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正论咳嗽 “祛邪以从正”——论金元名家张从正

2017-07-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 张从正是金元医学大家,为"攻邪派"创始人,其论病强调邪气的重要作用,善用汗吐下三法,其三法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为中医学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 张从正; 攻邪; 三法 [中图分类号] R22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86-01 祖国的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其不断成长的历程中,出现了无数著名的医家,他们深研经书,勤于探索,不断完善着中医理论,发展着诊治方法,为中医学做出

[摘要] 张从正是金元医学大家,为“攻邪派”创始人,其论病强调邪气的重要作用,善用汗吐下三法,其三法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为中医学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 张从正; 攻邪; 三法
[中图分类号] R222.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86-01
祖国的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在其不断成长的历程中,出现了无数著名的医家,他们深研经书,勤于探索,不断完善着中医理论,发展着诊治方法,为中医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金元医学,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出现了河间、易水、攻邪和丹溪四大学派,张从正便是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堪称一位有奇才、奇术的奇人。

他论病首重邪气,提出治病必先祛邪的医学观点,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他的名字,我觉得大概也有“祛邪以从正”的含义吧。
1 张从正生平及著作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宋金时睢州(今河南兰考县)人,其学宗奉《内经》、《难经》、《伤寒》,并私淑刘河间,治法上,对汗、吐、下三法具有独到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金史本传》称其“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张氏所处的时代,战事频起,饥馑相继,他目睹人民流离失所,疾病丛生,遂发愤医学,继承家学自少年时就开始钻研医术,虽宗于医经,但又不拘于此,而是依据中医经典理论,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以指导临床应用。


其著作主要有《儒门事亲》十五卷,据文献记载及学者研究,认为此书非子和一人手笔,乃是“子和草创之,知己润色之,而仲明又摭其遗为《治法心要》。

”本书大旨主张祛邪以安正,提出“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的观点,详细论述了汗吐下三法的理论和各科多种病症的临床实践,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与创见,也有不少为纠正时弊而进行的阐述,并附有很多医案,此外,尚有专篇阐述对补法的见解,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的论点,是一部有着极为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和独特学术见解的临床医学著作,是一部以张氏攻邪学说为主的医学从书。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医家类》的解释:“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因而名之《儒门事亲》。
2 学术渊源 子和的攻邪理论实源于《内经》与《伤寒》,并深受河间的影响。

《内经》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邪正的斗争,如“真邪相搏”、“真邪相攻”,论治疗也是重在祛邪,所谓“除其邪则乱气不生”,“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治疗的具体方法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血实者宜决之”等。

《内经》还指出:“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可见祛邪之法,不仅适用于外感新病,对于一些慢性疾病,也是可取的。然而对于人体的正气,《内经》也并未忽视,认为祛邪中病即止,后期当饮食调护,扶助正气,以祛除余邪,如《五常政大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伤其正也。

”这些对于疾病过程中邪正双方的处理,都是极其精确的,这些理论,都为张氏所继承。
医圣张仲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祛邪作用的汗、吐、下三法的理法方药体系,也为张氏所采纳。

在《儒门事亲卷一·疟非脾寒及鬼神辨四》中说:“余尝用张长沙汗、吐、下三法,愈疟极多。”
在历代医家中,对张氏祛邪学说影响最大的医家当为刘河间。由于地域及年代的接近,为他接受河间的思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自己又私淑河间,在其《儒门事亲》一书中对河间极为推崇,河间所用的辛凉解表、表里双解、清心益肾、推陈致新等治法,以及创立的通圣散、凉膈散、神芎丸等方剂,张氏于临床也经常使用,并大加赞赏。

如《儒门事亲卷九·痰厥》篇中说:“刘河间治风,舍风不论,先论二火,故令将此法实于火形中。”可见其受河间影响之深。同时,其祛邪学说的确立,还基于丰富的临床治疗实践。如其自己所言:“……识练日久,因经识病,然后不惑。


3 主要学术思想
3.1 论病观 张氏论病首重邪气。在《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中说:“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论治则当“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当时,医学界嗜补之习泛滥,凡疾病滋生,往往不问虚实,滥投补剂,庸工以此悦人,病者昧中不觉,以致邪气稽留,危害甚烈。张氏目睹时弊,痛加斥责,批判了误补所造成的危害,揭露出时医的不良风气。

