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一中赵晨光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李凌起
我生于1968年,199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同年进入河北赵县中学任教,1998年调入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工作至今。从教25年,担任班主任工作25年,先后送走11届高三毕业生。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愿化甘霖育桃李,更开新花耀杏坛。”
“没有一股痴劲,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这是我的信条,这种痴,就是对教育工作的虔诚。就是带着这股痴劲,我在教学一线一直坚守了25年。其间虽有诱惑,但当我在讲台上真正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时,我也终于给自己做好了定位。
就这样,我以教书为乐,以教研为趣,徜徉于知识的海洋,醉心于笔耕的快乐,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工作。新的理论,常能让我废寝忘食;新的发现,常令我满怀欣喜。与大师对话,与名师交流,我感受着自己的成长,也收获着别人也许无法理解的幸福。
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每天的读书、思考、交流、探讨,这对我也是一种常态,以至于有人不无讥讽地称我为“书呆子”,但也许正是这“呆”劲成就了我——1994年,仅毕业三年,我就在石家庄市中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后又先后获河北省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形成了自己富有激情和活力,善于启发和引导的独特教学风格,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历年高考,我所教的班级成绩都名列前茅,如1998年田楠同学以143分获得当年河北省语文学科最高分,2011年,班级语文平均分达到125分,余晨曦同学获得2008年石家庄市理科总分第一名等。毕业的学生中也涌现出了尉迟琳嘉(现凤凰卫视主持人)、赵宇瑛(现海南电视台主播)等一批在各领域有着突出成绩的人才。
当然,我也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老师,不仅要下苦功,更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和教学理论的支撑。教学应是一门艺术,每堂课都是一件艺术作品,这是我心底的追求。一方面我加强自己在理论方面的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改革、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以求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承担了河北省“十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多元互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并于2005年通过专家组鉴定并结题,相关论文先后获得石家庄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全国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等;我还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优质教育建设研究》,并获得总课题组表彰。
正是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的课堂更加有效,也更有艺术性,不仅更受学生欢迎,也得到了省市教科所等相关业务部门的认可,多年来,我先后在各省市做示范课、培训讲座等20余次,多次参加市教科所组织的“教育扶贫”“送教下乡”等活动,还被聘为河北省会考分析与评价专家组成员。
有了理论和实践,善于总结,勤于总结,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我坚信“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多年来,我在《河北教育》《阅读与欣赏》《湖北招生考试》《考试与招生》《语文周报》《教育周报》等报刊上发表的了《跨越散文阅读的“伤心岭”》《成语的对称美和意蕴美》等论文数十篇,并兼任《考试与招生》杂志的学科编辑,负责“高考作文升格”栏目。
先后主编或参编了《新华小学生作文分类百科词典》《文章写作与修改同步训练》《中学生材料作文技能训练》《爱的智慧》《体悟生命》等著作或辅导类书籍十余部。
另外,作为语文老师,我也深知写作实践的重要性,我的文章《爱与生命》曾获“纪念宋庆龄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征文比赛第三名,并受到当时黄华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我的下水文每月一篇发表在《考试与招生》杂志上,我指导并建立了我校的星水文学社,并带队参加了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会”,并被评为“全国示范文学校园”模范指导教师。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做班主任,那是有缺憾的。从教25年,25年不离班主任岗位,这是我最为骄傲的,这让我的教师生涯更为完满,让我与学生的距离拉得更近,也更让我体会到教师这一平凡职业背后的神圣与高贵。
教育是爱的产物,没有真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作为班主任,更该倾注满腔的热情,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这种爱是无私的,它毫无保留,不求回报;这种爱是深沉的,它化育人心,润物无声;这种爱是神圣的,它纯净无瑕,不染尘滓。
曾经有同学,高三在学习的巨大压力下,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我成为他唯一的倾诉对象,连续半个多月,我每天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做他忠实的听众和心理“按摩师”,终于让他摆脱了心理的阴霾;曾经有同学,与异性产生情感上的纠葛,家长忧心忡忡,而我却成为他唯一信任的人,真诚的沟通、坦率的交流,终于让他成功地走出感情的泥淖,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曾经有同学,青春的叛逆,让他与家长甚至学校的关系都高度紧张,而我成为他唯一的知心人,宽容、理解、以心换心,终于使他“浪子”回头……这样的事已不能历数了,虽辛苦却幸福,虽烦琐却满足,还有什么能比帮助一颗年轻的心走出迷途更有意义和价值吗?
