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的诗 郑孝胥:末代皇帝最看重的遗老重臣
郑孝胥的家在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洗银营,这是五座相邻面积达3224平方米的大院,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及民国初都有修葺。院中一座鱼池面积200平方米,池底有泉,久旱不干,久雨不涝,被当地群众誉为"天池"。"文化大革命"中假山岩石多被搬走。
郑孝胥出身书香世家,家学渊源,不仅工诗,而且善书。据说辛亥革命后,郑隐居上海的居所海藏楼,以鬻字为生,每字值白银十两。而当时北大、清华教授,工资也不过二三百两。如今"交通银行"的手书题字便出自他的手笔。
郑孝胥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督办广西边务。1891年5月,他随同李鸿章的嗣子李经方出使日本,先任驻日使馆书记官、领事,后任神户和大坂总领事。1895年11月回国后,35岁的郑孝胥马上被两江总督张之洞召为幕僚,备受重视。
就在郑孝胥成为帝王师的第二年,溥仪被迫迁出故宫,郑孝胥与日本人密谋,帮助其辗转入日本使馆,再入天津日租界。
在天津时代,郑孝胥有个著名的"三共论"。他常说:"大清亡于共和,共和将亡于共产,共产则必然亡于共管。"共管即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中国。他的这一理论给穷途末路的溥仪带来希望。在溥仪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伪满洲国,排名第二的就是郑孝胥,可见这位末代皇帝对郑的看重。
"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决意复辟,秘赴东北。关于小皇帝要不要去东北,郑孝胥曾与自己的引荐者陈宝琛有过激烈的争执。陈宝琛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情感,反对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却被溥仪认为"忠心可嘉,迂腐不堪"。溥仪最终还是带着郑孝胥出走东北。
1932年,溥仪在日本扶持下成立伪满洲国。陈宝琛曾不顾风烛残年,冒死赴东北劝谏皇帝,差点被日本关东军囚禁,最后郁郁返回天津,1935年病逝,享年87岁,归葬福州。
追随溥仪的郑孝胥成了伪满洲国的总理,备受诟病,好友陈衍、昌广生等都因之和他绝交。众叛亲离并没有给郑孝胥带来坦荡的仕途,后来日本人见郑孝胥难以驾驭,以其年高"倦勤思退"为名,迫其辞职。最终,郑孝胥暴病死于长春,未能再回到故乡。
460多米长的文儒坊,出过两位帝王师,一个是造福乡里的巨儒名臣,一个是备受争议的伪满帮凶,然而大千世界的纷纷扰扰落回到这里,也不过是房前屋后的一段邻里家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