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彦:从代课教师到教育局长

2017-10-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他的一生,五十年奉献给了教育.半个世纪里,从农村小学到农村初中,从农业中学到完全中学.江苏省重点中学;从学校到教育行政部门,从普通教师走上校长.局长领导岗位,历经风雨和磨砺,有过坎坷和苦恼,更有过成功的喜悦.回眸走过的漫漫五十年,王廷彦自豪地说,自己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了养育他的江阴这块热土上的教育事业.奋战教育一线30余年 苦中作乐    王廷彦的童年十分清苦,1946年小学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南菁中学,初中毕业,成绩优异的他直升南菁高中部,却因为家里经济拮据中途无奈辍学.

    他的一生,五十年奉献给了教育。半个世纪里,从农村小学到农村初中,从农业中学到完全中学、江苏省重点中学;从学校到教育行政部门,从普通教师走上校长、局长领导岗位,历经风雨和磨砺,有过坎坷和苦恼,更有过成功的喜悦。回眸走过的漫漫五十年,王廷彦自豪地说,自己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了养育他的江阴这块热土上的教育事业。

奋战教育一线30余年 苦中作乐

    王廷彦的童年十分清苦,1946年小学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南菁中学,初中毕业,成绩优异的他直升南菁高中部,却因为家里经济拮据中途无奈辍学。1951年,王廷彦到江阴蓉东小学做代课教师,开始了教育生涯的起点。

当时为了满足贫下中农子女要求文化翻身的愿望,破格招收了很多大龄学生。王廷彦就教着这些比他年龄还要大很多的女学生。代课工资不高,每月只有17元,扣除每月的伙食费,仅剩8元钱自理,生活十分清苦。

    1954年秋,王廷彦被安排到金童中心小学任教,担任高年级数学课的教学和少先队辅导员。在金童小学和同事们度过的岁月,让王廷彦至今难忘。他回忆道,那个时候的每个星期天晚上,大家都要到校,集体晚办公,做好下周的工作计划表。

大家总是在晚饭后陆续到办公室,办公前来个大联欢。伴着祝老师的琵琶,女教师的风琴伴奏,唱起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到了冬天,晚办公结束肚子饿了,大家也会凑分子,去附近的小店喝羊汤吃羊肉,谈天说地,其乐融融。一年后,王廷彦被任命为金童小学副校长,当时,他才20岁。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热潮,带来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机遇,江阴县也掀起了创办农业中学的热潮。这一年,王廷彦被任命为新办的石庄初中的副校长。在石庄初中任教的2年时间里,历经辛酸磨难。

那时,学校什么都缺,缺老师、缺校舍、缺资金,学校创办起来十分艰难。算上王廷彦,一共就只有4个老师,王廷彦兼着政治和历史两门课的教学任务。老师白天要上课,下午带着学生劳动、搞宣传,养猪、翻种小麦、大炼钢铁。师生们吃、住、劳动、读书都在一起。那时候的王廷彦即要做老师,又要劳动,还要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过度的劳累使他患上了肺结核,病情严重,被迫离开学校休养。

    在石庄的岁月虽然很苦,却也给王廷彦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开学初,正值夏秋之交,班里的男生总喜欢跳进学校附近的池塘游泳,很不安全。午饭后,王廷彦就会搬了椅子坐在教室走廊里,看到有行为“可疑”的男生进教室,王廷彦不吭声,往他们腿上一搔,见有白印子,“又去游泳了吧!

”学生嬉笑,被抓个正着。当年师生大炼钢铁,在教室里用炉子、风箱、坩埚等工具,拿煤、矿石甚至捡来的铁皮做材料。

师生们轮番上阵,日夜奋战,个个脸被熏得赤黑。有一个学生名叫蔡兆清,一边扇风箱一边跪在那里睡着了,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时隔五十年,当年顽皮的学生们如今也都满鬓白发。校庆相聚,师生相见,讲起当年的这些趣事,无不感慨万千。

    1961年秋,王廷彦调至云亭中学任副校长。3年后,又到西石桥农业中学当校长。

    文革十年动乱,王廷彦深受冲击,遭遇磨难。直到1971年重返讲台,才结束了他人生旅途中最难忘的9年曲折历程。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这个消息让当时正在云亭中学任教的王廷彦兴奋不已。他和全体老师一起,利用晚上的时间聚在一起钻研教材,研究教学。除了指导云亭中学学生备考,王廷彦还主动担起了公社插队、回乡知青的老师。

几百号人聚在昏暗、闷热的公社大会堂里,用着王廷彦专门制作的复习材料。王廷彦扯着嗓子给大家讲解到深夜。第二天王廷彦的嗓子彻底说不出话了。他说:临考前夜,和同事一起借周庄中学的教室挑灯夜战,给考生们一遍遍强调要点。高兴的是,当年的高考录取率,云亭中学名列江阴前茅。

    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年,王廷彦被任命为南菁中学副校长。掐指算来,王廷彦已经在教育战线奋斗了27年。到南菁的这一年,学校给王廷彦留下的印象是“一片凄凉”,学校软硬件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

