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原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的生活二、三事

2018-0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记原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的生活二.三事,"我是孤儿出身,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曾长期担任江苏省主要领导职务的韩培信代表是出席党的十七大的"高龄代表"之一,86岁的他与党"同龄",言谈间掩饰不住对党的真心感激,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真切关注,以及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真诚关心.韩培信动情地说:"当前要特别重视改善民生,维护好.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利益.因为虽然从现实看人民生活比较安定,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城市下岗工人,城乡都有一些无人赡养

——记原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的生活二、三事,“我是孤儿出身,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曾长期担任江苏省主要领导职务的韩培信代表是出席党的十七大的“高龄代表”之一,86岁的他与党“同龄”,言谈间掩饰不住对党的真心感激,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真切关注,以及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真诚关心。

韩培信动情地说:“当前要特别重视改善民生,维护好、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利益。因为虽然从现实看人民生活比较安定,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城市下岗工人,城乡都有一些无人赡养的孤独老人和无人抚养的孤儿。他们中间有些人居无屋、病缺医、学难上,生活还很困难。要让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在发展中得到实惠,权益得到维护,正义得到伸张。”

这是2007年10月间,全国许多网站竞相转载的十七大代表访谈录的有关文字记录。短短的二三百字,流露出了一位老同志、老党员、老干部心忧民生疾苦、情系百姓安康的高尚情怀。从灌河岸边的响水口小镇走上革命道路的韩老,从一名孤儿成长为一名省委书记,他的人生充满许多传奇色彩。

提到韩老,家乡人民无不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无不对他充满敬重和爱戴之情。尤其是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情系家乡、关注孤儿的特别情怀,更让家乡的人们永志不忘。

送子锻炼——义无反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初夏的夜晚,韩老和他的妻子王浩登上了南京长江大桥。韩老走得快速轻捷,王浩紧跟于后,他敏捷地走到了角楼的顶端,转动着身子向南北、东西瞭望着,面对着着浩瀚的长江,面对广阔无垠的土地,韩老眉飞色舞,兴奋地说起来:“王浩,你可知,我们的家乡苏北,过去是古战场。

抗战时期人民是那么地英勇,如今却还没有脱掉贫困的帽子。我想发起一个苏南支援苏北的‘运动’,动员一批省级机关干部去帮助工作,采取致富措施。动员时,我想让我们的大儿子建华带头去滨海县八滩。现在八滩还很穷,建华生在滨海,我们应该还老乡一个金八滩!”

王浩犹豫了半晌。她心想,孩子在“文革”中下放在洪泽当农民,后来参军去上海警备区,复员回来,在扬州柴油机厂先当工人,后当团委书记,自己努力考上航天工业部航天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航天工业部驻南京的七机局,刚刚提上副处级,应当让他稳定发展,为什么又要他到农村基层去呢?她想不通。她以怀疑的双眸凝视着丈夫。

良久的沉默,韩培信知道她在想什么,便以十分关切的口吻劝说:“王浩,不是我不讲情理,没有感情。考虑江苏全局,一切为了大目标,就像战争时期牺牲一切为了革命的胜利,应当拆八滩,打王桥战斗,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保住了新四军的后方,取得了胜利。

今天搞建设,也是如此。建华是一块好材料,他可以下去锻炼。在省委下放一批干部前先下去,我再动员机关干部下去就有说服力,这样在下放干部队伍中有我们的亲骨肉,群众的看法就会不一样,况且建华可以去当滨海县的副县长,让他当个好的父母官,他会从老区人民那里学到好多优秀品质的!”

王浩是个明理人,培信说到这里,她便爽朗地回答:“我明白了。你讲得有道理,我双手赞成。不久,王浩遵守诺言,同儿子建华经心理一次促膝长谈,建华爽快地答应让王浩很是感动。韩老听后十分欣慰,建华临行前,韩老又亲自和儿子谈话,着重讲下去后如何工作要注意的问题,建华一一记在笔记本上。然后全家一起吃饭喝酒,送建华出发上阵,王浩说:“这和战争时期送子参军一样的心情。”

建华下乡后十分努力,他在滨海县当副县长、副书记足足三年。由于他在航天学院学习的专业是企业管理。他便深入到扶贫点上去,首先按县委决定去建设电厂,恢复江苏名酒八滩五醍浆,抓改进企业管理,把许多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在三年内使这些企业创产值1个亿。

在他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照华让中组部调配局调他到青岛市崂山区任区长。现在他在青岛市的李沧区当区委书记。他继承了父亲的好学朴实、勇于开拓、敢于探索、平易近人等许多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作风。

姐弟情深——公私分明,2007年12月10日,冬雨淅淅,寒意阵阵,上午10时,韩老偕夫人李立英及长子韩建华,在省慈善总会会长俞兴德的陪同下,回到日思夜念的家乡响水,踏上了家乡的土地。虽已耄耋之年,韩老依然精神瞿铄,神采奕奕,满面慈祥。

