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花鼓戏王秀梅 淮北花鼓戏登上“国”字号舞台

2017-08-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淮北晨刊讯 记者10月19日从市文广新局获悉,近日由省文化厅和安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暨全省优秀剧目展演中,由市文广新局组织选送,淮北大老周花鼓戏剧团排演的折子戏<打蛮船>以精湛的表演技艺,独特的唱腔唱调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赢得众多专家评委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荣获多项殊荣.该团荣获优秀演出奖,该剧目主演黄淑荣获"十佳表演奖",市文广新局荣获优秀组织奖.淮北花鼓戏,是一种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

淮北晨刊讯 记者10月19日从市文广新局获悉,近日由省文化厅和安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暨全省优秀剧目展演中,由市文广新局组织选送,淮北大老周花鼓戏剧团排演的折子戏《打蛮船》以精湛的表演技艺,独特的唱腔唱调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赢得众多专家评委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荣获多项殊荣。该团荣获优秀演出奖,该剧目主演黄淑荣获“十佳表演奖”,市文广新局荣获优秀组织奖。

淮北花鼓戏,是一种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淮北市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淮北花鼓戏音调委婉,带有拖腔,不用弦乐,只用鼓板,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唱腔哀婉缠绵,低徊流转,保留了中华民族“歌言情”的原始风貌,展示了淮北地区妇女“哭言泣语”“哀叹悲歌”的独特抒情方式和浓郁地方特色。

“花鼓大走场”是淮北花鼓戏最具特色的“绝活儿”,也是淮北花鼓戏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表现欢愉、喜庆和男女相需情绪的艺术抒情方式,是民间农闲、节日喜庆歌舞的较原始表现形态。

表现形式为男角背花鼓(称“鼓架子”)。在“盘鼓”和“八句子”中舞姿丰富多彩。女角头扎绣球,手舞长绸,脚绑垫子,穿“三寸金莲”绣花鞋。表演技术难度高,演员需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绑垫子”是淮北花鼓戏的一大独创。不仅是艺术美的创造,而且展示了中国古代妇女“裹脚”这一历史现象,被誉为“中国的民间芭蕾”,是不可多得的活的历史史料。

淮北市大老周花鼓剧团在淮北为数不多的花鼓戏剧团中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技艺最精的民营花鼓戏剧团。该团于2011年3月利用中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资金重新整合完善并正式注册,完全市场化运营,现有演职人员近20人,固定资产约26万,一年多来演出总场次达400余场。(郭照 王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