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新东方 郑马骏:在新东方的舞台上修炼更强大的气场

2018-05-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四月末的上海,已然有了夏日气息,不复前些日子的阴冷.采访郑马骏的那天,是个晴天,阳光非常好.暖暖的阳光似乎能穿越胸膛,抚摸到麻木的心脏.如同一次重生.就像一直以来采访给予我的体验.眼前的郑马骏,高高瘦瘦,笑容腼腆,言语中有些许的生疏.似乎很难与文艺青年相联系.然而,坐下来聊天的过程中,我慢慢相信了他的那句"我也曾经是名文艺青年"的开场白.虽然突兀,却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典型的上海交大男生,喜欢张爱玲.不相信星座,却可以花时间去研究它.这也是一个非典型白羊座的男人.做事向来不急躁,个性实际

四月末的上海,已然有了夏日气息,不复前些日子的阴冷。采访郑马骏的那天,是个晴天,阳光非常好。暖暖的阳光似乎能穿越胸膛,抚摸到麻木的心脏。如同一次重生。就像一直以来采访给予我的体验。

眼前的郑马骏,高高瘦瘦,笑容腼腆,言语中有些许的生疏。似乎很难与文艺青年相联系。然而,坐下来聊天的过程中,我慢慢相信了他的那句“我也曾经是名文艺青年”的开场白。虽然突兀,却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典型的上海交大男生,喜欢张爱玲。不相信星座,却可以花时间去研究它。

这也是一个非典型白羊座的男人。做事向来不急躁,个性实际、勤勉。一直以一种稳重大方的面目示人。凡事讲求规则及合理性。喜欢新的理念并会花时间去接触,证明。

“另类三好”

20世纪80年代初,郑马骏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显现出和其他同龄人不一样的特质,很聪明,但是也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平时总是喜欢琢磨和做些小玩意儿,思考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幼年时期的他颇为有些自闭。外婆就曾说过他真是一个怪孩子,别的小朋友都缠着家长不让出门,他却巴不得家里人都出去,自己可以一个人在家安静地看书。

几乎每个学子在初入省常中的时候都是伴随着家长的无比荣耀,自己也未尝不是意气风发气吞万里如虎。或许只有沉淀百年文化底蕴的学校会用她温和的眼神看着年少张狂的一批批孩子慢慢地在这里度过跨越成年的光辉岁月,或许只有那片水杉林才会用摇晃的枝条和斑驳的影子告诉他们只有静下心来读书才能傲视于天地,或许只有那永远都摸不到的篮筐在激励着他们要飞得更高。

或许也只有这样一所积淀了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老校,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杰出人才,如瞿秋白、张太雷。

如今,在郑马骏看来,省常中这所学校所遗留给他最深的印象莫过于它自由开放的教育模式,没有晚自修和周末各类辅导班。学习完全是靠自己主动,这就需要非常强大的自制能力。所幸,在考上了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以后,郑马骏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班级里的前三名,这样的孩子是无需家长的操心,会自己合理地安排学习生活,有自制力,知道该如何学习。

然而,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显得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想来中学时期的郑马骏与同学们的关系是有些疏淡的。

否则在换选班长民主投票时,他的支持率会不尽如人意呢。提及此事的时候,郑马骏是很随意地笑着说道,“那时候我们的班主任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之前的班长一直是个女生,可能是因为学习成绩不是最好,再加上性别导致的某些弱点,在一次期末考试之后,班主任找我谈了一次,大意就是要我来接替她做班长。

当然,也是要经过民主选举,不过当时投票结果不甚理想,班主任也无视,直截了当地任命我当了班长,当然我也没辜负他的期望,一直做到了毕业。”“高三毕业前评省三好学生,班主任竟然省略民主投票环节,直接把名额给我了。”

现在,郑马骏离开省常中已很久了,这所高中的名称就像是一个符号,是一扇通往回忆的大门,是昔日同窗互相联系时候的密码,而那“SCZ”应该已经成为他心中永远的图腾。

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最佳环境,这才是理想的、优秀的学校,我想省常中世做到了。鸭子只能在水面游弋,它轻松、自在。但现如今很多学校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一定要使鸭子象天鹅一样在空中飞翔。于是教师拼命地在学生身上挖潜、榨油,学生拼命地训练,身心疲惫地、日复一日的机械的重复着枯燥的动作,期待有一日能展翅飞翔。

鸭子能飞吗?谁都清楚。但不拼命让老师们挥动竹竿让他们飞不行,哪怕飞得不高,也得飞,毕竟飞比不飞好。它飞得愉快吗?痛苦极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智慧一点点让它们在它们应该呆的地方嬉戏呢?或许这样的问题是有待时间来解决的吧。

“新东方的舞台让我很有成就感”

大四下半学期,经由朋友介绍,郑马骏来到上海新东方。本科与硕士专业均系工科的他选择做老师,有些让人诧异。他笑着说“本来也有在一家知名IT企业实习,但是因为感觉比较枯燥,只是根据领导的指示完成机械的任务,完全没有独创性,而且也比较压抑,所以就一直想突破现状。”

回顾自己当初应聘试讲一路走来,似乎没有太多的磕碰。但当时三位听课老师对他的点评,言犹在耳。他记得王文山老师说过他讲课起点太高,听课的学生也并不全都是英文水平非常高的;雅思部的郝斌老师也提醒他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国内考试部的沈昂老师则建议大学生课堂老师上课要有霸气。这些资深老师给他的金玉良言他始终铭记在心,获益颇多。

