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南存辉创业故事

2018-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南存辉的父亲南祥希出生于1930年乐清黄花镇殿后村,几经迁徙,定居柳市镇上园村,主业务农,副业修鞋.或许是艰辛中磨练出的性格,南祥希对子女十分严厉,特别是对长子南存辉.南存辉13岁初中毕业那年,南祥希在一次集体劳动中受伤,一时无法下地干活,南存辉便辍学养家挑起的担子,挑着父亲的修鞋担子走街串巷.最初,南存辉觉得见到同学.熟人很难为情,思想压力非常大,曾跟父亲提出想回到农田干活,思想压力轻点,但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太轻松会消磨一个人的斗志.有一年寒冬,南存辉和父亲在街头补鞋,修鞋的锥子扎进南存辉的

南存辉的父亲南祥希出生于1930年乐清黄花镇殿后村,几经迁徙,定居柳市镇上园村,主业务农,副业修鞋。

或许是艰辛中磨练出的性格,南祥希对子女十分严厉,特别是对长子南存辉。南存辉13岁初中毕业那年,南祥希在一次集体劳动中受伤,一时无法下地干活,南存辉便辍学养家挑起的担子,挑着父亲的修鞋担子走街串巷。最初,南存辉觉得见到同学、熟人很难为情,思想压力非常大,曾跟父亲提出想回到农田干活,思想压力轻点,但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太轻松会消磨一个人的斗志。

有一年寒冬,南存辉和父亲在街头补鞋,修鞋的锥子扎进南存辉的手指,他痛得直打颤,问父亲怎么办。父亲看他一眼,让他闭眼转头,他以为父亲有好办法,照做了。没想到父亲猛地拔出了锥子,用线子一扎,叫他继续干活。

南存辉说:“正是父亲的严厉,才让我在艰苦的环境里得到磨练,战胜了虚荣。”

让出一半卧室作车间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南存辉而言,父亲也是他从商路上的第一位老师——

南祥希对所有客人都很客气,不管对方是什么人,鞋子是脏还是干净,都以礼相待。南存辉开始修鞋后,父亲对他说得最多的便是“真诚”。

南祥希还常跟儿子说“牛皮写字人老实”的道理,意思是如果做人不守信,就算把这件事情刻在牛皮上磨不掉都没用。

南祥希尽管也没上过什么学校,但在生活中教给南存辉不少经商的道理。他在南存辉儿时的一次卖糠经历中,让南存辉知道什么叫“一分钱一分货”,明白了生产经营中要注重品质。

除了教诲,南祥希在儿子创业之初也尽了自己所能来帮助他。南存辉创业之初建不起厂房,南祥希就主动把家里的一间屋子腾出来做了车间。后来一间屋子不够了,还把老俩口住的房间也占去一半。家里的厨房、厨具也被“充公”。老人没有一点怨言,而是与儿子一同承受原始积累时期的种种艰辛。

条件好了还帮公司管废品

而当南存辉事业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后,家庭条件也比较好了,但南祥希还是闲不住。就算生活条件好了,老爷子辛勤劳作的习惯依然未变,一些员工说,下班时经常看到老人提着一杆秤在秤废旧报纸、纸箱等废品,忙得满头是汗。

但是,南祥希看到村里没有什么文娱设施,并拿出全部积蓄,在两个儿子补助下,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这项工程被誉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模范项目。

晚年时,子女为南祥希买了车,还请了驾驶员。他每天大清早,总要到离住地10多公里的公司新工业园转转,看看园区是否整洁、有无安全隐患等,如果发现“不顺眼”的地方,他会及时提出来。那时候南存辉兄妹几个总是笑称,公司有了父亲就等于有了一个免费的“高级顾问”。

严厉父亲教出严厉父亲

父亲对南存辉的眼里也影响着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在南存辉孩子还小的时候,有次过生日,提出要和其他同学一样到酒店请客,摆摆排场,却被南存辉狠狠地批评了一通,最后只按家乡习俗,给孩子煮了一碗“长寿面”。

曾有人问南存辉,普通家庭都有为孩子隆重庆生的想法,为何他这么坚持。南存辉却坚定地回答:“当好父亲比当首富更重要。千万不能因为自己赚了钱,就让儿子轻松地过活。父母给予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会思考的脑袋,能辨别是非的眼睛和勤劳的双手。”

后来,孩子到国外读书,南存辉也只提供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用,还鼓励他们课余时间打工赚钱。每个假期儿子回温州,他都要求儿子隐姓埋名,换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车间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有个暑假,孩子从美国回来,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年长的老人。他主动给老人提行李、拿背包。老人看他非常诚实勤快,临别的时候递给他一张名片,并欢迎他大学毕业后到自己工厂工作。原来,这位长者是广东一家台资企业的老板。

南存辉说:“孩子的成长让我感到十分欣慰,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父亲对我的启发。”

曾提出设“创业者基金”

很多人关心南存辉会留给子女多少财富。网上曾流传南存辉要设“败家子基金”的事情。对此,南存辉曾做过解释:“那是在2004年4月18日举行的一次浙江民营企业CEO圆桌会议上,大家不约而同地谈起了民营企业接班人的问题。我说过去很少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我自己年龄也不大,好像这个问题还不是那么迫切。但不久前,无意中看到公司几位高管的子女们在一起做游戏,这个说我老爸是什么什么职务,所以我应该排在什么什么位置,那个说我老爸是什么什么职务,所以应该排在什么什么位置。这虽是孩子们一次很天真、很随意的游戏,却使我受到了触动。我在想,如果不加强教育,没有相应的制度制约,将来万一这些孩子到了公司,不是按能力大小决定职位,而是按父辈职务的大小或股份的多少争夺权力怎么办?后来我们高层在一起开会,我说,将来我们的孩子成年后,原则上不到公司上班,而是先到社会上打拼。如果实践证明有能力,他们又有心继承父辈的事业,可以通过公司按程序聘进来,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工作。当时有股东提出来,万一孩子真的学无所长,在外面生存不下去,本公司又进不来,那怎么办呢?我说,是不是可以考虑由我们这些原始股东出资成立一个基金,请专家来打理,专门用来养活那些缺少经营能力的孩子。这样,即使我们老了,干不动了,也不至于为下一代的生活所忧。因为资金由原始股东出,我当时的想法是叫‘创业者基金’。但可能有的媒体觉得这个话题很敏感,很有意思,为了吸引眼球,扩大文章影响,报道时说成了‘败家子基金’。

南存辉说:“我常常给小孩子们讲,我可能不会有很多的金钱留给你们。我给你的就是父辈宝贵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现在对你们良好的教育,使你们能够获得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