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国:生命长征永无止境
每一个走进老红军王定国位于北京亚运村的家的人,都会被墙上到处挂着的老人的书法、绘画作品所吸引——“记腊子口”、“八年抗战忆延安”、“红军西进歌”等书法作品展示老人独创的“王体”笔锋,绘画作品“强渡嘉陵江”、“雄鸡一唱天下白”及“红军不怕远征难”等,则明显是老人对红军、对长征的深情礼赞。
作为现在世年纪最长的老女红军,王定国的长征情结不仅蕴结于心中,更倾注于笔端,感染每一个走近她的人。年逾九旬的王定国精神饱满,气定神闲。
一双洞察一切又包容一切的眼睛,一口地道浓郁的四川话,利落、有力地操笔运字,王定国的传奇人生便如同书案上铺开的宣纸上那水墨画般,在听者的脑海里渲染出一片火样的红花。 (一) 危险、艰苦却不失快乐的漫漫长征是她顽强生命力的源泉
从70多岁开始,王定国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家里随处可见她的书画作品,而其中大部分都和长征有关。一幅名为《强渡嘉陵江》的水墨画,是王定国于1996年10月、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日子所作。约4米长的长方形画面上,乌云密布,山色苍茫,红旗翻卷,江水奔腾,炮火击起了数道冲天水柱。
冒着枪林弹雨,红军战士们划着木船向江岸猛然攻击——气势磅礴的画面,生动地再现了红军战士英勇不屈的大无畏气概。画的下端空白处密密麻麻留着***、林月琴等20多位长征亲历者的签名。
这幅画是王定国根据自己的记忆,画的红军战士强渡嘉陵江的场面。王定国的长征路就是从这场战役开始的。1935年3月,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于塔山湾主渡口打响了强渡嘉陵江的战役,几万名红军分批乘船开始渡江。当时,王定国就在其中的一条船上。在***部队的层层拦截和48架敌机的狂轰滥炸下,当时只有24岁的保卫局连长王定国眼看着身边的很多战士还没有战斗就已经牺牲在江中。
如今,王定国一想起那时的场景,头脑里就会响起飞机的轰隆隆声——飞机来了,红军战士就地卧倒;飞机飞走了,红军战士一跃而起,继续前进。飞机上扔下无数炸弹,无处可藏身的红军战士倒在血泊中。在老人眼前,那些残酷的镜头似乎如同昨天一样鲜活滴血。
虽然这些危险和苦难让王定国记了一辈子,但是,几十年过去后,王定国却更乐意向人们讲述长征中令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对此,她有一个看法,“如果说我要告诉人家这个事情非常非常难,是要付出生命代价,是要什么的,把这个事情说得很难,可能人家以后就不敢再去做这种事情了”。今天,王定国以轻松的口吻讲述着过去的经历,其中有血雨腥风,也有阳光雨露,一如她在回忆录《后乐先忧斯世事》中平静、安详但又饱含热忱情感的笔调。
乐观和坚强让王定国在艰苦的长征中坚持了下来。1936年10月王定国跟随队伍到达甘肃会宁,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当时,她走完了长征,也走完了自己人生中最艰难、最难忘的一段路。
长征给了王定国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力量。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王定国还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25岁时,飞机轰炸的弹片击断了她的小腿腿骨,到现在为止还有一个接骨的钉子在她那条腿里面。72岁,一起意外车祸使她脊椎受伤。
75岁那年,王定国得了乳腺癌,需要动手术。医生犹豫了,可孩子们觉得母亲应该没有问题。手术结束后,大夫连连称赞“不得了”:4个小时的手术,王定国的血压没有下来过,也没有输多少血。术后第2天,王定国醒了,看病房的桌上摆着很多仪器,问是什么后,就让人把那这些东西都拿走,并让小儿子回家取来一些纸和笔墨。
吃了几片止疼片,就把纸铺开,拿毛笔开始画画。大家都希望她能好好休养,但王定国说“躺一个月,我伤是好了,但右手就废了,我要在运动中让伤口愈合。
出院后还要做事情。’”癌症切除手术在她身上留下30多厘米的疤痕,她的个人体质让人感到很惊讶,毅力和精神更让人感到钦佩。 (二) 救助西路军幸存战友的工作跨越了近半个世纪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对于曾3次跨越雪山草地的王定国来说,如果能够回到当年战斗过的雪山草地看看,那对自己将是一个巨大的安慰。
其实,早在2003年,小儿子谢亚旭就向母亲提起,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2004年让母亲“重走长征路”。这个建议令王定国非常高兴,在其他儿女间也得到一致支持。对怎样重走长征路,王定国自有自己的打算,那就是“看看红军遗址,看看健在战友,看看老区百姓”。
2004年6月,王定国到达四川省天全县,这是她重走长征路的第一站。在瞻仰天全红军烈士陵园时,王定国听说县里雇了顶滑竿要抬她上山,气愤至极,她大喊:“我是红军啊,我自己能上去!”说着,拔腿就走。作为老红军,王定国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别人这样的“伺候”。
之后,王定国翻越了二郎山,到达泸定县。在大渡河边,面对湍急的河水和摇晃的铁索桥,王定国推开上前搀扶的人,只身在100多米的桥上走了个来回。10月21日,在四川省巴中市,王定国重温了作为红四方面军女战士开始长征并加入中国***的记忆。
