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君唐五代诗全编 南京师范大学召开《全唐五代诗》编纂出版工作会议
杨忠副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说,南京大学一贯重视有关文化传承的大型学术成果的培育,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和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唐代文学文献整理和唐诗研究方面成就显著,《全唐五代诗》已经列为南京大学"985工程"三期重点项目,应该不负众望,高质量地完成。
他还代表学校并对周勋初、傅璇琮等五位德高望重的主编的学术使命感和工作热情表示由衷的敬意。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忠教授代表古委会致辞,表示古委会一直关注《全唐五代诗》的编纂过程,尊重主编会的决定,希望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作为后续工作的基地,要广泛团结各参编单位和学界同仁,争取早日完成这一重大项目。
第一主编周勋初先生介绍了《全唐五代诗》的立项和编纂过程以及遇到的实际困难,阐述了后续编纂工作如何总结经验,完善管理的设想。
其他四位主编中华书局傅璇琮先生、南京师范大学郁贤皓先生、苏州大学吴企明先生、河南大学佟培基先生的代表吴河清教授先后发言,总结了前期工作的经验,表达了同心协力完成工作的愿望。
陕西人民出版社宋亚萍总编在致辞中表示将高水平、严要求地继续做好《全唐五代诗》的出版工作,为文化大繁荣打造精品。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教授表示,古典文献研究所作为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直属单位,一定团结各参编单位和作者,配合主编会做好各项工作。
与会的作者纷纷总结、交流编纂工作中的得失经验,对编纂体例、底本、校勘、考订、辑佚、引用他人成果、出版次序等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要求,形成了不少共识。一些没有到会的作者也来函来电,对项目今后的工作表达了支持和继续承担的愿望。
由于《全唐五代诗》属于委托合作项目,其编纂工作立项单位、合作单位和作者较多,编纂过程较长,主编会成员有所更动,所以,保护立项单位、合作人和作者的权益,明确知识产权与署名权、报酬等法律归属,是出版工作的法律保障与要求。为此,主编会要求参编作者在自愿的原则上签署《〈全唐五代诗〉著作权声明》,陕西人民出版社特别邀请了法律顾问在会上解析了相关的法规。
众所周知,唐五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期,各体杰作不胜枚举,诗人星罗棋布,仅据清康熙时所编的《全唐诗》统计,就有2200多人,其中既有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来自高丽、日本的域外人士。唐代就有多种唐诗总集出现,如盛唐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中、晚唐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姚合《极玄集》、韦庄《又玄集》、韦縠《才调集》等。
宋、元、明、清以降,唐诗总集层出不穷,如明人高棅《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清初季振宜《唐诗》等皆是传世杰作。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酷爱唐诗的康熙皇帝鉴于以前的选本"多脱漏,未成一代巨观"(《御制全唐诗序》),命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祖父)在扬州设置诗局,主持编纂,《全唐诗》局汇集了彭定求、潘从律、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名翰林,仅费时17月,于康熙四十五年编修完毕,进呈御览,次年,康熙为全书作序并题额为《御定全唐诗》,称"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
于是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撷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据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统计,《全唐诗》实收诗歌49403首,诗句1555条,作者2873人。
由于急于求成,《御制全唐诗》的缺漏与粗疏在所难免。一是未能备检群书,遗漏了不少诗人和作品。如此书编成未久,著名学者朱彝尊便开列出《全唐诗未备书目》计149种之多。二是考订不精,不仅重收了不少诗作,还误收其他时代的诗歌数百首。三是编次不当,诗人小传记载不准确,诗句无出处等许多问题。后来学者有鉴于此,纷纷展开补辑校订工作。
补辑唐诗之举,始于日本学者。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至五十三年(1788)之间,日本学者市河世宁为《全唐诗》进行补遗工作,编成《全唐诗逸》三卷,收诗人128,其中82人为《全唐诗》所无;收诗72首,句279条,亦为《全唐诗》所无。
1930年代,文献学家王重民先生赴伦敦、巴黎查阅敦煌出土文献,辑录到不少唐人的"佚诗"。孙望先生又从《永乐大典》及大量的野史、小说、诗话、笔记甚至域外汉籍中辑求《全唐诗》未见作品。
1960年代,王重民《补全唐诗》及《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二种出版,收佚诗176首;孙望《全唐诗补逸》二十卷出版,收佚诗740首,句87条。还有安徽大学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卷出版,收诗1158首,句243条。
1982年,中华书局将上述四种唐诗补遗成果合编为《全唐诗外编》出版,共收诗人935位,其中395位为《全唐诗》所不载。此后,中华书局又约请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对《全唐诗外编》进行完善工作,根据更为广泛的唐宋文献、域外汉籍以及学界研究成果,于1992年出版《全唐诗补编》,剔出一些误收重出之作,并打破旧例,收录了相当数量的铭、箴、赞、颂、歌诀和佛教偈颂,遂又新增佚诗4300多首,句1000多条,诗人1000多人。
1992年,湖南长沙唐窑出土的瓷器中又发现几百首唐诗,其中也有不少诗不见于《全唐诗》。
其他唐诗学界的研究者也在不断地进行唐诗辑佚与唐代诗人别集的考订、补遗与研究工作,成果斐然。其中,河南大学与苏州大学先后成立了唐诗研究的学术机构。1989年,河南大学召开新编唐诗学术会议,与会学者倡议在近三百年唐诗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新编一部唐诗总集,定名为《全唐五代诗》。
1993年,周勋初先生以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的名义,向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申请《全唐五代诗》立项获准,该项目在国家"十五"、"十一五"期间均被列为重点规划项目,高校古委会先后投入60多万,由南京大学周勋初先生等分别担任第一至第六主编,编纂基地分设于苏州大学和河南大学。
至2006年,已完成初唐、盛唐时期228卷,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打出校样。
中唐和晚唐诗人的个人别集已有78家完成交稿,接近完成者甚多。预计编纂完毕的《全唐五代诗》约为《御制全唐诗》的两倍。但是由于工作分散、合作单位多,人员组织不稳定,个别主编的编纂理念存在差异,工作进展拖延有年。
2011年5月,《全唐五代诗》主编工作会议在南京大学召开,研究开展后续工作,考虑到苏州大学与河南大学两个编纂基地承担的阶段性任务已基本完成,加之一位主编宣布退出项目,其他五位主编一致同意将基地转至南京大学,决心合力完成项目。
在得到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批准后,南京大学组成了《全唐五代诗》工作委员会,与高校古委会领导、苏州大学与河南大学编纂基地、陕西人民出版社以及参预这一项目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磋商,联络有关学术力量,调整编纂队伍,开始着手初盛唐部分的校样整理、补订、出版工作和中晚唐部分的编纂、统稿工作,以期加速完成这一重大文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