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刚将军 “将帅后人”访谈之二:彭钢将军“追忆伯伯彭德怀”
母亲墓前种苦楝树 苦难童年令心中常怀百姓
[主持人]:彭德怀作为一个开国元帅来说,他的胸怀特别的广阔。彭德怀元帅在儿时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为了悼念他的亡母,他曾经在母亲的墓前种了一颗苦楝树,老树砍掉了,新树又从旁边长出来,他不栽松、不栽柏,为什么偏偏要选择种这样一棵树? [彭钢]:苦楝树在我们那一年四季是长青的,这个果树的果子熟了以后,外面的皮剥掉以后就像北方的榛子,但是这个很苦涩,这个东西冬天磨了以后可以做粮食吃,起码没有毒。
他为什么要栽?他说苦楝树代表了我母亲是个苦命的人,不要忘记苦啊。
因为,过去他生活非常困难,母亲死后,家庭很贫穷。他有祖母、父亲,还有一个伯祖父,这样的话一家生活上很困难。下边还有两个弟弟,像我爸爸那时才4岁,有时候还经常尿床。
所以我的爸爸是他带大的,跟他非常有感情。 [彭钢]:那时生活困难到什么程度呢?我爸爸想过生日的时候吃个鸡蛋,头几天他就记得生日是哪一天,然后说,哥哥我后天就是生日了,你得给我准备一个蛋。
就在他的屁股后面追着要鸡蛋吃,因为那时只是3、4岁的孩子。所以他想怎么也要准备一个鸡蛋。那时穷人家的孩子过生日连个鸡蛋都没有吃。后来,我跟他在中南海住的时候,他每次发了台历,首先就找到我生日那一天,做个记号。
有时因为他的工作忙也会忘,回来之后马上会说,今天忘了,怎么办?给你加个菜吧,晚上再吃一顿。当然,那时过生日不像现在这样买生日蛋糕,只是加个菜。所以他每年发下的台历第一件事情就是写上我的生日,这个印象也是很深的,因为我是过阴历,不过阳历。
[彭钢]:彭德怀小时候的确非常的苦,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他的祖母让他去讨饭,就带着他的大弟弟去讨饭。人家说你是不是招财童子?我伯父就实话实说,我是讨饭的,我不是招财童子。
我二伯父就说我是招财童,所以人家就给他肉和米。我伯父讨完那天饭以后就再也不去那讨饭了,他说我不能够说那种违心话,我本来就是讨饭的,我干嘛要说我是招财童啊。第二天他的祖母带着我的父亲和我的二伯父去讨饭。
我的父亲才4岁,他们祖孙三个人,老太太还是裹了小脚的,在凛冽的寒风里面走,而且还要牵着他的小弟弟,所以他说这个情景永远不能忘,现在有时说起来还会掉眼泪。我有时想起也很难过,所以他说不能够忘记过去,这一段他永远记在心里。
[彭钢]:他后来在庐山写信也是因为老百姓没的吃,他要考虑到的是全国老百姓的吃,而不是考虑到个人。他说我想起来就会流泪,就会难过。 [主持人]:彭德怀元帅苦难的童年让他跟老百姓有了更深的感情,更知道民间的疾苦。
彭德怀的妻子也是您的伯母(蒲安修),我们再谈谈她。 [彭钢]:她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可以说是一个大家闺秀,她们家兄弟姐妹4人,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当时因为她母亲死得也比较早,父亲并不主张她上学,他的二姐一边上学一边教书供她上学,所以她跟二姐的关系不错。
她的生活也还是比较朴实的,性格比较文静。她的确有点像大家闺秀,家务活都不会做。我觉得她也不容易,在党校学习的时候,看见人家织毛衣,她也织。
[彭钢]:她工作上还是非常努力,比如在轻工行业工作的时候,有时跟苏联人接触,她也不懂俄文,就自己学习,带着字典跟人家对话。所以,这个人还是比较刻苦学习的。她写的字非常的潦草,有时候还经常让我给她抄写,因为她的秘书看不懂她的字,我倒能看懂,抄写以后再去打印。
