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2018-0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嘉兴学院国际化教育工作会议,这是学校办学历程中以推进国际化教育工作为主题的第一次全校性会议.虽然会议规模不大,但希望这次会议成为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新的起点.为什么要召开这样一次会议?因为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心,国家面临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紧迫需要,中国的大学正在加速融入国际高等教育格局,然而我们却还没有准备好,甚至许多同志对学校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都还很淡薄.如果我们不想落后,如果我们不想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落后,如果我们真想办一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嘉兴学院国际化教育工作会议,这是学校办学历程中以推进国际化教育工作为主题的第一次全校性会议。虽然会议规模不大,但希望这次会议成为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新的起点。

为什么要召开这样一次会议?因为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心,国家面临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紧迫需要,中国的大学正在加速融入国际高等教育格局,然而我们却还没有准备好,甚至许多同志对学校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都还很淡薄。如果我们不想落后,如果我们不想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落后,如果我们真想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我们必须把国际化教育工作视作事关全校发展的当前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快推进。因此,这次会议是一次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的动员会,我们共同来认清形势,聚焦问题,研究对策,达成共识。

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希望能达到以下目的:一是进一步提高学校各部门、单位和全体老师对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进一步激发和调动教学单位及每一位师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提升国际化能力;三是面向未来,对学校国际化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和主要任务达成共识,明确我校推进国际化教育的目标、路径及必要的保障和举措。

下面,围绕这些目的我谈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回顾历史,我校的外事活动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冶专时期,学校自1984年起开始聘请外籍教师,这在省内高校中应该算是比较早的。特别是举办本科教育以后,学校外事合作内容逐步拓展,交流层次有所提升,在学生国际化培养、国外智力引进、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涉外机构与管理制度逐步建立。

2003年学校正式设立外事处,作为学校行政职能部门,负责学校各项国际交流、外籍教师与外籍专家的聘请、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等各项服务管理工作。2005年筹建、2010年正式成立国际教育学院,与外事处合署办公,并行使部分教学单位职能,主要负责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

为规范涉外工作的管理,学校逐步建立了一批外事方面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嘉兴学院外国留学生管理制度》、《嘉兴学院外籍专家聘用与管理制度》、《嘉兴学院国际交换生管理规定》、《嘉兴学院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建立了“聘请外教工作流程”、“学生出国留学工作流程”等,使涉外工作有章可循。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初见成效。

截至目前,学校已与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等11个国家的20多所高校、研究院所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与韩国关东大学、明知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西密苏里州立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等一批水平较高的高校开展了学生交换培养、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实质性合作,逐步提升了我校国际交流的层次与水平。

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办、项目教学和管理工作方面也作了有益的尝试。从1999年开始,先后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德国莱比锡应用技术大学和日本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培养“MBA”和“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生,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学生128名。学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上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国外引智与教师出国进修培养持续开展。

学校积极争取聘请高层次的外籍专家来校开展交流合作。截止2013年底,学校累计聘请长短期外籍专家95人次,专业涉及医学、生物化学、语言学等,包括来自美国、丹麦、英国、韩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多名教授。2003年学校聘请的来自韩国关东大学的李奎泰教授还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西湖友谊奖”。

近10年来,学校累计有62名教师赴国(境)外开展合作研究、访问进修、学术交流;接待了国(境)外70批次访团组300多人次来校短期访问、文化交流等,逐步扩展了学校对外影响力。

(四)学生海外学习培养机会逐渐增加。

学校从2008年开始先后与韩国关东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开展校际合作,互派交换生、研修生;向台湾静宜大学、台湾中华科技大学、英国坎布里亚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等派送研修生。2008年至今,我校向国(境)外选送交换生、研修生共299人。我校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经济学科本科生交流项目还获得国家公派留学生基金委资助。

(五)涉外留学生教育初见成效。

学校较早地开展了留学生教育,并利用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设立学校留学生奖学金,吸引留学生来校学习。目前,韩国明知大学每年向我校选送一批留学生,韩国国立江陵原州大学、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技术学院等也不定期向我校选送了数批短期留学生。学校通过校际合作关系和嘉兴当地外籍人士的宣传,还招收了来自美国、丹麦等国家的留学生。自2002年学校获得招生留学生资格以来,共累计培养了600余名留学生,来自6个生源国。

