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小威个人资料 庄小威老公是谁 庄小威为什么没获得诺贝尔奖

2017-11-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庄小威从小就喜欢物理,求学阶段基本围着自己的兴趣转,大学学习物理以后,"真的觉得物理非常非常的美,非常严谨,很合我的口味,不要死记硬背,注重逻辑推理,一连串下来,理解了也就全部学会了."有一段时间,她对物理的兴趣发展到近乎病态,"每一个定律都想把它搞的透透彻彻,清清楚楚,一点点细节都不肯放过,以至于四大力学每门都考了100分."这个当年在中科大的传奇故事,20多年后它的创造者却并不认同."现在,我并不赞同每一门都要考100分.其实,我那时候对100分并不感

庄小威从小就喜欢物理,求学阶段基本围着自己的兴趣转,大学学习物理以后,“真的觉得物理非常非常的美,非常严谨,很合我的口味,不要死记硬背,注重逻辑推理,一连串下来,理解了也就全部学会了。”有一段时间,她对物理的兴趣发展到近乎病态,“每一个定律都想把它搞的透透彻彻,清清楚楚,一点点细节都不肯放过,以至于四大力学每门都考了100分。”

这个当年在中科大的传奇故事,20多年后它的创造者却并不认同。“现在,我并不赞同每一门都要考100分。其实,我那时候对100分并不感兴趣,只是想弄懂很多的知识,所以,花很多时间把每门课都考了100分。现在我的建议是不一定要考100分,说不定不考100分更好,因为从95分到100分不是增加5%的努力就可以,而是很多很多额外的努力。

现在知识的范围这么广,我们更加注重交叉学科,这是最容易出新成果的地方,把时间用来多学一些东西,对我们更有帮助。所以,做学问不用一定要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有时候会浪费时间。”

不过,时至今日,她高度认可她在中科大少年班的学习。“最大好处是很自由,想学什么课就学什么课,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学,这种自由的选课方式养成了我没有太多局限性的思维方式。”

庄小威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师从物理学家沈元壤教授,沈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后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沈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是他教给了我怎么做科研。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不像现在的学生大学的时候就被鼓励做科研,有创造性。我那时候就是读书本,认为凡是书上教的都是对的,一推广,教授说的都是对的,再一推广,凡是出了的论文都是对的。其实,这样我有了一个很缺乏的东西就是怀疑,也就很容易不再有创新性和创造力。”庄小威回忆说。

“沈先生当时教会我的就是不要轻易相信任何前人的结论,包括自己前一段时间的结论,对于问题要反复论证,要证明自己大概是错的,即使最后证明自己基本上没什么错了,也不能说就是一个真理,只能说它离真理非常接近。”

“如果希望自己的结果是对的,甚至潜意识的让自己的结果变成对的,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做科学的方法。要敢于怀疑,特别是敢于怀疑自己,哪怕去年我发表一个论文,今年证明它错了,这时千万不要不敢碰它,不敢让别人知道我错了,千万不要害怕,能证明自己是错的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我从沈先生那里学到的就是一种怀疑态度,一种严谨方法,而并不是一些细节的知识。”

庄小威博士毕业后,在沈元壤教授的鼓励下开始寻找教职,没有想到斯坦福大学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我当时差点就拿到斯坦福的录取通知,学术委员会一名教授甚至给我打了电话。我当时特高兴,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可是两天后,这名教授通知因为我没做博士后,他们认为有缺陷,不录用我了。

我哭了一整天,很伤心。后来想想那个伤心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作怪,我并不觉得人生一个很大的机会没有了,而是我的同学才刚刚跑到斯坦福来做博士后,我一出现就是斯坦福的教授,我比他们厉害多了,我真的觉得这是一种虚荣。

不过那之后,我还是做了一个非常非常对的决定,我打电话告诉其他想给我教职的学校,我还没有准备好,然后静下心来在斯坦福做了3年多博士后。”

庄小威说,现在看来,如果她博士毕业后马上工作,是绝对错误的。“因为我当时比较迷茫,我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做些什么东西,我当时要的就是教授的头衔,我甚至连教授做什么都不知道。等我做了博士后3年以后,再找工作的时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知道我要做什么,而且我知道我能做好它。

”庄小威表示,她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分享一个经验,这就是不要浮躁,不要急躁,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功近利,要很有耐心的做博士和博士后,用这段时间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累方法,最重要的是积累思想,这对一个学者将来如何做好学问非常重要。

庄小威说,她的博士后导师在这方面给她了一个很好的启发。“他常说,没有比博士后更快乐的阶段了,不需要考虑其他东西,唯一要做的就是学问,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呢?因为我们爱做学问,我们既然爱做学问,为什么不利用这个非常好的机会做学问呢?这是很有道理的,我想对博士后的同学说,博士后不是镀金,不是导师想让你帮着干几年活儿,你想的是自己赶快功成名就,而是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让你积累,让你准备。”

庄小威说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时,和她最对胃口的人就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所以她选择了朱棣文的实验室。“我不太想做他的东西,做博士后总想做一些新的东西。我想做一个新的方向,我就跟朱先生商量,他说要不我们做生物吧。我说为什么不呢?”

