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为何谬误百出:北大孟修斯 清华常凯申 复旦……
翻译为何谬误百出:北大孟修斯,清华常凯申,复旦……
我的中文名叫常凯申(本图片及文字说明来自网络)
在动手来写这篇关于翻译问题的闲文时,我心里明白其实也是在为自己“挖坑”。兄弟我不才,从2002年12月起做国际新闻编辑以来,大抵上就是一直吃编译这碗饭的。做新闻当然要讲究速度,对于像美国广播公司的时政、社会类新闻,我每小时大体上能弄出1800字以上的中文稿来,纽约时报的同类新闻,每小时大概在1500字左右;迄今共发译作近500万字。
敝人译著《铁三角:透视凯雷集团的秘密世界》(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是在2006年6月辞去在深圳的工作,回南京等老婆“生产”的一个来月的时间弄出来的。
尽管历来有时会有人说我可以译得更顺畅一点,但很少会有人说我哪里译错了。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兄弟我今天也准备迎接你们的炮火,如果果真成了炮灰,我也深知“罪该万死”,不过遵循物质不灭定律,我也要算是在炮火中永生了。
自从吃上新闻这碗饭,我每天不在网上东逛逛西逛逛、不放几句厥词似乎就浑身不自在。昨天就是在闲逛中偶然看到了清华大学黄延复先生博客上的《知耻近乎勇——也说“常凯申”丑闻》一文,不由得又回想到在江湖上流传已久的北大学者将“孟子”译成“孟修斯”的笑话,以及复旦大学副教授、翻译家姜志辉“一本书仅前十几页就有55处错误”的奇迹,一时间又按捺不住,不揣冒昧地想以一个译者的身份来说上几句。
(注: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的一部学术专著中将蒋介石(ChiangKai-shek)翻译成“常凯申”;“孟子”译成“孟修斯”见《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和赵立涛翻译,王铭铭校对,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5月出版;姜志辉以一年两本的速度翻译学术著作,被人批为“翻译狂人”。
)
首先,对于译者而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图书翻译通常而言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收入堪称微薄(详见后文);要说所谓“学术成果”,一本无论怎样出色的译著还抵不上一篇发在不知什么野鸡刊物上的论文(译著对于外语专业人士算不算“学术成果”,我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对于南京大学的非外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学校明文规定译著不能充抵论文)。因此我觉得清华北大复旦的这些先生们并不一定非得做这个苦力活,如果有太多空闲的时间无法消遣,按我说就出远门四处游游算了;如果想捞点银子花花,去二三流的高校搞搞讲座或者兼兼其它职,并不见得比翻译差。
如果实在想做做翻译,可以先掂量一下自己是否合适。判断这一点其实不难。一篇外文原文摆在那里,你如果觉得无论在整体上还是细节上,你都能并不特别吃力地理解它,那你就可以把活儿接过来。当然,如果它还能引起你的强烈兴趣,又是你拿手的题材,而且你能体会到原文中的妙处,你自信能颇为传神地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话,那么合适的人选很可能就是你了。此外,你不要幻想你对所有的题材都会得心应手。
第二,译者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的一个感觉就是越高层次的工作,对于从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就越高。翻译也是这样。在翻译过程中我时不时会觉得自己的积累不够。我是中文本科,在文史哲方面爱好广泛,从大二开始后的三四年间读过像《双城记》、《飘》、《教父》等不下30部的英文小说,后来拿的是理学硕士学位,从事新闻工作后又泛泛地接触了方方面面的一些东西,但我的学习是不成系统的,还有很大的欠缺。
最起码的一点,尽管我觉得英文版的《圣经》许多有趣的故事读起来很有趣,但由于自己平时劳劳碌碌,这本书连通读一遍也没未完成。
我觉得不读《圣经》,我就是连西方文化最基本的内核之一也没有掌握,这是一种莫大的遗憾。而且我觉得就是在我自己的专业领域,我的学习目前也才真正开始。
另外,外语学习者尤其是对外交流者的学习内容中很有必要包含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要素,而且要争取能自如地向外国人表达这些东西。否则我们就永远只是个接收器,谈不上与他们有平等的交流。我们的外语教学和学习在这方面历来存在重大缺失,因此甚至连一些研究本民族文化的优秀学者在面对外人时,也是“茶壶里煮饺子,满肚子的话说不出来”。
这样一来,我们的对外影响力会大打折扣。一些专家、学者从几年前开始呼吁关注这一问题,南京大学研究生目前使用的《学术交流英语教程》中就包含了一些介绍孔教、道教的内容。这还只算是一个开始,其目的应当是引导人们自觉地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第三,把握细节至为关键。除了对于原文的理解,翻译中最容易出错或者不尽恰当的就是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译法,以及时间、数字的准确性。对于并不熟悉的人名、地名、机构名之类的东西,当然最好能翻翻权威的工具书。
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查查金山词霸等电子辞典。如果还查不到,可以利用Google这样的网络工具,Google以前有一项很有用的搜索功能,就是在输入英文关键词后,选择“搜索(简体)中文网页”,搜索显示结果很可能就会是中英文对照的(但这项对于英语学习者极为有用的工具,最近因为整顿而远远没有那么方便了)。