以上是我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所取得的一些初步成绩。从整体上看,目前我校国际化进程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对照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和学校开放办学的要求,无论是国际化的形式、内涵和水平,还是国际化的氛围、政策、措施和软硬件设施都还有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展国际化教育的意识不够强。学校各级对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门、单位和广大师生总体上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积极性不够,自我封闭、自我满足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学校外事工作还比较多地局限在礼节性的迎来送往或走马观花上,具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可以持续发展或对学校整体发展带来推动的国际合作还比较少,推进也比较困难。这与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下需要高校从原来简单的事务接待型转变为自主创新和主动拓展型的形势不相适应。我们还有很多单位和老师认为国际化都是外事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整个学校国际化教育工作缺乏内生活力,缺乏内在动力。

二是国际化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到目前为止,学校尚没有整体规划,目标、任务不清晰,分工不明确,上下联动机制缺乏,外事处人很少、工作很忙,但除个别学院外,大部分学院跟国际交流合作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关系。语言培训、师生国际交流项目设计、组织动员、留学生专业教育、国际化专业与课程建设、外事工作两级管理和后勤保障等等,都还处于碎片化状态,既缺乏引导,更缺少组织,方向性不强,系统性不够。加之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政策引导不力,很多工作的开展既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组织推进也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三是国际化教育的整体水平较低。从教育国际化的一些指标来看,2013年,我校共有150名学生赴海外合作高校学习,占学生总数比例的1.03%;学校具有3个月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不到110人,占教师总数的10%左右,相比省教育厅18%以上的标准,我们的差距还比较大;留学生学历教育还是空白;从教学科研方面来看,我校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专业,也鲜有国际化课程和全英文课程。与国外机构联合设立科研平台或获得国外与国际组织资助的项目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学校独立举办或承办国际会议的机会还很少,教师出国进修的主体还主要局限在语言强化上,主动向国际知名高校或知名教授寻找国际交流访问、提升学术能力的教师个体还比较少。

四是实施国际化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基础薄弱。外事的管理队伍有待加强;来校留学生的学习条件、生活设施、配套服务等还不完善,留学生专属学习场地、实践基地还没有,可以举办国际会议和共享国外网络学习资源的硬件设施都有待建设;师生的外语强化培训条件还有待改善;校园内外国语言环境、外文标识、外文网站等对外宣传载体都需要进一步改善。

还有其他方面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上这些,相信大家都有感受。这些问题有观念认识上的原因,有发展基础的原因,确实也有能力方面的原因。不管怎样,在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学校发展到当前阶段我们有必要以务实客观的态度正视上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今天召开学校办学以来的第一次国际化工作会议,就是想尽最大努力来动员并加快推进这方面工作。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下,我们面临的现实就是:不进则退。

二、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充分认识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意义

推进国际化战略,关键是要增强信心,关键是要提高觉悟。借用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的一句话,“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讲,信心比黄金珍贵,认识比政策重要”。可能我们今天在座的还会有一些同志认为国际化教育和我们这样的学校距离较远,关系不大。事实上,这项工作离我们远不远,关键看认识,看我们有怎样的目标、有怎样的觉悟。一个个体的教师可以没有国际交往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但一所现代的大学决不能没有。

首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快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对大学的普遍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使国际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益密切,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学从事的学生培养、学术研究和科技开发,将来都无法回避地会融入国际竞争环境。学会国际合作,学会在广泛的国际环境中吸纳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和智力,在合作中谋求发展,是对大学的必然要求。无论国内外,当今时代的高水平大学都是对国际开放的,不具有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大学都不可能成为高水平大学。没有国际开放、交流合作的环境里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学生?!没有国际视野和境界的大学管理者怎么可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办出一所高水平大学来?!我们特别需要认真地想一想,五年、十年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将会怎样?学生五年、十年后必将面临、参与更多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机会,而今天他们就在我们手里接受培养,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什么?我们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的国际化,也是我们紧迫的发展任务,除非我们坐井观天、自甘平庸。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不仅仅要求被动地适应各种要素全球流动的状况,而是需要主动出击,主动去把握国际教育资源充分流动所带来的好处,主动去面对世界各国都面临并需要共同解决的全球问题。这已经是全球高等教育面对的共性问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

