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2017-06-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植物形态黄花蒿 一年生草本,高达1.5米,全体近于无毛.茎直立,圆柱形,表面具有纵浅槽,幼时绿色,老时变为枯黄色;下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茎叶互生;3回羽状细裂,裂片先端尖,上面绿色,下面黄绿色,叶轴两侧有狭翅,茎上部的叶,向上渐小,分裂更细.头状花序球形,下垂,排列成金字塔形.具有叶片的圆锥花序,几密布在全植物体上部;每一头状花序有短花柄,基部具有或不具有线形苞片;总苞平滑无毛,苞片2~3层,背面中央部分为绿色,边缘呈淡黄色,膜质状而透明;花托矩圆形,花均为管状花,黄色,外围为雌花,仅有雌蕊1

植物形态黄花蒿 一年生草本,高达1.5米,全体近于无毛。茎直立,圆柱形,表面具有纵浅槽,幼时绿色,老时变为枯黄色;下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茎叶互生;3回羽状细裂,裂片先端尖,上面绿色,下面黄绿色,叶轴两侧有狭翅,茎上部的叶,向上渐小,分裂更细。

头状花序球形,下垂,排列成金字塔形、具有叶片的圆锥花序,几密布在全植物体上部;每一头状花序有短花柄,基部具有或不具有线形苞片;总苞平滑无毛,苞片2~3层,背面中央部分为绿色,边缘呈淡黄色,膜质状而透明;花托矩圆形,花均为管状花,黄色,外围为雌花,仅有雌蕊1枚;中央为两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药合生,花丝细短,着生于花冠管内面中部,雌蕊1枚,花柱丝状,柱头2裂,呈叉状。

瘦果卵形,微小,淡褐色,表面具隆起的纵条纹。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荒野、山坡、路边及河岸边。分布几遍及全国。 本植物的果实(黄花蒿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秋季割取,晒干或切段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长约60~10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浅棕色或灰棕色,有纵向棱线,质硬,折断面粗糙,中央有白色的髓,嫩枝具多数叶片,质脆,易碎裂。带果穗或花序的枝,叶片多已脱落,花序仅残存小球状棕黄色的苞片,如鱼子,质脆易碎。

有特异香气,味苦,有清凉感。以色黄绿、气香、无杂质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本品目前在全国大部地区均作青蒿使用。参见"青蒿"条。 化学成分风干植物含水分9.

7,乙醚可溶物5.6,水可溶物26.6,乙醇可溶物0.8,半纤维素11.6,纤维素8.5,木质素9.6,蛋白质9.3,灰分10.1,鞣质类2.4%。 风干植物经水汽蒸馏,得带微绿有佳香的精油0.

18%。精油含率以开花期为最高,新鲜植物比久藏植物含率高。精油成分中含酮类物质44.97%,其中主为蛔蒿酮21%,l-樟脑13%,1,8-桉叶素13%,乙酸蛔蒿醇酯4%,蒎烯1%;另有报道含蒎烯、莰烯、1,8-桉叶素、毕澄茄烯或杜松油烯、石竹烯、某些倍半萜醇、枯醛、酮类、苯酚、丁酸、己醛、乙酸苄酯、d-2-甲基丁酸苄酯、石竹烯氧化物、廿五烷等。

地上部分含东莨菪素及东茛菪甙。 从印度产的黄花蒿,曾分离出假山道年和K-山道年。

功用主治清热解疟,驱风止痒。治伤暑,疟疾。潮热,小儿惊风,热泻,恶疮疥癣。 《纲目》:"治小儿风寒惊热。" 《现代实用中药》:"生叶汁:涂恶疮疥癣及毒虫咬伤。" 《南京民间药草》:"清热。

" 《贵州民间方药集》:"消疮肿,治蛇伤。"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解热健胃,驱风止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捣敷。 选方治结核潮热,盗汗,消化不良:黄花蒿二至四钱。

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治暑热发痧,胸闷腹痛:鲜黄花蒿嫩叶五钱至一两或种子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治疟疾,间歇热:黄花蒿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治小儿热泻:黄花蒿、凤尾草、马齿苋各二钱。

水煎服。(《江西草药》) 治流火(淋巴管炎):黄花蒿、牡荆叶各二两,威灵仙五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治疥癣,皮肤湿痒:黄花蒿煎水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治蛇咬伤:新鲜苦蒿一两,捣烂,外敷伤口。

(《贵州民间方药集》)植物形态黄香薷 一年生直立草木.根须状。茎高10~30厘米,节甚长,节上具分枝。叶对生,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2~4.5厘米,宽0.

3~0.9厘米,基部楔形,先端渐尖。上半部边缘有疏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并有极微小的腺点,无毛;几无柄。假穗状花序,顶生,长2.5~6厘米;苞片膜质,具紫色多睫毛的纵脉,边缘有锥刺状齿,覆瓦状排列;花小,米黄色,开向花序的一侧面。

小坚果极细小,留于宿存的花萼内。花期9~11月。 生于山坡向阳处。分布福建、云南、四川等地。 采集中秋前采收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 功用主治清暑热,利小便,除胸满,理烦渴。

治中暑下痢,发热口渴,心烦胁痛,口臭,舌出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植物形态金丝梅 小灌木,高可达1米以上。小枝圆柱形,褐色,节处略膨大。叶对生,近于无柄,叶片卵圆形或矩圆形,长1.

