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萝蕤艾略特 著名翻译家赵萝蕤25岁翻译艾略特 战乱中不失浪漫
赵萝蕤(1912-1998)是著名翻译家,先后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的英文教授。1937年的夏天,25岁的赵萝蕤就成功翻译出版了现代派诗人爱略特的代表诗作《荒原》,成为把《荒原》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再也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年8月,赵萝蕤与丈夫陈梦家偕母、弟南下避难家乡——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她的《浙江故里行》一文详细记述了这次避难经历。她这次退归故里的感觉,像一个失败的英雄,内心充满了悲慨的情绪。
当时的新市,还没有战争的硝烟,生活相对平静。这里是水乡,物价低廉,物产丰盛,他们吃新鲜的鱼虾、菱角、芋艿,尝豆腐衣、烘青豆、扁笋汤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乡下避乱实在无事,她除了督促弟弟读书,自然逛遍了这个有"小上海"之称的江南古镇,甚至坐船到周边的菱湖、善琏、塘栖、德清市镇,以至这些地名"像那个久已离别的曾亲近过的罗袜绣襦一样"让人亲近,芳泽尚余。
每天傍晚,他们在市梢石板桥头纳凉,看黄橙的月亮从桑树头上出来,看远远一条矮矮的山缘渐渐地暗去,但月色留下了一片灵智的光明。新市小镇的生活琐细,成了赵萝蕤情感的寄托。在新市,她和家人一住三个月。但到10月底,隐隐的炮声爆炸声渐渐地逼近新市,他们只得关上窗门,离开故乡。
那年11月,陈梦家到长沙临时联合大学文学院任教,赵萝蕤也随丈夫上了南岳衡山。因为居所边有几棵棤树,赵萝蕤把他们在南岳的三间茅屋称作棤庐。棤庐的清静生活充溢了湘人美好的人情。屋主旷老先生照顾周到,待客殷勤,旷太太贤惠斯文,女仆旷嫂子直爽勤快,而四周环境幽雅,山树葱葱,泉水潺潺。
在这逃难的时候,赵萝蕤竟然实现了童年时关于茅屋的梦想,感到一种非同小可的幸福。棤庐虽然只住了三个月,但让赵萝蕤恋恋不舍。当临时联大要搬迁昆明时,赵萝蕤夫妇和旷氏一家相互宴请,馈赠礼物。后来在昆明,虽然棤树已非,她还是给周旁长着尤伽俐树的居所取名为棤庐。
1938年3月,他们随联大文学院转辗香港、越南,到达昆明。最让赵萝蕤难忘的是从越南海防到昆明的路途,坐的是滇越铁路四等车,一路颠簸,几欲翻胃。但沿路风景优美,高山陡立,绿水奔流,红树遍野,如入画境。因为路途辛苦,她一到昆明就病了三天,好不容易租到两间鸽子棚作为居所,但也得放下当年大小姐的优雅,亲自下厨,忙了一上午,最后还是吃了一锅焦饭,一锅焦肉。
西南联大继承了清华的一个传统,夫妇不同校;陈梦家在职任教,赵萝蕤就不能在同一学校任课。所以,赵萝蕤只在当地的学校任教英文课,有时兼钢琴家教。当然,她操持家务,责无旁贷,磨炼多了,厨艺也长进不少,洗衣抹地,淘米烧菜,应对自如。
但她终究是一个读书人,在灶头烧火的时候,腿上总喜欢放上一本英文小说。钱穆先生回忆当时情形说:"其(梦家)夫人长英国文学,勤读而多病。联大图书馆所藏英文文学各书,几乎无不披览。"家务间隙,她还经常写作投稿,书写自己对生活和现实的思考,许多文章发表于抗战时期《大公报》、《生活导报》上。
她也想从繁琐的厨房中解放出来,写了《厨房怨》的文章,陈梦家只有伸手服劳洗碗,以释夫人心头之怨。
在昆明,虽搬了几次家,但赵萝蕤都乐于与当地人交朋友。在龙泉镇,她与德高望重又办事忠厚的张发留就成了好朋友,一家人都去参加张家孙子的婚宴,吃上三天的喜酒。赵萝蕤侍弄了一片菜园,张发留就自告奋勇地当菜园的总顾问,教她如何栽种、和粪施肥、搭豆棚瓜架。
于是,那些黄瓜、刀豆、辣椒、玉米、番茄,渐渐地自细而壮,自疏而繁,自瘦而肥,一片片的葱绿呈现在赵萝蕤的面前,她又把它们一样一样地陈列到饭桌上。在艰难的岁月里,这种自给自足,给她带来的是何等的愉悦和满足。
抗战生活,赵萝蕤夫妇免不了要到处奔忙,免不了要跑警报逃命,但她把艰难繁琐的生活梳理得有条不紊,不无浪漫的气息。她当时写的文字还时时闪烁一位女性对生活和现实的思考。她说:"生活像疥疮,越抓越痒。"(《怪的记载》)这让人想到张爱玲一句异曲同工的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她又说:"我永远便是个乐观者。我觉得一切悲伤事结果都是最大的喜事,一切泪珠恨海在世界的喜剧场中都是些美丽的点缀,珍贵的纪念,活泼的教训,经验的演进。"(《一个乐观者》)这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生活哲理。
她也并不回避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她的《现实的憧憬》和《七凸坡》两文都是讲1944年5月发生在云南七凸坡的哄抢钞票事件。当时,火车脱轨,堕下山崖,起火燃烧,许多乘客被压车底。但这车又运载着中国银行的钞票,于是天幸没有受伤的人们你抢我夺,把火烧完全忘记,对无数的呼喊救命也置若罔闻……在七凸坡山崖下,焚去了九节列车,也焚去了千多个不该死的灵魂。
在国家有难的抗战时期,这是多么的沉痛。
1944年秋,由哈佛大学费正清先生推荐,陈梦家得到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古文字的机会。赵萝蕤也随丈夫飞越喜马拉雅山,过印度,坐远洋轮,到芝加哥大学英语系去攻读文学博士了,暂时告别战乱的祖国。
现在,赵萝蕤教授的这些抗战时期的作品都收集到《读书生活散札》一书出版。读这些六七十年前的温婉文字,让人如同回到那段烽火岁月,看到一颗美丽的心灵展现面前,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保持乐观的精神,善待生活,关怀社会。这颗心灵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生活睿智和浪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