其次,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来看,大学国际化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深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国际化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把“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要把“全方位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作为推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的重要内容。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再次强调推进教育有序开放,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2011年,浙江省教育厅印发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发展规划》,也进一步明确把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可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我国高校新的使命。

第三,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路径来看,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国际化程度高,外籍学生、外籍教师比例大,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典型特征之一,在不少世界高校排行榜中,也是考量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据研究报道,世界一流大学本科国际学生的比例一般占10%左右,外国研究生的比例超过20%,而国际教师的比例则在10%以上。牛津大学外籍教师比例高达40%,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东京大学每年利用教学经费的1/3面向全世界聘请一流教师;香港各大学的外籍教师已超过40%。一流大学里,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大学教育环境和国际学术交流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一个鲜明的特征。

近年来,我国境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持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升;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先行先试的涉外合作机构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和宝贵经验。据统计,到2013年9月,由教育部审批和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930个,由省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049个。全国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高校有57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1%;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占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1.4%。可以说,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内大学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又一个新的、必然的发展领域。

第四,从省内形势和学校长远发展来看,教育国际化也是学校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当前浙江正处于全面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关键在科技,根本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浙江高等教育必须努力适应国家和我省改革开放、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人才。在省内院校中,很多高校已经相继召开了国际化教育工作会议,很多高校的招生计划中也都设置了国际化专业。兄弟高校中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去年,浙江省教育厅首次发布了浙江高校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报告中很多非研究生学位授权单位的高校国际化教育总体水平排名都超过了我们,我们明显地感到落后了。我们必须进行反思,也必须坚定加快推进国际化的信心和决心。

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的奋斗目标。“开放办学”更是写入学校“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战略之一。要实现我们共同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把国际化办学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坚持的战略,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质量标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水平、文化环境和治理结构等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平台上重新加以考量,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教育国际化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我们不能错过当今发展的大好形势和机遇,应当立即行动起来,加快推进。

三、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大力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

大力推进国际化,是我们深入推进开放办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促进我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提升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认识觉悟,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制度,加快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国际化工作新格局。

我校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高等教育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能力培养,大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改善国际化办学的管理服务和保障条件,实现提升学生国际化竞争能力、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提升国际化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校园国际文化氛围的目的。在具体指标上,力争通过持续几年的大力推动,到2020年前后,学校的外国留学生比例,外派交换生、交流生比例,有三个月以上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教师比例,在校工作外籍文教专家比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数量等重要指标都有较大增长。

围绕这些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责任,健全学校国际化教育工作体制机制。

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事关学校未来发展的一项全局性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集中全校智慧和力量尽快建立起“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完善涉及在校学生出国、来校留学生教育、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专业和课程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国际合作办学、外事档案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要进一步做实国际教育学院,充实力量,配备一支懂外语、懂管理、懂教育的外事管理队伍和专兼职相结合的涉外教育师资队伍。外事处、国际教育学院作为对外国际交流、涉外教学和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组织管理机构,要承担制定政策、统筹协调和指导督促的职责。要协同学校教务部门和二级学院,积极推动国际化特色专业建设和全外语课程(课程群)建设;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留学预科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展多语种语言培训、涉外课程培训、特色实践项目和形式多样的师生国际交流活动等。各二级学院要逐步确立自身在推进国际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国际化教育工作,根据自身优势和工作需要争取有所突破,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学校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国际化教育工作整体发展需要,履行规划、引导、协调、保障、服务、支撑等职能,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建立适应国际化要求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机制。要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确保我校国际化工作在齐抓共管的氛围中协同向前推进。

(二)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国际化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一是努力拓展在校学生国外学习、实践经历的渠道和规模,推进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工作。出台《嘉兴学院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经费资助办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助经费,引导、鼓励优秀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支持学生参加国外游学和文化交流项目。牵线搭桥,广开渠道,努力增加学生长短期出国交流项目,通过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赴海外跨国企业见习、实习、假期游学等形式,显著增加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人员数量。到2020年,力争实现当届毕业生中有4%左右的学生拥有国外学习、实习或游学的经历。

