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刘巨德 庞薰琹:与世界同行的东方巨匠
庞薰琹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分量极重的人物。他发起和组织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美术社团——决澜社;他的艺术实践开启了中国艺术的现代之门,使20世纪的中国开始与世界同行;他创造了中国画中西结合的形态,表现了民族化的情感与形式;他一生研究学习传统装饰艺术,开拓工艺美术教育,这都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
由中国民生银行、炎黄艺术馆主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庞薰琹大型艺术展”日前在京亮相,包括油画、水墨、水彩、速写、图案设计等作品及展出的庞薰琹年表、手稿、照片等文献资料,再现了这位艺术大师辉煌的一生。
现代艺术的引领者
庞薰琹是一个艺术思维开阔的人。青年时代的庞薰琹就反对刻板机械地模仿“自然主义”和所谓“写实派”绘画,主张艺术家应该利用各自的技巧,自由地、自然地表现事物和自我。他在《艺术随笔》中写到:画家应该站在社会中观察社会,站在人生中观察人生,观察一切。不论是什么原则或是例外的,不论是统一的或是差别的,不论是本体的或是现象的。画家也应该追寻自己的人生观,找出自己的思想,发觉自己的情感,自然就能产生自我。
对于艺术的创作,庞薰琹认为,对于各国艺术的精品,要兼收并蓄,相互融合。“我国古今好的作品,我们应该要研究,世界各国好的作品,我们也应该研究。但是,不一定呆板板地模仿。我想,我们不妨尽量地接受外来的影响,让他们在我们的神经上起一种融合的作用,再滤过我们的个性来著作,来创造。”
开阔的眼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庞薰琹上世纪初首先提出强调个性、自由表现的现代艺术理念,并在1932年,发起和组织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有宣言、有纲领的美术社团——决澜社,掀起了一股现代主义的潮流。
著名艺术评论家水天中认为,决澜社的创立开启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方向。“决澜社向中国艺术界展示了现代艺术的活动方式,让人们看到了一种非盈利的,也非传授技艺的真正的艺术社团,并以其开拓性和鲜明的艺术追求,提高了画会组织在中国文化圈中的地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表示,“决澜社”及其领导人庞薰琹推进中国艺术现代化运动的勇气和胆识值得尊敬。他们的实践探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鼓舞后人继续前进。
工艺美术教育的先驱
庞薰琹是个不安的灵魂,他为艺术的梦想探索一生、追随一生。著名作家傅雷在《薰的梦》中写到:“薰的梦是艺术的梦,精神的梦。一般的梦是受环境支配的,故梦梦然不知其所以梦。艺术的梦是支配环境的,故是创造的,有意识的,是清醒的梦。”
庞薰琹一生最大的梦想,要在中国建立一所工艺美术学院。对工艺美术图案设计的喜爱,庞薰琹早在巴黎时就已经开始了。回国后他收集了上千幅中国古代青铜、陶瓷、丝绸和漆器上的纹样,创作了一本《工艺美术设计》,还一手开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设计机构——大熊工商业美术社。
上世纪40年代,他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谈话说:“我想找一处荒僻的地方,用我们自己的双手,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创造一所学校,培养一批有理想、有劳动、能设计、能制作、能创造一些美好东西的人才。不单为自己,也是为世世代代的后人。”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提议建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庞薰琹很快写出了建校的具体设想,建议把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和华东分院(即现在的浙江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合并,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基础。1956年11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北京正式建立,庞薰琹27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实现。中国有了自己的工艺美术教育机构,他也被任命为第一副院长。
一个纯粹的艺术大家
庞薰琹是个纯粹的艺术家。这种纯粹不仅在艺术创作上,还有他为人所称道的人品。他说,“画家虽然不必顾及道德的问题来创作,但是画家应该修养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人品。人品既已高矣,气韵焉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焉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也”。
庞薰琹做人的正义、责任、执着,使得他在艺术上的开拓性和地位无人能及。他把色彩作纬,线条作经,整个的人生做材料,织成他花色繁多的梦。他观察、体验、分析如数学家;他又组织、归纳、综合如哲学家。他分析了又综合,综合了又分析,演进不已。他以纯物质的形和色,表现纯幻想的精神境界。他变形,因为要使“形”有特种表白。他要给予事物以某种风格,因为他的特种心境需要特种典型来具体化。
邵大箴认为庞薰琹是一位真正的画家。“假如他不投身于工艺美术事业,也许,中国会少一位杰出的工艺美术事业家和教育家,却多了一位绘画大师。就才具、修养、感觉能力和创造性来说,他是一位大型的艺术家。”
庞薰琹用自己一生的艺术实践与一生的活动,贯穿了一个基本思想:奉献自己,为后人铺路。他写过一首小诗,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我前进的路上,还有许多艰险的沟渠。假若有必要,让我把自己的身躯,去填塞这些沟渠,让后来的人能顺利前进。”
庞薰琹
庞薰琹(1906-1985)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江苏常熟人。著有《薰琹随笔》。他的创作,题材广泛,态度严谨,独具风格。
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并坚持绘画创作,数十年如一日。主张艺术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又必须不断吸收、融化和创新。擅长国画、油画、水彩及白描,尤精图案和装饰艺术设计,均融入中国民族特色。曾深入贵州80多个苗寨,考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创作《贵州山民图卷》,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感人魅力。其代表作有《地之子》、《路》、 《贵州山民图卷》 、 《瓶花》等。 商报记者 刘泽先 隋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