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本斯两幅名画的传奇故事

2018-04-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鲁本斯有两幅伟大作品分别列为世界最贵艺术品拍卖排行榜的第7和第8位.其中一幅叫做“对无辜者的屠杀”的作品2002年在巴黎拍得7350万欧元,另一幅叫做“殴打婴儿”作品2002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得4950万英镑.我在网上看到这两幅画时,发现它们的背景很相像,描绘的人物和内容也相似.经过一番网上搜索和甄别之后,知道了其中的一段故事.   这两幅画的名称很不一样.因为是名画,网上的记载有很多.但是,经过搜索比较之后发现,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有关记载,经常把这两幅画混淆.这使我发生了很大兴趣.  

   鲁本斯有两幅伟大作品分别列为世界最贵艺术品拍卖排行榜的第7和第8位。其中一幅叫做“对无辜者的屠杀”的作品2002年在巴黎拍得7350万欧元,另一幅叫做“殴打婴儿”作品2002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得4950万英镑。

我在网上看到这两幅画时,发现它们的背景很相像,描绘的人物和内容也相似。经过一番网上搜索和甄别之后,知道了其中的一段故事。

   这两幅画的名称很不一样。因为是名画,网上的记载有很多。但是,经过搜索比较之后发现,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有关记载,经常把这两幅画混淆。这使我发生了很大兴趣。

   原来,鲁本斯在创作这两幅作品时,描绘的主题竟然都是同一个事件。都是源自马太福音中的关于对无辜者的大屠杀的一个圣经故事。在《新约圣经》中,希律王知道伯利恒有个君王诞生了,就派三博士先行,假意跟随朝拜。

当三博士离开后,他下令将伯利恒及其周围境内两岁及以下的所有婴儿杀死,而耶稣一家在其死后才回到拿撒勒。但根据国家地理杂志的研究报道除了圣经之外并无其他历史资料纪录这件大量杀死婴儿的事件。

殴打婴儿-创作于1610-1611

参孙与奥黛啦-1611

    鲁本斯的“殴打婴儿”是他在1611至1612年左右创作的。而“对无辜者的屠杀”创作于1636至1638年间。第一幅作品比第二幅作品的创作时间要早30年。

但是人们发现它的时间却比第二幅作品面世晚了约365年。因为第二幅作品叫做“对无辜者的屠杀”,所以,后来人们为了区别它们,把第一幅作品叫做“殴打婴儿”。这是两幅同样题材的作品不同名字的来历。

    鲁本斯的第一幅描绘对无辜者的屠杀的作品-“殴打婴儿”其实是一幅曾经丢失的名画。可以追溯到的创作日期大约是在1611年至1612年间。在十七世纪,这幅画随同鲁本斯的另一幅杰作“参孙和黛利拉”(1611)都被奥地利维也纳的列支敦士登美术馆收藏。

在鲁本斯去世之后,可能是由于鲁本斯的一个助手,简·范·赫克(Jan van den Hoecke)的原因。

这第一幅作品在1767年被范蒂(Vincenzio Fanti)编目的时候错误地漏掉。 然而,这幅画却还在维也纳的列支敦士登美术馆收藏着。一直到1920年它被当作别人的作品卖给一个奥地利人。后来在1923年这幅画被租借给奥地利北部的一座叫做Reichersberg Stift的修道院。但是当时并不知道这幅画是鲁本斯的。

维也纳列支敦士登美术馆

奥地利Reichersberg修道院

    到了2001年,这幅画偶然被一位伦敦苏富比的专家,荷兰画家乔治·戈登发现,他也是佛兰德人。他经过认真地研究和考证,认为这幅画的确是与“参孙和黛莉拉”那幅画有着鲁本斯

的相似特点和风格。并且是与那幅画大约在同一时间创作。后来这幅作品是在2002年7月

10日,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被拍卖为£4950万英镑(约为1.17亿美元)。收购人是加拿大商人肯尼斯•汤姆森。这幅画拍卖后被租借到伦敦国家美术馆,一直保存到2008年汤姆森把它捐赠给在多伦多的安大略美术馆。

乔治.戈登发现了“殴打婴儿”

    这幅“殴打婴儿”被广泛认为可以看作研究鲁本斯在1600年至1608年在意大利生活期间,艺术家创作的一个学术范本。作为当时鲁本斯像卡拉瓦乔等意大利画家一样,属于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画家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影响画家的运用戏剧和感情的活力描绘的场景,以及通过丰富的色彩把主题引入这幅画中。同时也是使用明暗对比法的证据。

    在1636年至1638年期间,鲁本斯的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他又画了一幅“对无辜者的大屠杀”题材的历史画。这幅画在1706年被慕尼黑老艺术陈列馆收藏(Pinakothek Alte_Pinakothek )并在那里一直悬挂到现在。

对无辜者的大屠杀

    在我们了解了这两幅名画的故事后,再来欣赏它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它们的场景几乎相似,这可能是画家认为两幅画的题材取自同一历史事件的缘故吧。第一幅画中的人物风格和体格与米开朗基罗画中的人物有类似的地方,显得很硕壮。

第二幅画中的人物则显得纤细圆润一些。这可能是鲁本斯在30年前还受到米开朗基罗画风的影响,30年后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这也与随时代变迁社会审美情趣的变化有关。第一幅画的明暗对比画法也明显留有卡拉瓦乔的风格。第二幅则完全不同了。现在我们再也不会混淆这两幅名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