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云会案“真相大白” 缘何疑虑重重?
浙江乐清蒲岐镇寨桥村前村主任钱云会被轧死一事引起广泛关注,虽然乐清方面已经将其定性为“交通肇事案件”,但仍有一些疑问等待深入挖掘。有关部门在处理这一事件中遮遮掩掩,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使事态进一步发酵。(新华网)
钱云会案在经过温州市公安局一番短期的刑事侦查之后得出了个“交通事故”的结论并随之宣布了事故的“真相”。用网友的话说,这时间都不够翻阅案件资料,只够开开会,统一口径。其实懂逻辑或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会想到,钱云会案如果真的真相大白,为何群众疑虑重重?为何蒲岐镇寨桥村的村民“聚众闹事”?说白了,就是真相并没有大白,或者说,这些“真相”并不是百姓所看到的真相,何况这是公信力下降的年代?
此番对钱云会案的定性,招致村民的不满和全国各地网友的质疑,根源于案件定性的草率,没有把乐清上访事件联系并拥有“五大疑点”与“两大反常”,何况温州市公安局的“刑事侦查”压根就没有刑事侦查的痕迹,不分犯罪嫌疑对象(不审犯罪嫌疑对象,却审查起证人),加之当地政府到村里不知做什么工作的11个工作组,能不招致质疑?这看起来压根就不像真相调查,而是一出名副其实的“欲盖弥彰”。
“欲盖弥彰”,美国有部这样的电影,中国有这样现实版的戏。网友的质疑来源于官方的欲盖弥彰,村民的愤怒来源于真相不明、村主任钱云会含冤以及他们村的征地不民主并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这事儿闹在哪里,哪里都会本能的喊冤。
于建嵘教授带有习俗色彩的“七日理论”,很大程度上可以延伸到网络民意,网络民意也会爆发至极限。网民不仅要求看热闹,也要求事件的真相得到应有的“人本”处理,即结局不能太“杯具”了。喜剧点的,就是村民的想法被上级的父母官们听见、得到尊重,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或落实;犯罪的人得到应有的处罚。
但这,就目前来看,寨桥村村民的想法和权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他们看起来就像电视剧里喊冤哭闹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在封建地主和县衙门得不到应有的伸张。不,更确切的说,不是像,压根儿就是弱势群体。
自古以来,官与民斗,衙门总是强势,弱势的人只能默默承担时代赋予的悲剧。但这已不是封建社会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既然要求人民当家做主,就应该让百姓有主人的模样,至少看起来不能像一群哭狼冤魂。百姓有冤,就应该替百姓伸冤,不能昧着良心说瞎话、做见不得人的勾当。
既然群众有疑惑,就应该用你值得让人相信的行动去解释、去消除,还百姓一个应有的公道。我们却不说会有大事儿发生(于建嵘教授“七日理论”),但就这个案件,就很能体现政府在社会的公信力。做好了,人民就信任自己的政府;弄虚作假或娇揉造作了,只会让百姓失望,最终失去自己的根基。有人说,钱云会,这个名字很可能影响中国社会,我相信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