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的幕后故事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本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由哈尔滨人创作的连环画轰动了中国美术界,这就是由王佩家改编,王纯信、杨沙绘画的《闪闪的红星》,1974年入选《中国连环画展览》,同年被北京外文出版社向全球发行32开本11种文字的单行本。《人民画报》(中国画报)从1974年4月至11月,连续用8期长篇连载。这是该画报创刊以来唯一一次连环画长篇连载。新华社当时曾发消息说,阿尔巴尼亚画报也刊载了该作品。此后,江西、天津、陕西等出版社出版的7个版本连环画《闪闪的红星》,其影响都没有超越哈尔滨人绘制的这本。《闪闪的红星》的巨大成功给哈尔滨带来了极高的荣誉。至1982年北京举办第二届建国以来优秀连环画作品评奖,《闪闪的红星》再次荣获全国连环画创作二等奖。
这本小人书的诞生,有着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1972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决定,出版《闪闪的红星》连环画。出版社方面邀请当时在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任宣传部干事的王佩家改编文字,绘画任务落在了王纯信和杨沙的身上。王佩家通读了数遍小说,用了几天时间,就拿出了115页的连环画脚本。王纯信,1935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四甲王家村。小学五年级即以一位同学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为题材,创作完成连环画并发表在《少年儿童报》上。1953年,王纯信先后在哈市道里、道外、香坊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在从事群众美术辅导工作的同时,他开始从事连环画业余创作,并在勤奋的创作实践中探索出连环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规律。1957年,他的第一本连环画《秃尾巴老李》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创作完成的《祖传秘方》在1963年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得绘画三等奖。
杨沙1939年出生于吉林榆树,1961年考入哈尔滨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当时是黑龙江省出版社美术编辑。
为创作《闪闪的红星》,他俩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怀揣着脚本和小说原著,从安徽到江西农村一路采风走来,并专程赶赴江西戈阳等地农村收集素材。***时期,人民群众的警惕性非常高,看到两个北方人到处画画、拍照,有村民以为他们是台湾派遣特务,向当地政府武装部举报。江西戈阳武装部领导的爱人是南下的干部,认识黑龙江美术馆馆长罗庆宵。就这样,江西方面知道两个哈尔滨人是为了画《闪闪的红星》的小人书来此采访,大开绿灯,并提供了很多红军烈士家属的线索,协助采访了健在的老红军,参谒了红军烈士陵园和纪念馆。正因如此,他们才生动而准确地创作和表现了当年江西红色老区的革命斗争生活。
少年、青年潘冬子就是以王纯信、杨沙的儿子为模特而创作的,冬子妈、宋大爹、胡汉三等人物都以生活中的人物做模特。他们夜以继日连续画了2个多月。这本书前60页为杨沙绘,其中的第52、53、54页和后60页为王纯信绘。
阿尔巴尼亚画报刊载了《闪闪的红星》后,给我国邮寄来一笔150美元的稿费。***期间不允许给作者稿费,又是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国家寄来的,组织商量完了,通知王纯信、杨沙和王佩家,150美元退回阿尔巴尼亚。发行几十万册的连环画的作者王纯信、杨沙和王佩家的稿费就是11种文字的单行本外文版一人两本。
王纯信当年居住的的电车街12号“圈楼”是省报家属院儿,很有些美术氛围,很多半大不小的孩子在王纯信《闪闪的红星》的影响下,也爱上了绘画。王纯信对这些孩子在绘画方面的点拨与指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杨沙后来是黑龙江画院画家,后调深圳大学任教,任深圳画院副院长。作品有《红罗女》、《童年记忆》、《钟馗退妹》等。他是特区文化早期的播种人之一,1990年,正值英年因心力交瘁,过早地去世。
王纯信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紧密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王纯信1979年创作的反特连环画《罕达犴的踪迹》,1983年创作的红色经典《夜幕下的哈尔滨·英勇就义》均为表现哈尔滨题材的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