25年来,在班主任的岗位上,我始终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心人。我深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能单凭经验,更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我承担了全国“十五”规划课题《普通中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的子课《“我”的研究》,并获得全国二等奖,我的论文《现代型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在《河北教育》上发表。
我还先后两次应邀参加“全国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并交流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论坛发言和相关论文分别获得两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
春华秋实,多年来我的班主任工作形成了“以人为本,科学民主;静以成学,精益求精”的风格,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高考成绩全面提升,我本人也先后在2002年、2004年、2005年、2010年、2012年被市教育局嘉奖,并在2007年荣立市级三等功一次,2013年被市教育局评为“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先进工作者”。
2011年,为了回答“钱学森之问”,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式,我校承担了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高中与大学学段衔接的研究”,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合作成立了首届“创新英才班”。而班主任的重担也又一次落在了我肩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和英才班的教学团队一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艰辛探索。我和老师们一起,依托课题组,研究创新教育理论,访名校,拜名师,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开拓出了创新教育的新途径:我们一方面整合常规课程,开发英才课程,强化竞赛课程,一方面建立“导师”机制,开展小课题研究,力求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潜能为途径,以“请进来,走出去”为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年来,我牺牲了寒暑假,带领学生“北上南下”,走进名校,深入科研单位,聆听专家讲座,与名师面对面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在英才教育模式上所做的探索,不仅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中国教育报》也就我校的英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门的采访报道。
三年辛苦,一朝收获,2014年,首届创新英才班毕业,收获喜人。其中张克凡同学获得了两项国家级专利(“可移动道路护栏隔离装置”、“居民楼多用物业箱”),张闻笛同学获得一项国家专利(“一种光合细菌的培养装置”);在小课题研究中,学生的十余项课题都经过专家鉴定,完成结题,并结集出版。
科研成就只是一方面,学生在综合素质上也获得大幅提升,由英才班团委会倡议发起的“中国梦·学子行”大型实践活动,得到了习总书记的回信,并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极大反响,由此,共青团中央授予创新英才班团支部“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团委书记申丹茹同学被评为“石家庄市优秀团员”、刘玮康同学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学生干部”。
在高考成绩上,英才班也喜获丰收,全班平均分达到667,高出本一线94分,其中李林轩同学获得700分的高分,王英汉同学在高二年级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何思延等四名同学被多伦多大学等外国名校录取。
2014年,送走第一届创新英才班,我又接手新一届“英才”,两年来,在继承上一届成果的基础上,我和我的团队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学校把目光放得更开,看得更远,与美国著名的威尔逊高中建立合作关系。
2015年10月,我带领创新英才班的学生游学美国威尔逊中学,直接感受美国教育。当时,我在运动中腿部不慎受伤,但出国手续已经办完,不可能换人,于是带伤坚持完成了这项任务,但也因此使腿伤伤情加重,以致至今不能痊愈。
但付出必有收获,同学们此行,收获满满,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行动上,都有了质的变化。课题研究、学科竞赛等方面都获得了突出成绩:何奕昀同学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学生,李泓伟同学、周佳琪同学被评为市级优秀团员,宋宗燕同学成为石家庄市高二年级获得数学竞赛全国一等奖的唯一一人,杜星亮同学在全国信息学竞赛中成功“杀”入省队,还有穆思怡、柳颖楠同学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录取。
我相信,这届英才班一定会获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作为一名“老”教师,当然也有培养新人的责任,多年来先后收“徒”四人:赵晨光老师获省级评优课一等奖第一名;梁凯老师获省班主任大赛特等奖;焦利燕老师为全国评优课等奖获得者;赵全胜老师为我校班主任中的后起之秀,以严格负责著称。不敢说对他们的成长有多大帮助,但也算是尽了“师父”之责。
想起我在《一中赋》的几句:“青山巍巍,碧水汤汤,自强不息,行健无疆。昨日已逝,荣光自留青简;未来可期,我辈再造辉煌。”是的,成绩永远属于过去,我将自强不息,创新不止,竭尽全力,为一中,为孩子们的未来,做出更大的成绩,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