但是,她最大的弱点就是胆小怕事情,这也的确给我的伯父带来了晚年的痛苦。 [彭钢]:所以我的伯父一生是很坎坷的,没有一个很好的婚姻,两次婚姻都不是很幸福。
开始都是很幸福的,都是挺好的,最后结局都是由于社会的原因。我的伯父说不要骂她,要理解她,这是一个社会现象。他说我都能谅解她,你为什么不谅解。虽然他们提出来离婚,但是组织上也没有批准离婚,当时是分居。
后来平反的时候,黄克诚也说,你伯伯都能谅解她,我们为什么不谅解?后来大家就都谅解了。 [主持人]:王震在彭帅去世前也没有见到他吗? [彭钢]:没有见到,因为那时不许我们陪伴,病危的时候一个星期只允许去一次,不能多去,去的时候也只能看一看,后来他连话都不能说了。
[主持人]:谈到彭德怀元帅,庐山会议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当年彭德怀上的“万言书”也成为彭德怀和毛主席之间的导火索,您怎么看呢? [彭钢]:对于现在外面说的“万言书”也好,彭德怀的意见书也好,或者信也好,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和后来的“八万言书”是两码事情。庐山会议的时候,因为快开完了,他看到这个情况,他觉得还有些话没有说完,应该跟主席说,所以他前面就写,我写的这些意见仅供你个人参考,前面说了成绩,后面说了对问题的看法,问题在哪都讲了。
这封信他是7月14号写的,7月16号毛泽东就在信上写“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所谓后来的“万言书”也是这个东西,后来也发给了大会。
发给大会以后,开始大部分人都是赞同他的意见,只是觉得个别的词不合适。比如说“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他提了这个问题。还有“风吹遍全国各地、各部门”,像这样的话,有的人说太夸张了,太大了。
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提的意见是对的。7月23号主席一讲话以后,风向全部转过来,同意他观点的人受到批判。 [主持人]:有人认为这封信就是万言书,后期还有一个“八万言书”? [彭钢]:“八万言书”现在这个也不是秘密了,你们都看了彭德怀的自述,《彭德怀自述》就是根据“八万言书”和审查的时候让他交待材料组合起来,因为都是他自己写的。
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写“八万言书”呢?就是1962年“七千人大会”,1月份开的会议,开了以后这个问题就提出来了,说是彭德怀里通外国,而且长期在党内有一个小集团,颠覆我们的国家。
这个问题升级了,正好那年我在家休学,他拿着这个文件看了看,我去他的办公室,看到他坐在办公室一声不吭,我说你怎么了?他把这个东西推过来,跟我说你看看这个。
我就看了“七千人大会”的这个材料。当时他眼泪都掉了下来,非常的愤怒。他说岂有此理,我连一个外国字都不懂,这是对我最大的侮辱。
他说我要上诉,我要告状。最后他想用事实说话,所以才写了“八万言书”。 [彭钢]:他写他几次和外国人接触,哪次翻译是谁,他的记性特别好,全部都写上了。后来人家把它称为“翻案书”,“八万言书”是这么来的。
为什么说这个不是秘密呢?因为基本上都登出了,但是有些还不能够全部登,因为牵扯到国际上的一些事情就不好了。 [主持人]:有人认为彭德怀晚年的悲剧是由于他倔强的性格造成的,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彭钢]:性格有关系,但不是因为这个。
假如大家都能够接受这个意见,1962年本来大家没有饭吃的时候,你还要说亩产多少万斤,这可能吗?不实事求是,所以才造成他的悲剧,不完全是由于性格。性格是一方面,除非说假话,但是不实事求是也是造成这个的原因。
