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鹏老婆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大鹏老师题斋号
文章摘自《现代苏州》杂志 李大鹏:半世纪的书法情结 李大鹏有四个第一:苏州最早获全国书法优秀奖;第一批由刘海粟、亚明认可而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作品入选第一届全国书展、第一届全国职工书展、第一届全国中青展;文革后苏州最早倡导书法教育的人。
而最令他欣慰的是:在担任省书协常务理事和副主席期间,苏州的一批老书法家由他积极申报和推荐而成为中国书协会员,像钱太初、邬西濠、崔护、施仁、程可达、瓦翁、程质清…… 记者○李剑彬 “轧老道”的年青人 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苏州市书法印章研究会(组)仅有22人,李大鹏自言是个“轧老道”的人,“19岁的时候,我担任苏州市青年书法篆刻研究组长,有机会和蒋吟秋、范烟桥、汪星伯、卫楚材、程小青、林伯希、费濮安等老先生一起坐坐,碰碰面。
” 李大鹏出身世家,每天6点钟的晨课,一页大字又一页小字,寒暑不辍。
从5岁到17岁,李大鹏的书法老师就是各种碑帖,直到一天,德高望重的书坛大家蒋吟秋先生到第五中学讲书法,李大鹏看到讲台上是一位黑黑瘦瘦,却很慈祥的老者,当天,他就千方百计地打听到了蒋老的住所,并恳求蒋老当自己的书法导师。
“虽然蒋老是成名已久的大家,但他对我这样一位后生晚辈的作业依旧一丝不拘,对每篇作业都认真批阅,有圈有点,还有评语。
”李大鹏道。 就这样,李大鹏成了蒋吟秋先生的学生。 老师认真,学生自也不敢怠慢,一周交一回作业,书信往来,成了他们最好的交流方式。
如果说蒋吟秋是李大鹏书艺上的导师的话,那么,费新我就是精神导师了。
“费老对我的帮助很大,他很少同我谈论书法,欣赏作品之余,更多时候是和我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个人经历、国家大事、论画喝酒……费老对人生的那种豁达精神对我影响深远。
”李大鹏这样描述费新我对书法的钻研,“他总是提着一个草编的包,装上自己的书法作品,跑到大公园给园里的陌生人看,别人不明就里,遂将自己的感想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费老回家后,会综合考虑观者的意见,并作出修改。
”费老这种放低身段的谦逊态度,让李大鹏非常感佩。 谦虚又好学的李大鹏后又受到姚抚屏、严庄、陈墨移、汪星伯等名家的指点,艺业上自然是突飞猛进了。
从书法中“听”出音乐旋律 虽然李大鹏自小学习书法这门传统艺术,但不影响他成为个时髦的弄潮儿。
“写书法是枯燥的。
”此话从李大鹏口里讲出,多少让人吃惊。原来,在李大鹏还未进入书法境界,仅将它看作写字阶段来说,那是枯燥的。 约摸在18岁前后,李大鹏拥有了人生第一台收音机,“90多元,美国货,现在还能用呢。
”正是这台收音机伴随李大鹏练习书法的点滴时光,从这只匣子里传出过评弹声,也传出过西洋乐。 在早年蒋吟秋等前辈举办的“青年会”进修时,李大鹏除了书法外,便选修了小提琴。
“音乐与书法是接近的艺术,艺术又都是融会贯通的。” 李大鹏如是感悟着动静两种艺术间的微妙变化和共性,音乐的节奏感,后来被他运用进了作品的字里行间,独特的节律感总是渗透其间,端详书法时,仿佛在听一首音乐,缠绵、明快、凝重……千变万化。
伉俪书家,其乐融融 2001年10月17日,一场名为“李大鹏奚乃安伉俪书展”于会议中心开幕,这可能是建国后最轰动、人数最多的个人书法展了,汽车停满了广场不算,还迤逦到了马路上,上千人一齐涌进展馆参观,连部队都出动了来维持轶序。
“那天说也怪,10点前雨下得大得不得了,积水能有一尺深,但到了开幕时间,天光放晴,还出了太阳,所以,观展的人几乎是同时到达的。
”李大鹏对当时的场景清晰如昨。 那天宴请中午没有散去的朋友就开了22席;为期5天的展览,每天都维持在上千的观展人数。
这表象是许多人知道的,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是夫妇俩用以庆贺自己60大寿的一种方式:“吃吃饭,办个寿筵太普通了,我们想通过这种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庆贺生辰。
60年一甲子,这是一道分水岭,从前的作品和成就都是过去式了,往后拿出来展现的作品,就都是60岁以后的了。” 关于这场展览,李大鹏事先并没有大费周章地做宣传,来捧场的人无不是冲着夫妇俩的名声及平时的为人。
李大鹏说:“做了书法家协会主席后,你就要把自己往后靠,不去争、不去计较,这样,才能服众,这样,才能取得老中青精诚团结的局面,才能开展好工作。
” 夫妇俩由书法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相亲,一个是书法家协会主席,一个是女书画家协会会长,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每每在圈中提起这段姻缘,说者无不露出艳羡之色。
而今,李大鹏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外化着他的书法修为,60岁后,他每天在画苑创作,至今已积累了百余幅作品,李大鹏说:“我将从中精选出30幅到各地巡展、旅行、采风、会友,70岁后就专注画画了。
书法不是群众运动,而是一门需要勤学苦练多看书几十年才能有所心得的艺术。于此,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名书法家,仅可以算作是称职的书法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