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孩子周幼马 周苏菲的儿子 鲁艺“校花”周苏菲与马海德的烽火爱情
周幼马,1943出生于延安,1991年入党,马海德基金会会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委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马海德之子。延安时期,父亲马海德是毛泽东的保健大夫。周幼马的晚年生活,仍然住在自家后海边的四合院里,每天接送孙子上幼儿园是他的一件乐事。
平时参加政协的活动、写写文章,看上去更像一个标准的中国退休干部的晚年,他说,自己很幸福。
1943年,周幼马出生在延安的窑洞里,大概算得上窑洞里出生的第一个外国人。
当时,马海德是毛泽东的保健大夫,而妻子苏菲和江青早年在上海一起演电影,到延安又相见,自然比较熟络。李讷比周幼马大一两岁,两家人住在同一个院子里,其乐融融。1947年,国民党进攻延安,撤离的时候一个骡子两个筐,母亲牵着牲口,这边是周幼马,那边是杨尚昆的儿子杨少怡,“所以后来杨少怡见着我妈都叫干妈,李讷每次见我都管我叫弟弟。”
如果说父亲的美国人身份曾让他们一家与中央领导们相对亲近,那么解放后,同样是因为美国身份,在当时“一切学习苏联”的中国,周幼马第一次体会到人情的疏离。
“虽然是中共党员,虽然是老革命,但我父亲也知道自己是美国人,他知道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解放后马海德复员,主动到卫生部做顾问,扛着行李卷,带着医疗队,翻山越岭下农村,仿佛一切又回到了1936年。
就冲这一点,周幼马敬重父亲“是个爷们儿”。“他在解放后不当官不做领导,而是从事连普通医生都不愿意做的、最脏最不好办的事情,但是他做到了。”
在周幼马看来,父亲的伟大不仅仅在于解放前不惧艰苦毅然加入解放事业,更在于解放后仍然坚持过艰苦的生活。
“上世纪三十年代,父亲去见毛泽东,贺子珍从屋里端出一盆黑黢黢的东西,我父亲吃了,‘哎呦’就叫了一声,是那么酸的杏,一点儿糖不搁就腌起来,当时在陕北还是比较奢侈的小吃。
”而这种艰苦,解放后也同样在经历着,不过其中也有很多喜悦。比如给人治病,治好了的病人生了孩子,遇到马海德回访,少数民族的人就送一团羊油作为重礼,回到北京,炼成油,做炸酱,再出去的时候,吃它就干粮……
抗美援朝期间,美国成为敌人,那时周幼马正在八一干部子弟学校就读。
美国人的血统,让他体会到人生的压力,“老师们一旦抗美援朝的热情上来了,就把我叫过来,过来过来,给我过来,学个美国兵投降,我就把棉帽子那个带儿扒拉下去,像个猪耳朵一样,一举手,好好好,走吧……”
周幼马还记得,和父亲一起去颐和园,看见厕所墙上写着的外文,他问父亲,这是你的字儿吗?父亲说,不,这是俄文,我讲英文。
周幼马觉得奇怪:是因为俄国人特别多吗?父亲回答他:现在是俄国人多,但将来也还会写上英文的。
作为马海德与中国女演员苏菲的独子,如今担任《今日中国》杂志社高级记者的周幼马,毫无疑问是马海德五十多年中国岁月的最佳见证者。
对于周幼马而言,父亲的故事在当年并不见得多么吸引自己,但日后讲得越多,便越觉得父亲了不起,那一代人了不起。
父亲的一生都奉献在中国
马海德与中国的故事,开始于1933年。那之前,他还叫乔治·海德姆,穷苦出身的黎巴嫩人后裔,苦苦求学后终于考取医学博士。
毕业那年,他和三个朋友周游世界,到了上海,发现在上海讲英文完全能活得下来,挣钱也容易,就留下了,从此再没离开。
1936年,在上海一家书店,马海德偶遇进步人士,并经引荐结识了宋庆龄。
在宋庆龄的帮助下,马海德与埃德加·斯诺一起去陕西保安访问,随后便留下来参加了红军。跟随红军转移到延安后,马海德开始担任八路军总卫生部的顾问,筹建八路军军医院。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顾问身份一直延续到建国后,那时他没有选择做官,而是继续担任卫生部顾问,长年下农村,致力于消灭中国偏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性病和麻风病。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宣布消灭梅毒后,马海德立刻开始研究麻风病,直到1988年去世前,他代表中国官方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基本上消灭了麻风病。
从参加红军到八路军、解放军,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经济建设,身为外国人的马海德一直默默地参与其中。
“父亲这一生千辛万苦,却也很伟大”,多年后,周幼马才得出这个结论。他说,一切也许是潜移默化的,很多事情现在回想起来比当时给自己的震动更大。
周苏菲1939年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文学和戏剧,是鲁艺第二期学员。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与马海德产生了炽热爱情,西部牛仔式的同骑一匹马、西方式的吻别……, 为当时的延安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33年,他们结为连理,从此,一对情深意笃的革命伴侣携手走完一生。
马海德,他1933年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55个春秋。他德?开朗、热情,幽默,博爱,在工作上认死理,较真;他是第一个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外国人、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是唯一参加过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外国人、是唯一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这四个历史时期的外国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更是一位改变了中国数百万麻风病人命运的伟大医生。
1988年,马海德在北京去世后,周苏菲为他写了一本深情的回忆录,书中,周苏菲这样回忆他们的故事:七十年前(1940年3月3日),我和我的丈夫马海德(乔治·海德姆,美国人),在延安的机关合作社举行了我们的婚礼。婚后,他称呼我“妹子”,我称呼他“马”。彼此这一叫,就是一辈子。
这几天,一部讲述他们烽火爱情的电视剧《历史永远铭记》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上演。
本剧导演万盛华表示,这是一个真实的外国友人为中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励志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美好跨国爱情故事。这部电视剧的创作饱含着对革命前辈深厚的情感,充分表现出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感情关系——恋人情、同志情、战友情,表现出内在的人格美。表现人的精神、人的追求、人的奋斗和战争的残酷。
想更多了解鲁艺校花周苏菲和马海德在抗日烽火中的爱情与奋斗故事,一起来看电视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