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明反导专家 应该被铭记:反导专家陈德明

2017-07-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塞北大漠,丝绸古道,城堡烽燧林立,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穿越荡荡黄沙,一座残损的烽塞关城依稀犹存.它是汉代进出河西.通往南北的咽喉,取名"肩水金关".扼咽喉,守"金关",古有多少将士抱剑事边陲,奋战沙场.舍身赴死.而今千百年过去,当人类战争迈向高科技.信息化,驻守在这片古战场上的西北某基地官兵,用一枚枚尖端导弹武器的发射试验,捍卫着祖国天疆固若金汤!在这支倚天铸剑的队伍中,有一位意气风发的科技尖兵:他目光炯炯,站在导弹技术发展的前沿洞悉战场博弈;他步履匆匆,心系战争即将

塞北大漠,丝绸古道,城堡烽燧林立,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穿越荡荡黄沙,一座残损的烽塞关城依稀犹存。它是汉代进出河西、通往南北的咽喉,取名"肩水金关"。

扼咽喉,守"金关",古有多少将士抱剑事边陲,奋战沙场、舍身赴死。而今千百年过去,当人类战争迈向高科技、信息化,驻守在这片古战场上的西北某基地官兵,用一枚枚尖端导弹武器的发射试验,捍卫着祖国天疆固若金汤!

在这支倚天铸剑的队伍中,有一位意气风发的科技尖兵:他目光炯炯,站在导弹技术发展的前沿洞悉战场博弈;他步履匆匆,心系战争即将爆发的忧患铸造国之重器;他铁骨铮铮,凭借一身智慧才学和血性胆气担起打赢使命。

他,就是用创新助推强军兴军的科研先锋、基地研究员陈德明。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自古以来,连绵不绝的狼烟战火,无不揭示一条铁律:武器装备精良,乃御敌制胜之道!

共和国不会忘记那个不堪回首的岁月:上世纪50年代,中原大旱,华北蝗灾,金门炮鸣,国际局势密布阴霾,核讹诈甚嚣尘上。中南海勤政殿里,毛泽东同志捏起小指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一个东西,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于是,一支神秘兵团从浴血奋战的抗美援朝战场悄然回国、挺进大漠,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面对一穷二白的技术条件,他们硬是凭着"死在戈壁滩,埋在导弹旁"的凌云壮志,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核导弹……

这支神秘兵团便是基地的前身,而陈德明,正是神秘兵团薪火传人的代表之一。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世界强国拥有了更多更强的导弹武器,而反导技术则代表着导弹技术发展的巅峰。

2007年,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基地历史性地肩负起靶场试验任务,陈德明受聘成为专家组专家,牵头攻关反导靶场试验技术。他深知,反导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要在世界军事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中国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反导系统!

当时,中央军委明确要求,首次试验要在2010年年初"务期必成"。肩扛如山重任,陈德明一再鼓励团队成员:"与世界强国相比,我们的很多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要像老一辈搞‘两弹一星’那样,就算豁出命来,也要实现技术跨越,干成反导这件维护和平的大事!"

那段日子,陈德明经常奔波于靶场和各科研院所之间,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只要有时间,哪怕只是10分钟,他也能进入深度思考状态,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不复存在。每次遭遇难关陷入深度思考,他总会憋出一身汗,甚至湿透全身;每当攻克难关,又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来,像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手舞足蹈……

近千个日日夜夜,连续多个波次不知疲倦地攻关,陈德明带领团队拟制了上百份试验文书,一举突破3项核心关键技术,硬是闯出了一条中国反导靶场建设之路!

2010年年初,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如期进行,成败在此一举。陈德明身为靶目标探测与识别组、试验结果快速分析评估组组长,对任务成功信心满满。

当试验进入决战决胜关头,拦截弹指令系统突然出现不连续接收目标指示信息的问题,靶场原本就很紧张的气氛骤然加剧。

参试各方协同攻关,故障虽然很快排除,但大家心里仍不踏实,专家组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进行讨论。面对众多专家的质疑,陈德明没有丝毫犹豫,郑重表态:"依据前期大量分析验证数据,我敢保证,绝对没问题!"

发射试验如期进行。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拦截弹犹如利剑出鞘,直刺苍穹。几分钟后,显示屏传来靶弹被摧毁的清晰画面。顿时,指挥大厅沸腾了,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大家抱作一团,喜极而泣。陈德明也激动地跳了起来,用力挥舞着拳头。

短暂的兴奋后,陈德明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数据分析评估。仅5分钟,他就给出了试验结果,确认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大漠深处起惊雷!很快,这一重大喜讯从西北大漠传到祖国首都,并通过新华社传遍了全世界。这次试验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项反导技术的国家!

首次反导试验圆满成功后,中央军委给陈德明记了一等功。面对厚褒重奖,陈德明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姿态: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反复缜密地计算分析、锲而不舍地推演论证……他说:"反导试验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大国都在加速发展。如果我们的技术稍有停滞,国家就会没有地位,就没有打赢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