25日,王定国在通江县的一座普通居民楼里见到在巴中时的部下李玉兰,两个老太太一见面便相拥而泣,场面感人肺腑。次年4月15日,王定国又踏上西去的征程,在甘肃定西、会宁、通渭回首那些挥之不去的往事。
1936年10月,红军三个方面军终于在甘肃会宁胜利大会师。王定国没有想到的是,艰苦的征途并未结束。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总部及三个主力军组成西路军,奉命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打通“国际线”。王定国所在的前进剧社随部队西征,向河西走廊挺进。
12月5日,剧社奉命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九军,不料与马步芳部队遭遇。剧社战士们带有十几条枪,他们抢占了一个三层楼高的土围子,向敌人开了火。愚蠢又凶残的敌人,以为遇到了红九军的军部,立刻包抄过来,一会儿派飞机来侦察,又用火炮轰击。
苦战一天后,剧社已近弹尽粮绝的地步,剧社负责人大部分牺牲。敌人叫嚣着扑了过来,从土墙上挖的洞里爬进来。身材单薄的王定国早已忘了饥寒与伤痛,她举着刺刀向敌人冲去。涌进来的敌人越来越多,剧社余下的30多人被敌人从楼上拖了下去。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幸运的是,疯狂屠杀、活埋红军战俘的马步芳认为“剧社有用,留着不杀”,强迫红军战士为他们唱歌跳舞,并且提出扩大剧社。
趁剧社扩大的机会,王定国和战友将一些没有暴露身份的红军女干部掩护进剧社,张琴秋就是其中的一位。西征中,张琴秋任西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是敌人悬赏1000大洋捉拿的红军将领。被俘后,她化名苟秀英,装成烧火做饭的炊事员。
得知这个重要情况,王定国同战友们商量,以剧社都是小孩不会做饭为名,提出让“苟秀英”来剧社当炊事员。敌人没有发现破绽,张琴秋顺利来到剧社掩护了身份,躲过了一劫。后来,由于叛徒告密,张琴秋被押送到南京,在***营救下才返回延安。
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党中央在兰州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由在中央苏区时与与徐特立、***、***和何叔衡一同被誉为“苏区五老”的谢觉哉出任党代表。根据毛***和朱总司令的指示,谢觉哉一到兰州便着手进行营救西路军失散人员的工作。受谢觉哉委托,在兰州和河西走廊各县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传教士高金城医生来到张掖,立即开设一所福音医院帮助我党为营救和收容西路军失散人员做掩护。
以医院救护伤员的任务重为由,高金城医生亲自出面向敌旅长韩起功借王定国等7名红军剧社人员到医院当护士。在高金城医生的帮助下,王定国和同志们立即开展秘密接应西路军被俘人员的工作,福音堂医院也成为张掖县地下支部的秘密联络点。此后,由于营救活动引起敌人的怀疑,王定国等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当年9月,在地下党支部的决定下,王定国告别了善良的高金城医生和同志们,踏上了去兰州的路途。
1983年,王定国重访甘肃,了解到一批滞留在甘肃、青海的西路军被俘和失散人员生活困难。她认为,当年西路军失败的责任及后果,不能由这些无辜的战友承担,而且,这些人都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现在不解决,后人不了解这段历史,更难以解决。
于是,她和伍修权一起,自费跑遍河西走廊,越乌鞘冷,跨湟水河,顶着戈壁烈日,迎着祁连山朔风,为的是一项几十年前没能完成的任务——营救西路军流散人员。那时,经常有素不相识的西路红军女战士找王定国解决问题,经她过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人能叫出名字的就有10多人。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走访,王定国和伍修权向中央写了调查报告和建议,最终促使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专门文件,妥善解决了遗留多年的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的经济、医疗问题,从根本上为西路军被俘人及离散人员讨回了公道,使西路军的幸存者能够安享晚年,先驱者能够瞑目安息。 (三) 细细的缝衣线将谢老缝进了她的人生
在王定国家的客厅里悬挂着的一幅“中堂”上,是一首王定国亲笔为谢觉哉70大寿写下的贺词——谢老:自从我们在一起,不觉已过20年,互相勉励共患难,喜今共享胜利年。今逢你七旬大寿,我无限的欢欣,正当可爱的春天,正值祖国的建设年。
花长好,月长圆,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祝你万寿无疆,祝你青春长远。定国 1953年5月15日
在这首近百字的贺词里,人们看出的是恩爱夫妻的情深意长与相濡以沫。在王定国看来,比自己年长近30岁的谢老,是爱人更是导师。
王定国与谢老相识相知的历程打下重重的时代烙印,他们的婚姻本身便是曲超越世俗的革命赞歌。
