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文革后安然无事的军界高人
李德生出身于红四军,长征时转入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抗战初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通信排长,结束时任三十团团长。解放战争结束时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建国初期任志愿军十二军副军长。
1955年任十二军军长,授少将衔。1968年9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4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71年1月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73年12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直至1985年6月调任国防大学政委,1990年4月退休。
李德生是中共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73年8月,当选为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74年底辞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职务。因病于2011年5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李德生夫人曹云莲13岁参加八路军,育有二子四女:儿子李和平(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任秘书长)、李南征(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女儿李远征(军医)、李雅雅、李晓沪和李优优。
陆军十二集团军在红军时期属于张国焘红四方面军的红四军。军长许世友、政治委员王建安、参谋长张宗逊、政治部主任刘志坚,第十师师长王友钩(后王近山代)、政治委员叶道志;第十一师师长周世元、政治委员陈锡联;第十二师师长张贤约、政治委员胡奇才。
由于后来红四军跟随红军主力行动,没有参加西路军,逃过了一劫,得以幸存。而跟随西路军的红五军、32军、9军、30军、31军、33军包括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几乎全军覆没,其中军长政委就牺牲了六个。
解放战争初期12军属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王近山,杜义德,韦杰,尤太忠,李德生,李震,曾绍山,肖永银,赵兰田都出自这个纵队。
李德生一生有四个成名点。一是抗美援朝战争时由李德生任师长的35师在被敌包围的情况下,灵活地将全师转移从山区完整撤退。而墨守成规的60军138师全军覆没。二是任12军副军长的李德生参预指挥了上甘岭战役。三是文革期间在安徽支左获得毛泽东的好评,四是1971年林彪事件协助周恩来稳定军队。
文化大革命时,从朝鲜回国的12军驻防安徽合肥。
1962年接任曾希圣担任安徽省委书记的是李大钊之子李葆华,到任后为受到曾希圣在肃反、反右派、反右倾三大运动中的干部平了反,而曾希圣时代受重用的干部被冷落,这种做法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文革发生后,这种矛盾开始激化。1967年合肥革命造反联合委员会因“一.二六”夺权发生激烈冲突,最终演变成武斗。在中央做出撤销“一、二六”权力机构后,时任60军军长的钱均带60军进皖并任军管会主任。67年中央又调12军入皖参加“三支两军”工作,由军长李德生任军管会主任。由于两派矛盾,安徽陷入“全面夺权”和“全面内战”状态。
1968年,安徽芜湖、安庆、淮南、淮北等地发生大规模武斗事件,李德生曾亲自爬梯子与造反派谈判。当时安徽各地到处都是“打倒李德生!”、“打倒宋佩璋!"的标语。
在李德生为首的12军支左部队的努力下,1968年4月成立了安徽省革委会。新成立的省革委会中结合了两名原省级干部担任副主任,一位是原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任之(1919-1983),他在曾希圣时代是受重用的,在李葆华时代也保留下来。
另一位是1957年受曾希圣打击的杨效椿,他在李葆华来皖后平反,并于文革前夕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这种做法体现出对两派干部的一碗水端平,受到中央的肯定和毛泽东的赞扬。实际上两派干部的矛盾又绵延了很久。
李德生支左的这种做法与武汉军区司令陈再道支一派打一派,从而导致了著名的“五.二0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这是外界的看法,其实十二军的安徽支左存在问题很多,与几次大的武斗事件都有关联。
1969年李德生奉调进京,虽然仍兼任安徽一把手,但具体工作由政委宋佩璋负责。宋佩璋在文革后的1977年划入“四人帮”集团被隔离审查,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原因据说是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卖力,定性为“四人帮”在安徽的代理人。1989年70岁时病逝于南京,退休前为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