事实上,庄小威当时对生物一点了解都没有,她甚至在大学没修过生物,连DNA和RNA的区别都不知道。“我完全是一种无知而无畏的感觉。当然,事情不会这么简单,有两年我什么也做出不来,拼命的想找题目做,找的那些题目都是一些很无聊的,很没意思的题目,因为我对生物没了解。我哭过很多回,最后咬咬牙还是坚持下来了,最后还是做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所谓“有意思的东西”,是她用自己扎实的物理功底,带领研究团队发展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识别个体病毒粒子进入细胞的机理,并用单分子技术从本质上研究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她曾拍摄到单一枚感冒病毒如何影响一枚细胞,这是首次有科学家记录到这一过程。

庄小威说:“这个过程告诉我做事情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要放弃,要坚持,要不怕困难的做下去,要有耐心,不要追求那种短期就能出成果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她从知名化学家、生物物理学家,也是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身上学到很多,“他常常会用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做一个研究,他发现自己做错的东西,也不放弃,重新开始做,所以,坚持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他获得成功肯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对我也意义重大。”

从名字推测,“Xiaowei Zhuang”对应的是“庄晓薇”。Google一下,不错,就是她,内容还真不少!除了突出的学术成就,网上议论最多的便是她的生活。原来,庄晓薇是科大“少年班”学生(江苏如皋人,只有35岁!),赴美后与少年班的一位同学结婚。不过,在不断取得事业上的同时,庄晓薇的婚姻家庭却出现了危机。

“得教授失丈夫”庄晓薇,成功?失败?

很多人认为:庄晓薇并不值得羡慕,“不能留住丈夫的女人就是失败者。”

也有人辩解说,“分离和她是工作狂没关系,一个人去了社会,另一个留在了象牙塔里。其实如果小威是男生,大家还会拿她的家庭问题大作文章吗?”

10月9日下午,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曼斯·埃伦贝格(Måns Ehrenberg)接受采访时,回应了“华裔女科学家庄小威同时发表的研究论文但未获奖”的质疑。埃伦贝格称,获奖者早在1995年就发表了理论设计论文。

10月8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公布。9日,澎湃新闻刊发《华裔女科学家同等研究却落选诺奖,学者称种族、性别歧视》,称国内外多位教授、专家撰文指出,与获奖者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同一时间发表论文的华裔科学家庄小威也应获奖。有中国学者指出,诺奖委员会是种族、性别歧视。庄小威则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根据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介绍,白兹格获奖的理由是发明了PALM这种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其相关论文发表于2006年8月10日,然而庄小威的论文发表于2006年8月9日。但诺贝化学奖在其官方解释《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科学背景知识——超分辨率显微镜》中,却明确表示,庄小威的论文发表晚于白兹格。

10月9日,埃伦贝格回函称,“请注意论文投稿的时间”。

记者查阅论文数据库后发现,虽然两篇论文几乎是同时发表,但投稿时间并不相同:《科学》杂志是在2006年3月13日收到白兹格的论文,8月2日通过评审,8月9日在线发表的;而《自然·方法》杂志是在2006年7月7日收到庄小威的论文,7月31日通过评审,8月10日在线发表的。庄小威的论文虽然发表时间早1天,但投稿时间晚了近4个月。

但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博士、该校物理系现任研究员(Researcher)徐磊对此解释持保留意见,他表示,4个月投稿时间上的区别,对于一个实验领域的研究来说,通常是“不值一提”的。因为从一个实验课题产生想法开始,尤其是新技术的开发,到得到充足的数据完成课题并最终写出来文章,很难想象是在短短几个月以内可以完成的事情。