9~4厘米,宽1~2.2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全缘,纸质,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有油腺点。花3~7朵,单生或成聚伞花序,着生枝梢;花黄色,直径3.5~5厘米,萼5片,倒卵形,先端微钝;花瓣5片,与萼互生,阔倒卵形;雄蕊多数,长约花瓣之半,花丝黄色,基部合成5束;雌蕊1,子房上位,圆锥形,光滑,花柱5,柱头头状,向外反卷。

蒴果,卵形,长8~15毫米,5裂。种子褐色,圆柱形,细小。花期初夏。

分布我国西南部、中部和台湾。 采集全年可采。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利尿,行瘀。治肝炎,感冒,痢疾,淋病,疝气,筋骨疼痛,喉蛾,牙痛,鼻衄,黄水疮,跌打损伤。 《滇南本草》:"行肝气,利小便。治诸淋,利膀胱,止茎中痛,走经络,止筋骨疼痛。

偏坠气疼,膀胱疝气。" 《贵州民间方药集》:"根,破血去瘀。治便血,劳伤;舒筋活血,治牙痛,催乳;利尿,治五淋。" 《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舒筋活络,舒肝,止血。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选方治肝炎,感冒:芒种花四至五钱,水煎服。 治痧症,倒经,口腔炎,痢疾:芒种花三钱至一两。水煎服。 治小儿疳积:芒种花果实适量,水煎服。

(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 治膀胱疝气,左右偏坠,肾子肿大:金丝桃不拘多少,水、酒煨服。(《滇南本草》) 治喉蛾:金丝槐五钱至一两,樟木二钱,沙参二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治咳嗽:金丝梅三钱,生姜一片。

捣烂,兑开水冲服。(《湖南药物志》) 治鼻衄:芒种花鲜叶捣烂塞鼻。 治黄水疮:芒种花茎叶研末,撒布患处。 治刀枪伤,骨折,狗咬伤:芒种花煎水洗并捣烂敷患处。(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采集多在夏季采收,在松树干上用刀挖成V字形或螺旋纹槽,使边材部的油树脂自伤口流出,收集后,加水蒸馏,使松节油馏出,剩下的残渣,冷却凝固后,即为松香。

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热。 药材松香为不规则半透明的块状,大小不等。

表面黄色,常有一层黄白色的霜粉。常温时质坚而脆,易碎,断面光亮,似玻璃状。有松节油臭气,味苦。加热则软化,然后溶化,燃烧时产生棕色浓烟。以块整齐、半透明、油性大、气味浓厚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化学成分油松和马尾松的松香含松香酸酐及松香酸约80%,树脂烃约5~6%,挥发油约0.5%及微量苦味物质。 炮制松香:置铜锅中,用微火加热熔化,捞去杂质,倾入水中,候凉后取出,干燥。

制松香:取葱煎汤,加入松香粉,煮至松香完全熔化,乘热倒入冷水中,取出,阴干。(每松香100斤,用葱10斤) 陶弘景:"松脂,以桑灰汁或酒煮软,按内寒水中数十过,白滑则可用。" 《本草图经》:"松脂皆先炼治,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藉甑底,又加黄砂于茅上,厚寸许可矣。

然后布松脂于上,炊以桑薪,汤减即添热水,常令满,候松脂尽入釜中,乃出之投于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过,其白如玉,然后入药。

" 功用主治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治痈疽,疔毒,痔瘘,恶疮。疥癣,白秃,金疮,扭伤,风湿痹痛,疠风瘙痒。 《本经》:"主痈疽恶疮,头疡白秃,疥瘙风气,安五脏,除热。" 《别录》:"主胃中伏热,咽干消渴,及风痹死肌,炼之令白;其赤者主恶痹。

" 《药性论》:"杀虫,用之主耳聋;牙有蛀孔,少许咬之不落;能贴诸疮脓血,煎膏生肌止痛,祛风。" 《日华子本草》:"润心肺,下气除邪;煎膏主瘘烂,排脓。

" 《滇南本草》:"疗赤白癜风,厉风。" 《医学入门》:"治历节酸痛,生津止渴,固齿,聪耳明目;入滋补药和服,壮阳,实阴茎,令人有子。" 《纲目》:"强筋骨,利耳目。治崩带。" 《本草备要》:"祛风去湿,化毒杀虫。

"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敷。内服:入丸、散或浸酒。 选方治一切肿毒:松香八两,铜青二钱,蓖麻仁五钱,同捣作膏,摊贴甚妙。(《怪证奇方》) 治疖肿,痈疽,疔疮:松香粉二两,酒精二百毫升,加热溶解,瓶口密封备用,以干棉球蘸取药液搽患处,每天一至二次。

(《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 治痈疽肿毒溃破:脓水淋漓,脓头不出:炼过松脂一两,滴明乳香、真没药(俱放瓦上,焙出油)各五钱,樟脑一钱,共为细末,掺入毒内,拔脓散毒。

