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陴湖绿爱白鸥飞,滩水清怜红鲤肥。

….¨张贾兄弟同里巷,乘间数数来相仿。两天连宿草堂中,月夜徐行石诉上。对女友婵娟子(即湘灵: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为她写出《潜别离》:“不及哭,潜别离;不及语,暗相思。两心之夕卜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刹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珂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后来白居易和着泪水写诗寄给婵娟子: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处西楼上,夜凭阑干独自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