我是这样的看法,也可能我的思想比较开放一些。 [主持人]: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不止彭德怀元帅一位,还有贺龙元帅等一批人。贺龙元帅的女儿曾经说过,彭老总的性格和贺龙元帅的性格是一样的。
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彭钢]:有一部分是相同的,他们两个人都比较直率,这是共同的地方,有什么说什么。1959年在庐山,贺龙是最反对彭德怀这封信的,毛泽东才让贺龙当了审查彭德怀专案组的组长,但是,彭德怀不因为这个事情而记恨贺龙,他说,贺胡子这个人,他可以去查清,我没有里通外国,他绝对不会给我加里通外国罪的,这一点我是信的过的。
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互相了解的。不像他们讲的,10个元帅9个不来往,不是这样的。
像朱德,那时离我们很近。夏天,他们经常来我们家。比如说他们下棋,有时到中南海散步,就来我们家,冬天有时也来了。尤其是1959年落难以后,也去我们家,还来下棋。
吴家花园种麦田测亩产 自己拿钱给老百姓供电、供水
[主持人]:谈到彭德怀元帅跟开国将领的交往,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您谈到当年您住在中南海时的故事。当时去彭家的客人,最年轻的伯伯是杨尚昆伯伯,还有彭家当时的邻居任弼时,您能谈谈彭德怀元帅跟这些开国将领的关系吗? [彭钢]:像贺龙,只要有外国友人送的猎枪,彭德怀绝对把这个猎枪送给贺龙,这是我知道的生活上的事情。
政治上的事情我不知道,因为也不当着我们小孩子的面来谈政治。当时,任弼时的家离我们很近,任弼时家四个孩子,都和我有来往。
后来王震的儿子就说,我特别嫉妒任远远(任远远就是任弼时的儿子),他要什么彭德怀伯伯给什么,不管是枪还是其他的东西,只要任远远要没有不给的,我去要就不行。我说你也不想想,任伯伯早就去世了,你爸爸妈妈都活着,当然要照顾他,这有什么奇怪的。
所以当时任弼时的四个孩子,彭德怀照顾的都很好。他总说所有中国人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是我的孩子很多。他也不说这个做他的女儿,那个做他的儿子,他从来不搞这些,他说没有必要。
[主持人]:后期彭德怀搬出了中南海以后,住在吴家花园,而且他住的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名字叫“挂甲屯”,这是一种巧合吗? [彭钢]:这个有各种传说,传记上面讲说是吴三桂的林园,大家都知道吴三桂。
后来北京晚报也在一篇文章上说,不是这种情况,他们可能经过考证,说杨六郎过去在这个地方拴马、喂马、挂甲,所以叫“挂甲屯”。究竟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主持人]:您在吴家花园陪伴彭德怀元帅居住了多长时间? [彭钢]:他在那六年,我在那休学一年,寒暑假也都在那,住的时间比较长。
[主持人]:他在吴家花园的故事,我记得小时候我们的课文里还学过,彭德怀在吴家花园有自己的一分地,自己做实验,说这块地能种多少粮食去算这笔帐。
[彭钢]:他在吴家花园不但种了一分地,种的是麦子。那年我也在家,他把麦子地翻得很深,弄了很多肥料,量好整整一分地,他就看看这一分地到底能打多少粮食。在粮食快好的时候麻雀就爱来,他轧了一个草人,像大蒲扇,他说这样可以吓麻雀。
最后这一分地打了91、92斤粮食。他说人家比我管理的好的话可以打100斤。他说一分地100斤,一亩地也就是1000斤,过去说上万斤,这不都是胡说嘛!