他至今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在新东方上课的情形。那是06年的暑假,在武东路教学点的一个GRE强化班,两百多个年龄相仿的学生坐在讲台下面,接受那一双双带着审视的目光洗礼。当时准备得不够充分,和其他搭班老师相比较而言衣着又显得随意了些,一条西装短裤,一双运动鞋。

第一节课上完以后,投诉电话就纷拥而至。事后他经过了长久的反思与摸索,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选择较少人走的路。有一位来自华师大的学生这样亲口对他说:“我听过很多新东方老师的课,包括老罗的课,但是其他几位老师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老罗的影子,让我有些失望。

而您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让我有些耳目一新的感觉。”自此以后,郑马骏就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

一直以来,郑马骏上的都是GRE阅读大班,问他是否有过厌倦。他告诉我说“虽然每次我讲的内容是一样,但是坐在下面听课的面孔是不一样的。我一直觉得,要将好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是会让自己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而新东方,就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看过美剧《Heroes》的人应该知道,在第四季里,有个具有超能力的人物叫Samuel,当一群同样拥有超能力的人聚集在他周围之时,他自己的力量就越发强大。郑马骏说在新东方上课就是这样一种感觉。“GRE的学生大多都有不错的基础和实力,同样一句话,我对着许多学生讲了多遍以后,自己对它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最后讲出来的语气就更加坚定,学生听得也就更加信服。”

他没有搞笑的段子,也没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经历,肢体表达也没有那般夸张花哨,大多数情况下平稳严肃,更深入研究的是一些专业性话题。所以他的课听得懂的人会很喜欢,听不懂那些科技含量高专业话题强的人就会昏昏欲睡。对此,郑马骏不置可否,“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但只要有人认同就好。”

“GRE阅读是一块硬骨头”

备考GRE的考生们想必都有同样一个体会,在GRE所有的考试项目中,阅读是最难突破的。而且这个部分的提高是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欲速则不达。但是现在很多的学生过于急功近利,浮在表面上,不愿意深入思考。

在第一节课上,他首先会展示给学生们几张PPT,是关于GRE阅读考试的现状,这是他事先在网上所做的统计数据,他想告诉学生们的是“现实是残酷的”,有些学生希望在新东方的课堂上得到很多的解题套路,郑马骏却认为套路只是可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而已,GRE考试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化和改进,仅仅依靠套路只能得到基本分,再想提高就难了。

学生往往有惰性,大多数不太善于主动思考,他顺势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看新闻,大家一般都关心什么样的新闻呢?就拿前段时间谷歌退出大陆市场的事例来说吧,在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你有没有反思的过程呢?有没有分析过原因呢?在GRE写作中有一篇就是问审查制度的,而这个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如果将它以适当的方式写进去就不会存在抄袭沿用和缺乏创新的嫌疑。

GRE阅读也是一样,很多关于艺术、科学、历史话题的讨论都体现了西方知识分子一贯的治学理念,如果学生自己善于思考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就不会在考场里面觉得无所适从。

郑马骏则认为GRE的精髓就在于它的批判性思维。西方的教育体系造就了近现代不计其数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他们定义了艺术审美和科学评判的基本标准和价值观。但凡是被后代认可的在艺术或者科学上获得重大成就的人,都或多或少表现了对前代或当代权威的批判性。

GRE的根本目的就是让考生熟悉这种思考方法,无论形式上采用何种话题。然而,我们应当承认的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教育导致现如今的大学生们极度缺乏批判性思维。所以,想要啃GRE这块硬骨头,就必须得学会这种思考,对已经存在的事物产生一些新的观点看法。

郑马骏也一直致力于在课堂上传递给考生们这样一种思想。他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领路人”,让学生们更多地得到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考试技巧。

“我也曾经是名文艺青年”

喜欢一首歌,会一直唱。喜欢一种植物,会一直养它。喜欢一本书会一直记得它的精华。喜欢以慢慢变成习惯。郑马骏笑着告诉我说自己也曾经是名文艺青年。他会和我谈论最近正在看的《小团圆》,他一直都很喜欢张爱玲。“与张氏在其他早期作品中流畅的故事情节与自然的情感抒发不同,《小团圆》中的叙述可以说有些怪异,她以反思的心态审视自己人生中的诸多片段,片段之间的切换和跳跃甚至不给读者任何的提示,语言的风格也似乎总有些欲言又止。

”“一个人要反思和解剖自己的人生,其实是一件最残忍的事,很难做到客观和理性,更多的是彷徨与无奈,这在张氏的遗腹作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的近现代女性文学家中,我认为只有张氏可以与奥斯汀媲美。”

他也会兴致勃勃地和我讨论星座的问题,虽然他对占星术持保留态度。一个人的性格是有多面的,而星座的描述一般都是模棱两可,这些描述甚至会暗示你从那些方面去看待自己,渐渐地你也就觉得自己是这样的。星座学说在年轻人中的流行很大原因就是大家希望通过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和钟点就快速“窥探”这个人的性格,而性格是由很多复杂的因素综合而成的,只有深入的接触与交流才能体会。

人生是由很多细节构成的,每一天都面临着价值判断,大而空的“梦想”两字对郑马骏这样的人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这类人是更愿意落实到每天的选择里,按照重要的程度,决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对现在的郑马骏来说,每次上课能够将好的思想通过新东方的舞台传递给越来越多的学生就算实现了自我价值。

采访后记:

就在采访快要结束之时,郑马骏写给我两句话,是他一直在课上会和学生提及的。一句是来自牛顿:“I keep the subject of my inquiry constantly before me, and wait till the first dawning opens gradually, by little and little, into a full and clear light。”

另一句出自《越狱》:We are all captives of our identities , living in prisons of our own creation。(我们都是我们自己身份的囚犯,生活在自己制造的监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