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禄的子 彭士禄院士:核动力的“垦荒牛”
北京海淀,一个普通住宅小区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轮椅上,戴银色镜框眼镜,脚踩普通圆头黑布鞋,语带潮汕乡音。他便是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彭士禄。
在彭士禄家中的写字台上,摆放着“三宝”: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处女航的纪念磁盘;友人赠送的核电站模型;一头“垦荒牛”的陶瓷塑像。彭士禄的夫人马淑英说,他最喜欢第三件,因为“老彭就像一头垦荒牛”。
1958年,彭士禄结束在莫斯科核动力专业的学习生涯回国。从此,他便与中国核动力事业分不开了。谈到工作,彭士禄却很谦虚地说,“我一生做了两件事:造核潜艇,建核电站。”
这两件事,彭士禄的表现都“牛气”十足。
在核潜艇研制项目中,彭士禄得了一外号:“彭大胆”。因为他常敢于拍板。他对科研人员说,“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
彭士禄还是将招投标制度引入核电工程的第一人。1986年,彭士禄调任核工业部副部长,负责秦山二期筹建工作。项目建设中,彭士禄坚持实行董事会制度。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公司法》还未出台,他说服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一起投资,后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华东电力公司与这三省一市共同出资,成立了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
当时虽遇到很大阻力,但因彭士禄的坚持,最后秦山二期的设备订货、设计工程全部招投标。
退休后,以酒会友成为彭士禄生活中的一大乐趣。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彭士禄吃饭,席间酒必不可少。虽然爱喝酒,但彭士禄从不误事。黄士鉴回忆说,他之前的习惯,是中午和晚上都要喝酒。有一次,核动力院请彭院士回去讲课,下午讲课时他感觉有点困。从那以后,他中午就再也不喝酒了。
彭士禄和夫人马淑英相濡以沫。如今,回忆两人相识的情景,老人嘴角仍然漾起微笑。1953年,作为喀山化工机械学院学生会干部的彭士禄,接待了一批到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马淑英就在其中。他亲切称呼她为“玛莎”,开始主动向这位小他9岁的学妹进攻。1958年6月回国后,他们喜结连理。
“小时候我很内向,不会说话,语文成绩不好。而玛莎的出现,改变了我孤僻的性格,使我变得乐观、开朗”。半个多世纪后,耄耋之年的彭士禄深情地说:“我要感谢玛莎,谢谢她对我一生的爱!”(光明日报记者袁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