二是大力推进国际化专业与课程建设,进一步发展留学生教育。制定《嘉兴学院国际化专业与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办法》,启动实施国际化专业建设项目、国际化课程建设项目,大力推进留学生教育项目、国际化的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全外语授课课程(课程群)建设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尽快提升多形式的国际教育、培训承接能力。整合全校学科专业资源,建立若干个国际化专业和一批满足留学生教育需要的全外语课程和大学预科汉语语言课程。加大对外宣传、交流力度,利用师生出访、外宾来访、外国专家和友好人士等渠道宣传学校的地域优势和文化特色,吸引各类长短期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到2020年,力争我校有10%以上的课程实现全外语授课和双语授课,全校留学生规模占在校生数的4%以上,学历留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1.5%以上。

三是加大师资队伍国际化能力建设力度,提升学校整体国际交流合作水平。落实第四次师资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实施教师队伍国际交流能力提升计划,加快落实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教师出国(境)培养计划。今后每年计划引进20名左右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或工作研究经历的教师,每年选派40名左右优秀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出国学习,通过几年有计划成规模海外培养,显著提高学校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教师数量。设立国际化课程师资建设项目、外语强化培训项目、出国境课程培训项目等,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参加语言培训和全外语课程培训。多形式、多途径聘请外籍教师等外国文教专家来校长期、短期工作。力争到2020年,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三个月以上访学经历或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30%以上,在校工作的长短期国(境)外专家数占专任教师总量的7%。

四是加强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丰富国际化教育内涵。在学校多年中外合作培养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和培养模式,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课程质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留学生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渠道和资源,到2020年,争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3个以上。选择若干具有一定基础和较好前景的专业作为教育国际化改革的试点专业,引进部分外籍师资,采用国际原版教材,建立相对稳定的国外专业院系合作关系,建设海外专业实践交流基地,对接国际标准建设国际化教育示范性专业。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旨在提高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选修课,借助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利用或合作开发在线网络课程资源,通过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国外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努力使每位本科学生能够享受面向国际化的优质教育。

五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结合学科专业优势特色,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落户长三角地区世界跨国企业的联系,利用国外校友、海外引进人才、出国留学访学师生等关系,拓宽学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途径,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鼓励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发展与海外原留学、工作所在院系的联系,建立深度国际合作。鼓励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申请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科研项目。探索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跨国企业共建科研协作平台、国际化产学研基地。到2020年,力争与我校建立长期、稳定并具有实质性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的境外高校达到40所以上,国际合作科研平台达到3个以上。

(三)改善硬条件,优化软环境,提升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承载能力。

加强对国际化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国际化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强化教学单位主体责任,逐步将国际化工作纳入二级教学单位目标任务和考核范围。加大学校经费投入,设立相关的专项经费,保障国际化教育发展规划各类计划的实施和落实。

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整合优化现有资源,规划建设外国留学生教育教学设施,改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教学、生活条件以及外事接待设施,建立与国际接轨、满足国际交流合作需要的后勤服务体系,实现软、硬件资源的整合利用和人、财、物的优化配置,加快提高学校国际交流接纳能力。

创新宣传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国际交流的网站和宣传载体。优化校园外文标识,及时制作更新学校中英宣传画册、形象宣传片等对外宣传载体,丰富国际学术交流信息,全方位营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积极拓展外国学生来校文化交流项目,活跃外国留学生与在校学生的互动交流,充分利用留学生、外籍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作用,发挥国际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外语类社团和学工线的协同作用,举办体现多语言文化、多国家文化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热烈向上、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化文化氛围。

同志们,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是学校“十二五”规划的战略,也是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的战略选择。我们不仅需要觉悟,我们更需要行动。上述目标和任务,需要我们各条工作线按照本次会议精神,逐项研究落实。让我们以本次会议为新的起点,提高对国际化战略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思考国际化战略对学校各方面工作提出的挑战和要求,准确把握国际化战略对学校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加速推进学校开放办学进程,努力开创学校国际化教育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