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与民生银行 打铜街聚集多家银行是战时“华尔街” 卢作孚率民生公司为抗战抢运物资
原标题:打铜街聚集多家银行是战时“华尔街” 卢作孚率民生公司为抗战抢运物资
说到晋商、徽商,你可能很熟悉,但说到渝商,身为重庆本地人也并不一定了解多少。前日,一部讲述抗战时期重庆商人与重庆商业的文献纪录片《渝商》在我市开拍,展现了抗战时期重庆商业状态和重庆商人的报国情怀。据该纪录片负责人、重庆师范大学的教师唐云介绍,渝商文化是千百年来,与重庆的地域文化及重庆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秉赋密切相关的一种商业文化。
抗战中,重庆作为战时陪都,不仅是军事政治的重地,商业也非常繁荣,重庆商人们对国家经济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
重庆晚报见习记者 柳青 记者 钱波 实习生 杨韵杉 摄影报道
旧址难寻拍摄难度大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来到打铜街的拍摄现场,《渝商》拍摄团队正在重庆邮电局取景。唐云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打铜街曾是抗战时期金融机构的聚集地,被誉为战时“华尔街”,而正在拍摄的邮电局的前身则为抗战时期康川平民银行旧址,虽然现在建筑的内部已经改变,但外壳还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据介绍,作为文化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纪录片《渝商》将分为上部8集,下部7集,每集25分钟。拍摄完成后将纳入文化部共享资源库,“我们计划用两年的时间来拍摄这部纪录片,上部将在今年年底完成。”唐云说,纪录片《渝商》从去年8月开始筹备,搜集的文字资料超过100万字,图片资料超过1000幅、音像资料超过100分钟。“重庆文化名人张育仁、杨耀键等都给纪录片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唐云说。
唐云表示,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像抗战时期的金诚银行,有资料显示在两路口,但我们去找都没有找到旧址。”唐云说。上周,唐云和其他工作人员本计划采访战时金融巨头康心如的后人,但不巧的是,这位老先生刚刚因病过世。
“如果早20年拍摄,也许都没那么困难,现在城市发展太快,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而这些带着历史文化的旧址却在慢慢消失。”为了给大家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历史状态,《渝商》团队走遍了重庆的大街小巷,唐云说:“只要渝商去过的地方我们都要去。”
除了寻址和采访的困难,影片中特定的效果还要配合天气、季节等因素,因此拍摄起来时间消耗很长。但是面对拍摄时产生的各种问题,唐云并不气馁。他认为,既然要做,就要做得真实、精细。“这不仅仅只是一部纪录片,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唐云的制作团队成员是一批刚从重师毕业的学生,唐云说:“拍摄这部纪录片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在拍摄中,他们能更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重庆的文化。”唐云希望通过《渝商》让每个重庆人了解重庆历史,对重庆人这个身份有更深刻的认同。
战时渝商不为自己为国家
唐云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渝商群体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在抗战时期,热血渝商或直接参加抗战事业,或以自己的企业为抗战生产战争物资和后勤保障物品,他们在关键时刻共赴国难,不计较个人经济得失,不但保障后方经济的繁荣稳定而且为抗战战场输送了大量枪支弹药。
唐云说:“大家最熟悉的渝商应该是卢作孚吧。作为一代传奇人物,卢作孚的成就不局限在他在商业上的成功。”1938年秋宜昌沦陷前夕,卢作孚所创办的民生公司用自己的船只,经过40天的奋战,抢运了聚集在宜昌的人员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遭日机轰炸船只16艘损毁、牺牲职工约100余人。这次抢运也被誉为中国版的“敦刻尔克”。
除了卢作孚,“钢铁大王”胡子昂,“猪鬃大王”古耕虞也都是了不起的重庆商人。据唐云介绍,当年的枪炮、坦克等武器的建造,有一大半都来自胡子昂的钢铁厂。而古耕虞所创办的“虎牌”猪鬃,更是驰名中外。抗战时期,古耕虞将猪鬃统销统购给了国家,他从人们手中收购猪鬃,然后以低价卖给国家,国家再以高价出口,这之间的差价达到十几倍,中国政府也因此获取了大量的外汇。
“猪鬃并不是简单的商品,当时没有喷漆技术,刷飞机、坦克等都需要用到猪鬃,是战备物资。”唐云说,那时候的商人,赚钱是其次,为国家为民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