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宜昌大撤退 宜昌大撤退:十一、宜昌大撤退的意义
宜昌大撤退的成功,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首先就是大批人员安全转移。在撤退的3万多难民中,有不少是教师、工程师、医生、艺术家、公务员等后方急需的各类人才,无怪有人说,宜昌在一个时间里成了中国知识界精英高度集中的人才库。
他们的安全撤离,逃脱虎口,成为大后方各条战线的有生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其次,大量战略物资**设备被安全转运后方,保存了中国工业基础,为战时支援抗战和后方建设作出了**贡献,为四川和重庆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直到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人,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和广东炮厂的物资。而据《宜昌交通志》上说:"从1937年11月到1940年6月,由宜昌转运东下军队110万人,西上入川的机关、学校、工厂内迁人员及难民达150万人,中转旅客29万人,上驶转入川江的轮船105艘,抢运至重庆的各类物资125万吨",此外,宜昌港在这一时期还完成军运物资31.
98万吨,那个时候宜昌成为中国军队的后勤交通枢纽和陪都重庆乃至西南大后方的门户。
1939年元旦,卢作孚获得了国民政府颁发的一等一级奖章。
民生公司在整个抗战中,抢运了几百个工厂的机器设备入川,包括宜昌大撤退中的机器设备,它几乎是中国全部的航空工业、兵工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如兵工系统的,就有兵工署22厂、23厂、24厂、25厂、金陵兵工厂、兵工署陕厂、兵工署巩县分厂、兵工署汴厂、湘桂兵工厂等;航空、电讯系统的有南昌飞机厂、宜昌航空站、航委会无线电厂、航委会安庆站、扬州航空站等;钢铁工业系统的有钢铁迁建委员会、申钢厂、大鑫钢铁厂、恒顺机器厂、天元电化厂、新民机器厂等;能源系统的中福煤矿等,轻纺系统的有大成纺织厂、武汉被服厂、武昌制呢厂、武汉纱厂等。
对于这些机器设备被安全转移的意义,**电视台《东方时空》曾经为宜昌大撤退制作的专题节目说得好:"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和西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尤为重要的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正是这些撤退运输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了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宜昌大撤退。"
**电视台《东方时空》特别节目《记忆--卢作孚1938年》中也有一段话发人深省:"1938年的秋天,当一个国家民族工业的生死存亡全掌握在一个船运公司企业家手里时,这段故事的传奇色彩就更显浓厚。这个企业家叫卢作孚。他率领民生公司完成了著名的宜昌大撤退。在日军的炮火下,他把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企业经三峡航道抢运到四川大后方。这些企业构成了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命脉,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
有一年,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时事直通车"节目主持人吴小莉去重庆主持"纵横中国"节目。吴小莉请在座的众嘉宾举出重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嘉宾举出了邹容、江姐、邱少云、秦良玉、刘伯承、聂荣臻、杨沧白等等,最后还是吴小莉自己说了出来:"有一个重庆人,可能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了,很陌生了。
但***说过,这是一个不能被忘记的人。蒋介石对他也有过高度的评价,称他是民族英雄。这个人是谁呢?一个不能被忘记的重庆人,他就是卢作孚。"
卢作孚曾经被誉为"中国船王"。他被***誉为发展中国民族工业不可忘记的四位实业界人士之一(即*重工业的张之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纺织工业的张謇,*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宜昌大撤退是中国抗战史中辉煌的一页历史,是卢作孚抗战中的杰出功绩,应该永载史册。
但我不赞成把宜昌大撤退说成是什么"东方的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就是宜昌大撤退,"东方敦刻尔克"应该属于1949年的那次国*战争所导致的国军的大撤退,这可是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可的一种说法。不可否认,那一次的规模更大、更持久、更残酷、更严峻、更痛苦。当然,卢作孚的民生公司也参加了,可是没有我们宜昌什么事,不说也罢。(20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