王定国在地下党的营救下回到党的怀抱,随即来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当王定国在兰州“八办”见到谢觉哉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认识他。
那是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王定国所在的四方面军与中央机关纵队一起住在在雪山下的藏族寨子卓克基,两个方面军都在为过雪山做准备。有一天,王定国和剧社的几个战友正在山坡下休息,一位留着胡子的老同志拿着一包衣服向王定国走来。
“胡子”微笑着对王定国说:“小同志,请你帮帮忙,要过雪山了,请帮我把两件单衣合起来装上羊毛,缝成一件羊毛衣。”王定国缝好第二天送衣服的时候,谢觉哉远远地招呼她,还特地嘱咐王定国要多准备一些辣椒,可以御寒。
不曾想,那一根缝衣线竟成了他们相亲相爱一生的“红线”。两年后,担任兰州“八办”党代表的谢觉哉,通过来接关系的人了解了被俘人员的情况。谢觉哉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张掖有地下党,支部里有个女委员叫王定国。再次相逢时,谢觉哉也认出了这个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
而王定国觉得眼前这位长征中的最年长者不仅是位德高望重的上级领导,也是一位将自己从敌人魔掌中解救出来的救命恩人,更是一位可以生死相托、胜过兄长的亲人。
回忆与谢觉哉的结合,王定国只说“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没有更多的细腻语言。一个是学富五车、年过半百的革命家,一个是没有文化、风华正茂的红军女战士,两个看起来差距太大的人却成为紧紧相依的革命伴侣。
其实,关于谢觉哉和王定国的革命姻缘,还是时任“八办”处长的彭加伦当的“月老”。
王定国到兰州“八办”,一是向“八办”汇报营救工作,二是请“八办”介绍她去延安。可是“八办”的领导们说什么也不让她走。
西路军失散人员正陆续返回,需要熟悉情况的同志搞接待工作,再说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接触社会各方面的人,“八办”没有一个女干部也不行。那时,办事处的工作紧张繁忙,为了争取各界人士团结抗日,谢觉哉日夜奔波操劳,身边也需要一位好帮手。
在彭加伦的一再劝说下,王定国也觉得自已是革命队伍中的人,能从生活上照顾好这位受人尊重的革命长者也是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于是欣然服从组织。1937年10月,他俩就在同志们的热心张罗下,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结成了一个革命家庭。
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相继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王定国协助谢觉哉作了大量的工作,深受人民的爱戴。
1959年谢老76岁接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职务时,感到自己年龄大了,恐怕力不从心。他曾对王定国说:两种人不能当法院院长,一是红领巾,二是白胡子太长的人。中央还是考虑由谢觉哉担任最合适。王定国同时也调到法院,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司法行政处副处长,并仍兼谢觉哉秘书。
直到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王定国为失去良师、战友、丈夫而痛不欲生。1978年,即谢老去世7年之后,按照***“你最主要的任务是将谢老的遗著收集整理发表,这将是对党的重大贡献”的要求,王定国开始清理谢老留下的手稿、日记。
6年里,王定国花费了巨大的劳动,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谢觉哉传》、《谢觉哉书信集》、《谢觉哉日记》、《谢觉哉评传》、《谢觉哉文集》等多部历史文献。能把谢觉哉一生心血的结晶奉献给党和国家,王定国感到莫大的欣慰。
(四)粗枝大叶的生活习惯歪打正着成就她的养生之道凡和王定国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她“念旧”,所以她的家像客栈,老乡亲、老战友有的来京看病住这儿,有的来京办事也住这儿。一直以来,在王定国家里,不时都会有来拜访的客人,家里最多时候一天能来七八十人,王定国都亲自热情接待。
谢亚旭说:“别看这么大岁数,我母亲处理问题,从来都是不急不躁,思考得很深入。我们家不像别人家待客泾渭分明,既招待过慕名而来的农村夫妇,也接待过夸夸其谈的企业家。
形形色色,基本上来者不拒,来的人,她都见,而心里也全有数。当碰到另有所图的人,她也不会当面揭穿。”
密切联系群众,是王定国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上世纪20年代,国家处在困难时期,物资都是凭票限量供应,王定国一家人多,总不够吃。
谢觉哉和王定国商议决定像在延安那样自力更生。王定国在院子里种粮食和水果,一年光玉米收四五百斤。此外,她还养了40来只鸡,20只鸭子,20只兔子,一头猪。她经常安排孩子们到菜场去,1分钱买一堆人家扒下来不要的菜叶。
