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马克思主义 马一浮论乡愿和现实主义
1938年,浙江大学受抗战影响,迁到江西泰和,这一年六月,马一浮先生遵从竺可桢校长嘱托,在上田村萧氏宗祠堂向浙江大学毕业生致辞,其中特别将孔子所说的乡愿和当时流行的现实主义做了一番论述,相关章节如下:
判别现在(勿重视现实) 近来有一种流行语,名为现实主义。其实,即是乡愿之典型。乡愿之人生哲学曰:"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他只是人云亦云,于现在事实,盲目予以承认,更不加以辨别。
此种人是无思想的。其唯一心理,就是崇拜势力。势力高于一切,遂使正义公理无复存在,于是言正义公理者,便成为理想主义。若人类良知未泯,正义公理终不可亡,不为何等势力所屈服,则必自不承认现实主义而努力于理想主义始。
因现实主义即势力主义,而理想主义乃理性主义也。所以要"审其所由",就是行为要从理性出发,判断是非不可稍假借,不依违两可,方有刚明气分,不堕柔暗。宁可被人目为理想主义,不可一味承认现实,为势力所屈。
“乡愿”出自《论语·阳货》,原文是: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原和愿是通假字,简单的说,就是地方上大家都认为的好人,是大家的榜样,但孔子认为这种人败坏社会的的进步。
“德之贼”,通行的解释是败坏了社会整体道德,《说文》里说“贼,败也。”《荀子·修身》里讲“害良为贼。”,把贼解释为败,应该是符合孔子本义的。但“德”解释为到道德,不太符合孔子的本义,《说文》的解释是“德,升也。”“德”的本义应该是登高、攀登。所以说“德之贼”应该是“败坏(社会)的进步”。
其实“愿”并不是一个好的字眼,从周代开始,中国古代对有地位的人去世后会有一个评价,就是上“谥号”对此人的一生进行盖棺定论,在周谥里,愿的解释是这样的“愿:思厚不爽曰愿;弱无立志曰愿;败乱无度曰愿;忘德败礼曰愿;柔无立志曰愿。”
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无志气、 柔弱、败乱、忘德的人才称为“愿”,从这个意义上“乡原”就更不是什么好人了。也就是指具有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圆滑世故、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等致命弱点的那些人。
对于“乡原”最权威的解释来源于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其出处如下:
《孟子·尽心下》 :“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 马一浮先生所说的“现实主义”不是文学和美学中的概念,而是一个和“理想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概念,现实主义(realism)现译为唯实论或实在论,当时主要指美国以杜威中国以胡适为代表的的实用主义。
马一浮主张“去习复性,世界大同”,其大同思想来源于《礼记·礼运》,原文为: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中国近代的的大同思想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开始,是要在世界范围内要消除国界、消除家界以达到世界大同,当时中国的很多知识分子,甚至政治精英都同意这种大同思想,这里边当然包括孙中山,他的三民主义也是这么回事,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影响了改变中国历史的毛泽东。
晚清民国的大同思想和黑格尔思想是分不开的,黑格尔认为历史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是绝对精神借以实现自己的手段,而精神的本质又是自由,因而自由便是世界历史所追求的最后目的。所以历史将会终结于所谓有民主自由的日耳曼帝国,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纳粹德国建立了理论基础。
黑格尔的学生马克思认为历史在共产主义时终结,这种思想为20世纪风起云涌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美籍日裔学者福山在1989年,在美国《国家利益》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继承了黑格尔的学说,认为现代的西方社会的民主政治是历史的终结。
以上三种所谓的历史终结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谓的世界大同,无论是康有为还是孙中山其实是将民主政治作为大同的标准的,而毛泽东则将共产主义当成了大同的标准。
马一浮的“去习复性”,来源于朱熹,简单的说,由于人类的个人实际生活都离不开群体,事实上每个人的道德实践都与表现为国家、社稷、百姓日用的整个人类生活有关。因此,个人的天德自然流出,必见诸于行事,表显为王道。可以说,表显天德与王道是马一浮哲学的核心内容。由个人而及人类社会,这完全是和民主政治相关联的。
但在当时苦难的中国,这种近似于理想主义的大同思想被多方面指责,立足于现实的实用主义大行其道,对于这种所谓的现实主义,马一浮认为就是崇拜势力,这种势力高于一切,于是社会的正义和公理就无复存在了,这种崇拜势力,与现实妥协思想就是孔子说的“乡愿”是“德之贼”,妨碍了社会进步,“人类良知未泯,正义公理终不可亡”,不能屈服于任何势力。
“刚明气分,不堕柔暗”,马一浮先生在70多年前对浙江大学的学生所说话,今天我们读来,重新检讨自己,依然受益非常。在西汉初年铜镜上经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铭文,这两千多年前在青铜上铸成的八个字,就已经寄托了我们汉民族的希望。无论现实是什么样,作为一个有良知、良心的中国人,内心一定要保持一份“刚明”,不能坠落到“柔暗”的“乡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