(《外科全书》) 治一切瘘:炼成松脂末,填疮孔令满,日三、四度。(《圣惠方》) 治淋巴结核溃烂:黄香一两,研为细粉。有脓水者,干撒,干者用猪油调敷。

(《青海省中医验方汇编》) 治疥癣湿疮:松胶香研细,约酌少入轻粉,衮令匀,凡疥癣上,先用油涂了,擦末。(《刘涓子鬼遗方》) 治瘙痒疮疥:用炼过松脂五钱,大黄、荜拨各一两;樟脑、槟榔各五钱。共为极细末,用猪油一两,和研为丸,加水银八钱再研,以水银散,不见点为度。

每遇瘙痒疥癣,以药丸疮上磨之。(《刘涓子鬼遗方》) 治神经性皮炎:松香、猪油各适量,煮成糊状,涂患处,日数次。(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治阴囊湿痒欲溃者:板儿松香为末,纸卷作筒,每根入花椒三粒,浸灯盏内三宿,取出点烧,淋下油搽之;先以米泔洗过。

(《简便单方》) 治软疖频发:通明沥青八两,铜绿二两,麻油三钱,雄猪胆汁三个。

先溶沥青,乃下油胆,倾入水中扯拨,器盛。每用绯帛摊贴,不须再换。(《纲目》翠玉膏) ⑾治小儿白秃疮:炼过松脂、黄丹各五钱,轻粉三钱。共为细末,菜油调搽;先用米泔汤洗净搽药,一日一次。(《简集方》) ⑿治头癣:明矾一斤半,煅枯研细,嫩松香三两,鲜猪油半斤。

将松香包入油内,用松明柴点燃猪油,使松香油熔化滴下,冷却后加入枯矾,调匀,涂患处,使之结痂;隔天去痂再涂,不用水洗。(《全展选编?皮肤科》) ⒀治一切风热疮,小儿头疮:沥青、黄蜡、芝麻油各十两,巴豆十四个。

上先将沥青、麻油、黄蜡熬成汁;次入巴豆,不住手搅,候巴豆焦黑,去巴豆不用;次入腻粉二钱,再搅极匀,放冷,敷疮上。(《卫生宝鉴》软青膏) ⒁治历节诸风,百节酸痛不可忍:松脂三十斤炼五十遍,酒煮十遍,二十遍亦可;炼酥三升,温,和松脂三升熟搅,令极调匀,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方》) ⒂治历节风:松膏一升,酒三升,浸七日,服一合,日再,数剂愈。

(《千金方》) ⒃治肝虚目泪:炼成松脂一斤,酿米二斗,水七斗,曲二斗,造酒频饮之。(《纲目》) ⒄治小儿紧唇:炙松脂贴之。(《圣惠方》) ⒅治风虫牙痛:刮松上脂,滚水泡化,漱口。(《濒湖集简方》) ⒆治虫蛀牙痛:炼过松脂一两,菜油三钱,火上熬化,将冷凝,加入真蟾酥五分,用筋搅匀,取米粒大,内入牙痛隙处。

(《梅师集验方》) ⒇治耳久聋:松脂三两(炼),巴豆一两,相和熟捣,可丸,以薄棉裹入耳孔中塞之,日一度易。

(《梅师集验方》) (21)治妇人白带:松香五两,酒二升,煮干,木臼杵细,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摘元方》) (22)治疠风,皮肤瘙痒,须眉脱落,身面俱起紫泡:白松香不拘多少,于砂锅内煎九次,每煎一次,露一宿,九次煎如沙者良,方可服,若服此药,终生不可吃盐,若犯必发。

(《滇南本草》)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松香粉与等量甘草粉混合调匀成散剂,日服3次,每次5分,10天为一疗程。

治疗256例,一疗程后近期控制38例,显效53例,好转117例,无效48例;有效率为81.2%。其中单纯型疗效高于喘息型;大部分病例服药3~8天出现疗效,以5天见效者最多;坚持服药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服药期间有5例引起浮肿,少数病人出现咽干,一般无需另行处理,可自行消退,不必停药 名家论述《本草经琉》:"松脂,味苦而兼甘,性燥,燥则除湿散风寒;苦而燥,则能杀虫;甘能除热,胃中伏热散,则咽干消渴自止。

痹者,风寒湿合而为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此死肌之所由来也。湿热之邪散,则血不瘀败,荣气通调而无壅滞,故主疽恶疮;荣和热散,则头疡、白秃、疥瘙、风气俱愈矣。热消则荣血和,风湿去则卫气安,脾胃健五脏无病,可知。

" 《本草汇言》:"松脂,如入疡科敷贴料中,可去脓拔毒,腐秽初作或初溃者可用,如久溃疡脓血已尽,气虚血寒,肉泛而不敛者,用此不惟不能生新肌,反增溃烂,延流及肉,损人筋脉,不可胜言,用者当细审之。"

黄香的禁忌

宜忌《医学入门》:"不可单服,塞实肠胃。" 《本草经疏》:"病人血虚有火,及病不关风寒湿所伤而成者,咸不宜服。" 《本草求真》:"火实有热者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