当然Google它们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从中选择更常见因而可能更规范的译法。就报纸新闻翻译而言,一般就是选择人民日报或者新华社的译法。不过在根本上要记住一点,所有这些译法归根结底还是人为的,有时需要反复比对。至于时间和数字,经过仔细校验就不成问题。把握住了这些细节,应当就不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今天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很惭愧的是,我最初从事国际新闻编译的时候,我在国际政治和世界史英文原著的阅读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可能是我的第一篇国际新闻译作里,我曾将“Hezbollah(真主党)”直接音译为“赫兹博拉”,而且这种作法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直到我学会通过Google找到中英文对照文本这一方法时才根除。
第四,出版社编辑平时应当注意积累一个可靠的翻译能人库,将事情交给合适的人。有些翻译得让人实在无法卒读的东西,其实是由出版社“强加”给译者的。出版社当然希望能请到出色的专家、学者,但专家、学者可能由于时间和精力等等原因无法亲自操刀,只好由其博士、硕士甚至本科生代笔,有时候可能还是一大堆人捉刀。在这种情况下,专家、学者即使在后期想要对弟子们的译作把关,也实在劳神费力、有心无力。
此外,我想编辑不要过于迷信所有的外语专业人士。有些外语专业人士学的外语其实只是用来考试的,他们有针对性的反复操练习题,考六级考专八考“脱”考“鸡阿姨”,都是拿分高手,但他们外文原著的阅读量太小,这样就连理解原文也会成问题。
除了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积累译者资源,编辑还可以去一些翻译网站比如“译言”上寻觅和选择能人。在那里你可以与无论什么地方的无数外语学习者交流。在下我曾就一些问题去这些地方请教过,一般总是会有人给你比较满意的答案;有些人提出的问题,会让我心惊肉跳。当然要在茫茫沙海中捞出真金来,更要费些功夫。
第五,稿酬问题是制约翻译质量的一大瓶颈。图书销量的不景气,可能是目前出版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现实难题。我听一些出版社的编辑们说,像《哈利·波特》那样的超级畅销书是寥寥无几的,一般图书能够卖到一两万册,就算很不错的了。图书销售收入的“蛋糕”,要由零售商、批发商、总经销商、出版社、作者或译者来块块切割的,此外还要承担税负,可能还有一些外行人士并不知道的其它开支。
就译著稿酬而言,目前出版社如果能付到每千字80元,就算是很高很高的了。就拿我翻译的那本《铁三角:透视凯雷集团的秘密世界》来说,最初与出版社签订合同时,只有千字50元。一般而言,报纸给自由撰稿人开出的稿酬在千字60-100元之间,有些撰稿人一稿多投,收入会高一些,不过要摸对每一家报纸的脾气,知道它们最需要什么样的稿件,也是不容易的;现在做这个事情看到了“钱途”的,全国也就只有那么三四个团队。
我因为当时正在坐等老婆“生产”,也算是一大闲人,而且觉得这是一本书,与零零碎碎的新闻译作有区别,可以拿得出手,于是就接过来了。
完稿后交给编辑时,他说会为我“争取最高稿酬”,也就是千字70元。不过后来真正开出来的还是50元,我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这部13万多字的书稿,应当属于很快的速度了,所得仍不足7000元。
然后还要按照法律规定纳税,纳税金额为收入额减去扣除额(800元)再乘以20%的税率。这样一来,全部收入不超过6000元。这个收入大约相当于深圳与广州主流报社一般记者与编辑收入的一半,因此单就收入而言,完全以图书翻译作为谋生的手段,对于在东部沿海城市生活的我来说是不足取的。
从我本人的经历来看,这个20%的税率对于原来就收入微薄的图书译者来说是很苛刻的,它变本加厉地阻碍着图书翻译水平的提高,很不利于我们尽可能多地吸引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在我们目前在文化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强,大多数读者甚至是学者阅读外文原文能力也并不强,而与外界的交流日显紧密和重要的情况下,翻译这一引进渠道的梗阻,显然会带来不小的麻烦。
第六,翻译速度与翻译质量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慢工出细活”,这话很在理。但在新闻出版及特定译著的营销方面,速度是很重要甚至最为关键的。我觉得翻译速度快并不一定会导致翻译质量低下;在保证译文的质量方面,译者本身的素质是很关键的。
译者如果对于材料所涉及的题材了解很深入,对英文的理解力够好,词汇量够大的话,基本上可以做到随看随译,平时打字有多快,翻译速度差不多就有多快。此外,由于金山词霸等电子工具和网络工具的出现,翻查工具书的时间可以省下一大把。
如果外文原文稿件不是书稿而是电子版,那还可以更快。反正对于时政类及社会新闻类的稿件,我最多的一天见报8000来字,是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夕,有经验丰富的编辑把关,并未接到读者来电指出有什么谬误之处。那两三年我一直是以那种状态运转着,当时并不觉得费力,不过要长年累月一直这样,似乎就是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不容易的。
当初觉得不吐不快,拉拉杂杂扯了这么一堆,现在觉得是废话一箩筐,但我不管了,目的是抛荒引砖,等你们的砖头与炮火一齐飞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