刚一坐定,还未休息的他就对外甥张耀山说:“快带我去公墓看看老姐姐,我只要来响水一定要看看我的老姐姐。”姐弟深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韩老刚出生不久,父亲就撒手人寰,6岁时,他母亲又因病去逝。成了孤儿的他只得与13岁的姐姐相依为命,姐弟俩靠替人缝衣浆洗度日,生活极其艰苦。姐姐对于韩培信来说就是依靠,就是温暖,就是最亲的亲人。

但在韩老为官一任期间,他的姐姐从未给韩老提出过任何过分的私人要求,也从未借韩老的名义向地方向政府提出过要求照顾的申请。在大儿子韩建华赴苏北锻炼前夕,韩老特地对他的妻子王浩说:“我姐姐那里的外甥,建华去工作后,他们千万别要求他办城镇户口,找好工作。

如果他们一闹这事,建华的威信、我的威信顿时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一点,你比我更了解老百姓的心思。所以这个工作得由你向姐姐和外甥去做。”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度。在韩老的心里装的,已不仅仅是他的姐姐,他的亲人,装的是千千万万同他姐姐一样亲的群众百姓。他已经将对他姐姐的关爱升华成了对所有百姓的关爱,对革命事业国家利益的无限忠诚。

在姐姐的墓前,韩老亲自献上了花蓝,并深深地鞠了一躬。鲜艳滴翠的鲜花表达了韩老的深深眷意,寄托了韩老绵绵的哀思。情牵桑梓——魂系家乡,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辣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的康宁团圆。

从灌河岸边、盐阜大地投身革命直至担任省委书记的韩老,虽然身居高位,但他老人家念念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时时牵挂着家乡的发展。他无论在位不在位,只要是家乡发展的事,总是热心过问,抽出时间,想方设法帮助排忧解难。

早在七十年代担任轻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时,就将盐场划给响水,并和纺织部合作给响水在小尖办了纱厂。以后回江苏,家乡建学校、开工厂、办医院、兴商场、造大桥,韩老都不厌其烦,辛勤奔波,协调解决,为响水的大业和百姓的幸福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2000年8月30日,家乡遭遇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韩老闻讯后心急如焚,寝食不安,立即组织一大批过冬棉衣和日用品,和夫人(医生)一起及时送到灾民手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家乡人民的心坎上。2003年,原省道308线改造急需资金,韩老当时人在北京医院查病,闻讯后,不顾年老体迈,专程到有关部门多方争取了5000多万元资金,解决了燃眉之急,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如今,家乡人民走在宽阔平坦的308省道等道路上时,心头都涌起了对韩老的感激之情。

韩老是孤儿出身,他对孤儿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缘。2006年9月28日,韩老用自己个人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82。08万元设立的“江苏韩培信扶持响水孤儿贫困学生教育基金”获得通过。2006年10月8日 “江苏韩培信扶持响水孤儿贫困生教育基金会”举行揭牌暨捐赠仪式,省民政厅民管局局长陈勃,调研员徐永征以及基金会所有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出席仪式,全县首批30名贫困生现场接受捐助。

2006年响水县庆期间和2007年8月份,韩老再次捐助了47.92万元,使得响水贫困孤儿教育基金达到130万元。12月10日,韩老偕夫人李立英及长子韩建华,在省慈善总会会长俞兴德的陪同下,在来响水,开启了他的爱心之旅——在家乡召开首届韩培信扶持响水孤儿贫困学生教育基金会理事会。

12月11日上午,在江苏韩培信扶持响水孤儿贫困学生教育基金会首届理事会议上,他饱含深情地说:“我是一名孤儿,我更能理解一名孤儿失去父母疼爱的凄苦,缺少关怀的悲凉。

我把我的稿费、逢年过节、生日、生病组织上关心以及亲朋战友给我的慰问金、子女的孝敬钱积攒起来,成立这个基金会,就是要让更多孤儿不再孤独,让他们有学上、有衣穿,享受到社会的温暖。”绵绵长者风范,拳拳慈爱之心溢于言表。

会上,当韩老听完受资助的孤儿王梦梦的发言后,离开座位,大步走到王梦梦的身边,慈祥地把王梦梦搂在怀里说:“王梦梦,你的未来不是梦,我要资助你上大学,读博士!”场上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王梦梦这位孤儿的一种庆幸,更是对韩老的敬佩和爱戴!

自去年4月份韩培信教育基金会运作以来,韩老个人先后三次捐入130万元。在韩老的感召下,省慈善总会、省国投公司、江苏南京建工集团基础工程公司、香港南华集团等单位也向基金会捐赠了近百万元,县内的头罾盐场、裕廊化工等单位也向基金会捐了款。目前,基金会共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已有120名孤儿贫困学生受到资助。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让更多的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要保证他们有衣穿、有饭吃、有学上,”韩老在响调研时有感而发地说:“响水要抓住灌河开发的难得机遇,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把目光看得更远一点,响水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韩老还表示,将为家乡经济建设贡献余热,介绍更多知名企业来响投资,帮助响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这就是一名老同志、老党员、老干部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