他认为这两个实验室的工作在时间上是几乎平行地进行的,因此不该用谁先投稿作为“二选一、谁该得奖”的依据,而是该看谁对这个领域的贡献更大。

10月10日,记者联系上庄小威,后者称“心情不好”,并婉拒了采访。

在论文发表时间相似,投稿时间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为何会厚此薄彼?埃伦贝格解释称,“白兹格获奖是因为他在1995年就发表论文,提出了(这一技术的)理论设想,2006年发表的论文提供了实验数据证实。”

埃伦贝格提到的这篇论文名为《分子光学成像方法的设想》(Proposed method for molecular optical imaging. Opt Lett. 20:237 - 239.),是白兹格在1995年发表于《光学快报》(Optics Letters)。这篇论文指出,近场激发荧光显微镜达到分子级别的分辨率是可能的。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助理教授高亮告诉记者,埃里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名至实归”。

高亮2009年到2013年曾在白兹格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他介绍称,单分子成像的PALM技术,虽然埃里克是2006年才把实验做出来,但想法在1995年就已经率先提出,只是当时没有合适的荧光蛋白标记,才没有进行实验。庄小威2006年发表的论文是基于埃里克1995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原理。

但徐磊对此表示异议,最早提出定位精度和光子数的数理关系,以及这个定位精度是可以超越光的衍射极限的人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后者在1930年就提出了这一概念,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把这个技术的物理原理归功于白兹格而不是海森堡,令人费解。

今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尘埃落定,华人科学家遗憾地与之无缘。但与公众多关注某项预测中的4名华人科学家没有获奖不同,真正引起科学界热议的,是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既然发给了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3名获奖者中却没有华人科学家庄小威,多名研究人员认为庄小威的贡献比有的获奖者更大。

那么,是诺贝尔奖对庄小威不公吗?或者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记者整理了一些相关讨论,从中或许能得出对长期等待诺贝尔奖而不得的中国科学界有启发的观点。

今年的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这个消息8日一发布,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等科研人员主编的微信公众号“赛先生”就率先发文表示,结果“使很多人感到惊讶”,因为贝齐格的工作“不仅与华人教授庄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完全一样,而且他们研究论文发表的时间也一样,令人不解为何出现厚此薄彼。”

在华人科学家聚集的科学网上,大家纷纷为庄小威打抱不平。资料显示为北京大学副教授的席鹏在这个科研领域颇有发言权,因为他曾跟随今年诺奖得主之一、该领域公认的领军人物黑尔学习,他表示:“庄小威没能获奖,我大感意外。”资料背景为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博士、化学专业的徐磊发表博文直称“诺奖获得者埃里克·贝齐格在超分辨率显微镜方面的贡献不如庄小威”。

他们的理由大致是,在超分辨率显微镜领域,贝齐格的PALM技术与庄小威的STORM技术虽然叫法不同,但都是利用了荧光分子的可调控性原理,论文也是在2006年差不多的时间发表。特别在该技术的发扬光大方面,徐磊认为贝齐格“在技术的持续推动上后继无力,只有庄小威真正推动了这种方法的巨大发展”。

庄小威是华人科学界著名的女天才,她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现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2012年40岁时即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她在中国大陆接受教育直到大学的背景,与前几天颇受关注的张首晟和杨培东类似。

汤森路透集团此前对今年诺贝尔奖预测名单中有4名华人科学家,包含张杨二人。张、杨、庄三人无论谁得奖,都将是有类似背景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是,张杨二人只是今年未获奖,其成果还有可能在未来获奖,而诺贝尔奖既然已发给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庄小威很难再因STORM技术而获奖。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与庄小威的故事让人感慨,对于其中的是非曲折,科学界人士各有说法,但有一点是大家共同强调的,那就是创新的重要性。这正好切中了中国科学界的软肋,虽然一直盼望着能产出本土诺贝尔奖得主,但现状却又是重复性、跟风性研究太多,缺少有足够份量的原创性成果。

前面提到杨培东,他在纳米导线方面的工作被认为很可能获得诺贝尔奖。那他是怎样选中了这样一个方向?杨培东最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谈到,“我读博士的时候,大家都在做超导”,“如果那时我跟着大家去做热门的题目,就不可能坐下来建立纳米导线这个领域”,“我跟我导师找新的方向,就找了这个方向”。

针对中国科研缺乏创新的问题,张首晟也曾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谈到其中一点,即原创想法较少与科研经费分配制度有一定关系。在当前以项目为主的制度下,“项目型的科研基本上是大家已经有一个公认的想法”,“分配经费总要给一个讲得清楚的事件,而讲得清楚的东西通常不是原创的”。他说,“在国外,有的时候比较看中人,而不是项目”,也许可以借鉴这种方法,鼓励更多人探索原创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