所以,他用这个实验,自己身体力行来做这个实践。在1958年的时候他回到我们的家乡,他看到稻田特别密,他晚上拿着电筒去看。他说这地里不透风怎么能够长粮食?他就问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因为是有党的纪律不敢随便跟他说,就说是这么多。
他不信,他说我种过粮食我才不信呢。后来又问我的妈妈,我的妈妈跟他说了实话,他说根本不能随便说,规定就只能说这么多,实际上哪有这么多。 [主持人]:在吴家花园还有哪些生活上的花絮?他在吴家花园除了种一分地以外还做了什么? [彭钢]:他自己打水,弄个搓板洗衣服,生活上完全自理。
另外,他的大便、小便全部积攒下来,放在马桶那弄一个罐,栽花,作为肥料。自己种菜。种的菜是很多的,当时我有些同学来我们家,有时就让我的同学带回家,我的同学现在还记得这些事,说你的伯伯摘苦瓜、丝瓜、茄子给我们吃。
所以那时他的确种了很多。当时他喂了一头猪,这头猪没有喂到底,后来就给了炊事班的几名战士吃了。
而且他和周围的老百姓做了朋友,有的小孩叫他彭爷爷,有的叫他彭老头,当时在吴家花园时,他自己拿钱给老百姓供电、供水,让老百姓喝到甜水。 [主持人]:他在吴家花园没有其他的生活秘书照顾吗? [彭钢]:有一个机要秘书,有时收收文件,但是人家也有人家的事情,他这个人很自觉,都不去要求人家干什么。
[主持人]:彭德怀元帅从中南海搬到吴家花园,搬到挂甲屯住,在政治上是失意了,但是彭德怀的生活好像陶渊明当年《归园田居》,自己种地,然后和老百姓交往,您怎么看呢? [彭钢]: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看书,他看了很多的书。
像过去我们小时候爱看书,他也看一些,像《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等等。
在中南海的时候,有一年写《保卫延安》的作者到我们家来,赶上吃中午饭,他就跟他说,我没有看过你的大作,孩子看过,这个孩子最爱看书了,你问问她的意见吧。我说你们这些大作家谁敢评论啊,就有一点有问题。
他说哪一点?我说你说我的伯伯有络腮胡子,我怎么没有看见。我记得有这么一段经历。他有时也看外国小说,比如《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介绍他看的。他对《马克思青少年时期》这本书特别喜欢,而且他还买了很多书送给人家,他说你们都应该看看,应该学习。
[主持人]:在吴家花园这段生活,其他元帅有去看彭德怀元帅的吗? [彭钢]:去的最多的是杨尚昆,因为杨尚昆可以借助工作关系去探望。毛泽东说了,归办公厅管,所以杨尚昆借着这种机会经常去看我的伯伯。
后来我写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我确觉得在那个时候很不容易,我刚才说的“八万言书”,都是通过杨伯伯送的。而且当时因为没有打字机,他简单的给杨尚昆写了封信,这也是为了给杨尚昆开脱的关系。
说杨尚昆同志,由于字迹潦草,请你打印多份送给中央各部门。其实他自己去了,本应该可以说的,但是他怕连累杨尚昆,所以写了这个东西。因为有这个要求,这是你的工作,所以他也替杨尚昆想的很周到,就写了这么一封信。
后来还有一些信,比如上哪去干什么,去南方搞调查都要通过办公厅,要有秘书跟着。但秘书觉得这种情况怎么跟着呢?杨尚昆就做工作。所以后来这个事情才办成。 [彭钢]:现在来讲,好象递封信不算什么,在那个时候传递封信冒着一定的风险,人家躲都躲不过,你还往上迎。
所以我觉得杨伯伯是高尚的,不是落井下石,而且还是帮着人家解决问题。当然,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很深的。 [主持人]:不仅如此,杨尚昆对彭德怀元帅还有过这样的评价,说的非常精彩,他说“彭德怀对敌人的雷霆之威,对党的赤子之忱,政治上的松柏之节,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作风上的朴实无华,使我们永远敬重。
”您觉得杨尚昆的评价跟您心中伯父彭德怀的形象一样吗? [彭钢]:是一样的,因为杨尚昆最了解他,能够给他这样的评价也是理所当然的。
[主持人]:彭德怀元帅在吴家花园的生活,除了种田种菜以外,还写了一些材料。您觉得他在自己的心情上有没有受到一些影响? [彭钢]:人总是有感情的,因为他在吴家花园待了六年,他说我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了又有什么用?没有工作可干。
我读了这些书是为了用,但是我不能用,觉得很痛苦。他说现在在这个地方他非常的痛苦,他去三线的时候他并不愿意去,但是他为了有这份工作干,他还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