虽重视邪气,但他指出邪气侵犯人体须看到虚实两方面,阐述了邪气的侵犯之处,也是人体正气不足之处,但邪气的存在,始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此明确提出了“治病有先后,不可乱投,邪未去时,慎不可补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的治疗原则,以攻邪为手段,以恢复元气为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讲,祛邪便是治本,邪去正自安。

总结其论病观,主要有因邪致病,论病重邪和祛邪安正三点。


3.2 三邪论 张从正所称的“三邪”,是指天、地、人三者。他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正常情况下,它们都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须条件。在《内经》:“非其位则邪”及“变则邪气居之”的理论启示下,认识到“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五味贵和,不可偏胜”。

因此,一旦六气有变,六味失和,又可以成为邪气,是人体上中下三部发生疾病。由于三邪导致发病的部位和症状各不相同,因而在治疗上也采用汗吐下三法分而治之,所谓“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

”这便是张氏的三邪理论,反映了其对邪气的独特见解。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七情所伤的内因致病以及治疗失当所造成的药邪,强调“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

张氏之三邪,可以用内因和外因来概括,天、地之邪属于外因,饮食、情志等属于内因。
3.3 血气流通 张氏深研《内经》,深切体会到“《内经》一书,惟以血气为贵”。从而树立了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

他认为,在人体正常生理下,血气通畅,周流不息,一旦生病则血气留滞,说明邪气是导致血气雍滞的根本原因,故治疗时当急以祛邪,邪气一除,血气自通,所谓“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例如,他曾创造性地运用汗法治疗腹泻,通过调和营卫,疏通气血来达到止泻的目的,可见其理论之深,经验之丰富。

在血气流通的阐述中,邪气仍然是核心问题。血气的雍滞,总不离邪气的侵入,因而通过祛除邪气恢复血气流通的医疗理论,实为张氏的卓见。


3.4 论治之法 张氏主要的祛邪疗法,就是汗吐下三法。他对于三法的运用,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自谓:“所论之法,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其三法的范围及运用,是在《内经》和《伤寒》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和发挥,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现仅以汗法为例,说明其特点。汗法:“所谓发表者,出汗是也。”即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于汗法,除了服用辛散解表的药物之外,其它如“灸、蒸、熨、烙、导引、按摩”等“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他还善用针刺出血作为汗法之一,扩大了汗法的范围及应用。汗法多适用于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者。论方药,则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解肌汤、通圣散、双解散等是也,审证察病,择而用之。

然,“凡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要在剂当,不欲过也。”这些都是他总结前人之法而获效于临床的宝贵经验。食物疗法:张氏虽擅长攻邪,但对于补,也有独到的见解。主张以药物祛邪治病,而以食物调养补虚,其补虚的观点,也体现在对胃气的重视,认为“人之四季,以胃气为本,本固则精化,精化则髓足”,所谓“水谷入胃,脉道乃行”。

他不仅以食物补虚,还用以治疗某些疾病,认为食疗治病既无药物偏胜之弊,又能保护胃气,和调血脉,实为妙也。

情志疗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许多关于情志与疾病的论述,张氏在其理论启示下,善于运用以情胜情的方法,巧妙地治疗某些疾病,所谓“……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4 学术影响 张从正是继刘完素之后,又一位具有创造精神的医学名家,他一独特的学术见解,精湛的医疗技艺,独树一帜,震动了当时的医学界,并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尊敬。

当时的名人麻知己、常仲明等,宁愿放弃官位以从其学。当然也有对其反对的一面,有的言其用药太峻,有的谤其三法太狭,也有的议其高傲自大。在我看来,这种争斗,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但不管怎样,张氏对中医学的贡献是不可抹灭的,其理论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努力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为中医学的发展继续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丁光迪主编.金元医学评析[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


[2] 张从正著.儒门事亲[M].第1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
[3] 薛益明主编.张从正临证心法[M].第1版.学苑出版社,2002,11.
[4] 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M].第1版.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