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枫演讲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晓枫教授来我校法学院讲学

2017-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6月17日下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晓枫教授来到我校法学院,进行了关于"法治文明与中国法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法学院院长廖加林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以法治文明与中国法文化类型为主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成果法律文化与规则法律文化;二.法律文化的重要范畴,即整合.结构.无意识和顺利求是四点.在此,陈晓枫教授强调,个人和集体的无意识构成,直接影响到法律文化的指令作用,顺时求是便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无意识作用,在法律中主要用以解释法的正当性,体系性以及适应

        6月17日下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晓枫教授来到我校法学院,进行了关于"法治文明与中国法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法学院院长廖加林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以法治文明与中国法文化类型为主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成果法律文化与规则法律文化;二、法律文化的重要范畴,即整合、结构、无意识和顺利求是四点。

在此,陈晓枫教授强调,个人和集体的无意识构成,直接影响到法律文化的指令作用,顺时求是便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无意识作用,在法律中主要用以解释法的正当性,体系性以及适应性。

三、西方理论中的法治;四、中国法治文化的基本特征。陈晓枫教授指出:中国与西方在法治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中国法治在基本法领域中,德命天定意识通过解说民心决定战争胜负,将法的合法性证明确立于政权创立之时。

关于立法的更新与废止,这是组织法原则优于立法机关和法律创制活动的其他法定规则。            在提问环节当中,有同学问道:"既然犯人杀人剥夺了他人生命是罪大恶极的,那这是否等同于我们运用死刑剥夺犯人性命,死刑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此,教授回复到:"死刑不是一种报复手段,这是肯定的,死刑设立的初衷是作为最高警戒预防恶性犯罪而非剥夺性命,在我国法治发展初期,人民法治意识仍旧相当薄弱的条件下,死刑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           廖院长总结道:"法治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目前来看,中国法律未来的走向仍需继续探讨,我们也应对西方法律进行思考,去借鉴,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