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年的夫人 中国的“巴甫洛夫”:巴德年院士(转)
人物名片:巴德年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外籍院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全国政协第九届、十届委员。2003年11月起就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
现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总编。曾先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l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日本高桑荣松医学业绩优秀奖、北美华人生命科学成就奖、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医学杰出贡献奖,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巴德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求学的五年中,四十几门考试,除了一门差一分外,其余全是满分。
同学们常说,哈医大校长最大的希望是能培养出中国的巴甫洛夫,而"我们虽然还没有巴甫洛夫,但是有个聪明的巴德年呢!" 四十余年后,巴德年受聘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浙大医学学科的全面繁荣。
巴德年上任后,即恢复了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MedicalBoard,CMB)中断了5年之久的联系,在其任期内先后从CMB获得了8个项目累计253万美元资金的资助,有力地支持了浙大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在他的带领下,浙大医学院争取到了临床医学八年制的举办权,为进一步探索长学制医学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医学院实现了一级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共获得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肿瘤学、儿科学、外科学(普外)等3个国家重点学科。
作为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评估组组长和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的7名首席专家之一,巴德年为学校争取到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医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巴德年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做人做事做学问,尽心尽力尽责任"。
浙大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罗建红回首医学院六年来的飞跃发展时,将成绩归功于巴德年院士,他说"巴院长以其丰富的学校和行政管理经验、专业和学术的造诣、对国内外医学发展的远见和把握、充沛的人脉及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在院长任期内带领医学院获得了显著的进步,为学院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医学院的师生从心底感激这位中国的"巴甫洛夫"。 "在学习上不能忽略任何细节" 1938年,巴德年出生于吉林四平东七马路街一个普通的家庭。
1957年,他考上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学里的巴德年被同学们戏称为"脑袋像照相机"。 刚上大学时,其他学生已经学了五年俄语,而从没接触过这门语言的巴德年,只用了三个月就由"慢班"调到了"快班",并很快成为其中的尖子。
几年后,在卫生部全国医学院俄语统考中,他名列全国第二。同学们对他取得的成绩惊讶不已,晚上就在宿舍里用被子蒙住手电,翻着课本轮番提问。结果,一直把那本外语书翻完,也没难住他,哪段话在第几页、第几行、第几课,他统统一清二楚。
他的舍友惊呼:"天啊,你的脑子怎么像个照相机一样,把课文全都照到脑袋里去啦!"后来,同学们常常开玩笑说"我们虽然还没有巴甫洛夫,但是有个聪明的巴德年呢!
" 或许正是这句话激励了巴德年在求知之路上继续奋斗,经过一番苦读,他考取了原北京医学院的研究生,通过三个月的努力,他的英语水平从原来每天只能看几行字,发展到能够独立阅读专业书的水平。1978年,学校决定让他报考日本留学,当时已经40岁的他几乎一句日本话也不会说,但在短短18天里,竟然硬是背下了一册日语书的52篇课文,顺利通过考试,来到了北海道大学医学部学习免疫学。
已到不惑之年的巴德年深感机会来之不易,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