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恺浙江 严恺:结缘江湖七十年力挺三峡功勋著(图)
1952年,严恺受命创办河海大学的前身——华东水利学院。他以巨大的热情、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开始了华东水利学院的建校历程。创业艰难,筚路蓝缕,根据资料显示,当时的华水,建校时期办公地址拟设于南京大学内,建校初期仅有16名教授,5名副教授,8名讲师,17名助教。
严恺不辞劳苦的劝说和努力,终于为新生的华东水利学院“挖”来了一支水利教育的精英之队。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著名力学家,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徐芝纶教授等都来到了华东水利学院。
这所专业院校后来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大学,而严恺,则成为了这所享誉国内外的高校最当之无愧的创建者和开拓者。他还为该校亲定了“十六字”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6年谢绝发表学术评论
河海大学原水港系主任薛鸿超教授是严恺院士的学生,对他而言,严老既是恩师,又是挚友。回忆起严老的点点滴滴,他感慨万分,不是自己研究领域或不熟悉的问题,他是绝对不会乱加评论的!在搞工程时,他要求所有人对工程上的发言和表达,一定要严谨,不懂的绝不能乱讲,懂的也要讲得慎重,因为如果不仔细谨慎,就会出乱子。曾经有个别人,对一些不是自己专业、不精通的领域乱说,都会遭到他毫不客气的一顿批评。
2000年以后,严老开始谢绝发表任何关于学术上的评论,因为他始终觉得做学问必须保持严谨,而自己年纪大了,判断力也不够。
严师收徒
28人考研仅录取2人
1954年考入华东水利学院水港系的陈志昌是原南京水利科学院河港所所长。他回忆说。严老挑选学生非常严格。1964年全国有28名学生报考严老的研究生,仅录取2人。陈志昌名列榜首,顺利成为其门下弟子。而考分排第二的学生成绩没达标,立刻被取消录取资格。
陈志昌说,在读研期间最令他难忘的是,严老不管再怎么忙,每周必须与每个学生见一次面,聊上半个小时,听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并帮助解决困难。陈志昌说:“当时,严院长身兼40多个职务,工作异常繁忙。每周抽空回南京,挤出时间与学生见面。”
生活点滴
宁吃面条不上酒席
严恺教授最痛恨公款吃喝。即便是在一些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严老也会以只吃几筷子蔬菜、一碗面条或拿几个馒头就走的方式来表示反对。渐渐地,就有人认为他只吃素不吃荤。其实严老并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他年轻时在欧洲留学养成的习惯恰恰是以肉食为主,多吃水果,很少吃蔬菜。而他在私人交往中,也会请别人吃饭喝酒。
河海大学原水港系主任薛鸿超教授回忆,以前他经常和严老一起出差,每次出门,当地都会备齐酒席招待严老,但严老每次看到桌上备好的酒菜就会严词拒绝。后来,严老干脆和别人推脱,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最好吃一碗面条。久而久之,就传出这么一个消息,严老最喜欢吃面条。
但薛教授告诉记者,实际上,严老并不喜欢吃面条,他只是用这种方式来抗议这种“吃喝风”。在生活上,无论吃、穿严老都非常朴实,请客吃喝也是他一直非常反感的事。家里有朋友或同事来做客,严老都是一杯清茶或咖啡简单招待。晶报综合报道
严恺院士
严恺,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1912年8月10日出生,福建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38年获荷兰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师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他从事水利事业近70年,1952年受命筹建河海大学的前身——华东水利学院,之后为河海大学服务54年,为中国的水利教育和建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80高龄后仍坚持教学、科研工作,并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中国水利功勋奖。
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报告40余篇,并主编《中国海洋工程》和《海港工程》等专著,前者获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在国际学术活动方面,严恺院士曾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曾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国际大坝会议中国委员会主席,发展中国家海岸和港口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等职。1995年被国际水利学研究协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