然后,把菜叶子摘摘,好的人吃,烂的喂猪。猪养肥后,就在院子里杀了,让警卫员把肉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给胡同里同样挨饿的邻居们挨家挨户送去。
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延安开展的大生产动动中,王定国还几次获得边区带动模范和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
当时王定国把谢老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组成一个生产小组。“在我们小组种的地里,收获的茄子像小盆一样大,大白菜一棵就16斤重,喂的几头猪滚瓜溜圆,又宽又厚的猪背可以平平稳稳地放个脸盆。
猪和蔬菜都在边区生产展览会上获了奖”。王定国尤其自豪的是,毛***看了展览非常赞赏,称赞王定国等人是边区妇女中的豪杰,是边区机关工作人员的典范,还亲自给王定国题写“再接再厉”4个字作为嘉奖。
王定国还记得,那时每当收获新鲜蔬菜,谢觉哉总要自己动手摘收第一茬时鲜送给毛***。
毛***对谢觉哉所赠从来照收不误,有时就让杨家岭的管理员到谢家来拿。1988年,王定国去西柏坡展览馆参观时,见到了当年延安杨家岭的那位管理员,他对往事也历历在目,记得那时毛***常常风趣地说:“谢老好哇,堂客(即妻子)又勤劳又贤惠,”“谢老有福,有个贤内助。
”
2002年,王定国搬到位于亚运村的新家。老人很留恋原住的老居室,也舍不得离开老街坊们,对组织给她安排宽大明亮的新楼公寓总感不适应。“还是想回去住,原来住的房子挨着地,有地气,这房子是好,也舒服,但我就是睡不着!
”但随遇而安是身为老红军的王定国的一个本色,如今老人也适应了新居的环境,每日写字绘画,生活得很有情趣。
从旧社会的水深火热中走过来,到了和平时期,有些人为了职务高低、待遇差别而争。
王定国从不为这些身外小事勾心斗角,一切都能看开,所以她没有烦心的事情,才能身体健康地生活到现在。知足常乐是王定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什么房子、工资待遇一概不问,组织上安排什么就是什么。她常对子女说:房宽不如心宽,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2003年王定国在医院体检时,内脏器官没有发现任何病变,血压、血脂、血糖都没有大问题。医生开玩笑说,“王老是90岁的年龄,70岁的身体,想赚她点儿医药费都很难。”
对养生,王定国的态度是“随心所欲”。前半辈子,一直生活在缺吃少食、战争动荡的年代,王定国在生活起居上、饮食上形成了粗枝大叶的习惯。“生活无规律,吃饭没钟点,饮食不讲究”,就是她90多年来生活的真实写照。
通常,只要有事情做,王定国中午肯定不休息,连饭也不按时叫,一定要把事情干完才可以去吃饭、睡觉。如果没事情做,她随时都可以睡觉。这也许是在长期部队行军中养成的习惯。在饮食上则是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王定国最喜欢吃的是东坡肉、甜食和油炸食品,正是流行养生之道老年人最忌讳的。
对于生命,王定国的态度从严都是积极进攻,然后对生活,她的态度从来都是难得糊涂,不违背自然规律。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很多机构邀请王定国外出参加各种活动,一个星期总有两三次睡不了午觉。
因为一去参加活动她常常兴奋得睡不着觉,所以很多活动都被家人谢绝了。但只要被她知道了,总要批评大家,说人家请的是老红军,不是我个人,没理由不去的。所以只要身体无大碍,家里人不得不让她去。
“能让大家高兴我也很高兴。
我一个老红军,很多国事活动都来接我参加,还图什么呢?每天看看新闻、听听广播,天气好时出去走走。既然笑着愁着都是过,为什么不让自己的晚年在微笑中度过?”王定国脸上的皱纹似乎舒展了许多。这位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就是她自己总结的:“对生命要积极进攻,不能消极防御,对生活就该难得糊涂,不违背自然。
”
看样子,王定国真是个闲不住的老人,正像昔日她在长征路上,无论多苦多累都紧跟队伍往前走。或许,她的人生就是另一条长征路,她的人生长征正在进行!
个人档案:王定国,原名王乙香,老红军,著名社会活动家,系“中共五老”之一谢觉哉同志的夫人。1913年出生于四川营山,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参加长征,曾三过雪山草地。曾任营山县苏维埃政府内务委员、营山县妇女独立营营长、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服装道具股股长、延安市妇联主任、陕甘宁边区机关党支部***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国家内务部机要科科长、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室副主任、谢觉哉同志的秘书、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室副主任等职,系全国五、六、七届***委员,担任过中国干部管理学会及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委员会顾问、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