也在这一年,王廷彦从江阴县文教局领到了强抓学校硬件建设的任务。1978到1982年间,学校的面貌彻底改变:翻建、拆建、新建校舍15000平方米,2幢教学楼、1幢学生宿舍楼、2幢教工宿舍楼和668平方米的校办工厂厂房拔地而起,添置了试验设备、体育设备、电化教具和4万多册图书。南菁校园焕发了生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王廷彦对学校有很深的感情

    执政领导岗位10年 敢为人先

   1986年3月,王廷彦被任命为江阴教育局局长。从学校校长岗位走上江阴县教育行政领导岗位,王廷彦心里感慨万千:“一路经历风雨和坎坷,虽然如今工作岗位变了,领导职务升了,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王廷彦对自己说:“为官一任,就要勤政为民。做官只是一时一地,做人才是一生一世。今天做的事,不过是为后人留个脚印罢了。”带着这样的信念,王廷彦开始了近十年的领导工作经历。

    上任后的王廷彦开始思考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下江阴教育发展的出路。他觉得,要依靠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齐心协力以及教育基层的学校和教师,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在王廷彦任职期间,经历了国家的“七五”、“八五”五年计划发展期,在他的带领下,江阴教育完成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率先实现素质教育实验,走“三教”统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之路好几件大事。

现场办公

    这几件江阴教育大事里,让王廷彦印象最深的是江阴率先开展素质教育实验。

    1988年,江阴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过程中,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行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同时取消重点初中,高小毕业生不统考。当时新举措一出,在教育系统引起轰动,不乏有反对的声音。

反对者认为这么一搞,学生的成绩得不到保证,教育质量肯定下滑。王廷彦广泛听取意见,坚定着先行者的信念。他从培训学校校长入手,引导教育管理者树立正确的观念。包括江阴实验小学在内的5所小学开始了素质教育实验。

1991年,省教委颁发《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并把全省第一次素质教育研讨会放在江阴举行。对于王廷彦来说,这次研讨会真是对自己和江阴素质教育的莫大鼓励。

趁着研讨会的东风,江阴又提出“素质教育个、十、百工程”。5年实验,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素质教育优秀特色小学。1993年全国素质教育研讨会上,中陶会会长方明对江阴素质教育赞赏有加:“江阴市的小学素质教育,真是看有看头,说有说头,讲有讲头,学有学头。”台下的王廷彦听着,心里是说不出的兴奋。

江阴教育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参观考察

    在做江阴教育局长的近十年间,王廷彦始终为教师的待遇奔波忙碌。2024名民办教师的编制问题,30万平方米教师住房的解决问题,王廷彦一趟一趟跑相关部门,一遍遍地和上级沟通。

有一位老教师,应有的待遇得不到解决,一次次上访。跑过王廷彦的办公室,守过王廷彦的家。对于上访的群众,他是能帮的就帮,能管的就管,能解决的就解决。特别是到了中、高招期间,人民来信和各方来访更是多得数不过来。王廷彦忙起来,几乎是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局里有辆桑塔纳面包车,本来是作为王廷彦的专用车。每次有事情外出,王廷彦的宗旨是能走路就走路,尽量能不用公车就不用公车。他经常说,单位车少,需要用的人又多,反正自己多年习惯步行了,就别给单位添麻烦了。一次市里有要事,通知晚上开会。王廷彦不愿意打扰驾驶员休息,愣是自己一个人步行半个小时到市招待所开会。

    王廷彦还有个怪脾气,哪天兴致来了,谁也不通知就会自己一个人下学校考察。休息日也闲不住,总要到下面的农小、村小转转,和教师们聊聊天,谈谈心,了解农村教师的疾苦。起初,老师们见了王局长来自是紧张,对此王廷彦笑称自己长相怕人、表情严肃,谁见了都会害怕。“和王局长聊上几句熟悉了,才知他性情温和,完全是个没架子的官。”基层教师都这样评价王廷彦。

    10年机关工作,大会小会免不了。一旦遇上棘手的或是重要决策的会议,王廷彦总要和他的同事们讨论很久,从晚上到天亮。饿了,就集体上单位对面的小饭店简单吃点。由于长期睡觉不足,熬夜工作,王廷彦患了失眠,每晚都要靠1、2片安定片才能入睡。

直到现在,他失眠的病症还是未能得到缓解。近十年的教育行政岗位工作,让王廷彦深深地体会到:即使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也不能被行政事务牵着鼻子走,万变不离其宗:教育必须要改革、发展,适应形势,审时度势地把握方向和主旋律,有创新意识和有力的举措。

悠闲时,王廷彦也爱读书写字

    1995年10月,王廷彦离开了奋斗四十多年的教育工作岗位,退休后的他依然在为江阴的教育发挥自己的余热。他担任江阴第二实小名誉校长;研究南菁文化,为南菁筹备校庆;为江阴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教科文分会担任顾问;担任江阴虹桥高中文化补习学校的名誉校长;担任江阴教育局政风行风评议监督员。

    王廷彦写过一首《自勉》诗,可以说是他半世纪教育生涯的总结:

    学习理论,高举旗帜;基本路线,永存心间。

    关心国事,面向未来;桑榆有意,余热生辉。

    尊重自己,关心他人;纪律必守,公德必遵。

    教育后代,视作本分;谦虚谨慎,养德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