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伯良的女儿 麦伯良和他的“中国制造”(图)
在讲述自己创业艰难,遭遇官员歧视的往事时,开始还说,“名字不能告诉你”,但没聊几句,那位级别相当高的让他愤愤不平的官员名字便脱口而出,再接着索性就把肚子里的话,一股脑倒了出来,惹得属下胆战心惊,毕竟他领导着的是一家有着6万多员工的上市公司。
不过,也正是这股子真性情,让他人缘极好,成就了少年得志。33岁的时候,就当上了总裁,从各方股东到一线工人,没有一个反对的。做人的成功,为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才能,在接下来20多年实现抱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今天看起来,过去30多年,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们拥有土地、环境、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然是中国人胜出。但如果有心去梳理那些汇成历史大势的个案,便会发现,一切都不是水到渠成那么简单。
麦伯良反复讲过一个故事,2000年,集装箱出口到日本,有一批订单,500个是日本产品,500个韩国产品,500个中国产品。最终验收时,日本货免检,韩国货50个抽检1个,中国的则是500个挨个检。这让麦伯良大为恼火,他向日方客户提了一个建议,把3个国家的产品各随机抽1个,蒙住厂名,然后抽调20个日本专家,按照他们的标准打分评价。
日本人觉得挺有意思,同意了这个办法。3个箱子最终分别得了64分、86分、87分。“大家抢着去打开64分的,都认为肯定是中国货,一打开,全傻了,是韩国的。”直到今天,10多年过去了,麦伯良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15分钟没有人动,没人敢去打开剩下的两个箱子,因为日本人好面子,很害怕打开86是他的,87是中国的。”后来,麦伯良叫属下去揭了蒙着的红布,86分的是中国产品,日本人总算松了口气。也就是从那之后,在日本的集装箱市场上,中国货开始所向披靡。
说起这些往事,麦伯良至今还耿耿于怀。在他看来,中国制造能够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不单单是成本优势使然,更在于靠得住的质量。“中国货出一点问题,国内外媒体就大肆炒作,好像中国人就造不出好东西,成天只说中国的坏东西,不说中国的好产品,搞得全世界都误解。”
事实上,不单集装箱如此,在大部分工业品领域,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在标准化产品的生产上中国人早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乏力,让中国制造距离真正赢得认可,树立起自己的形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鄙视中国制造的问题上,中国人自己比外国人的表现更让人气愤。”麦伯良说,当年广州建新白云机场,地方一位主管官员要求一律采用国际一流设备,公开招标时,故意设置了一系列针对性门槛,就为了把生产登机桥的中集排除在。后来,到了首都机场新建航站楼,中国产的登机桥早已被证明质量可靠,也已行销全球,但在A380这样的新机型上,类似的情形再次发生。
尽管中国造的工业品早已风靡全世界,但很多时候,对于中国人创造力的不自信,对于中国制造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政府比民间严重得多,国内比国外严重得多。
麦伯良是个相当爱较劲的人,为了把这两件事翻过来,他四处活动,最终都成功了。不过,有一件事他却没能翻过来,那是1999年,一场在新加坡打的知识产权官司,一家美国公司告中集窃取了他们的登机桥知识产权。“完全是没影的事,可法官居然让我们自己举证是不是偷的,而不是让对方提供证据。”麦伯良说,“最可气的是,我们请了3个律师,在吃饭时,其中一个北京律师居然问我"你告诉我你们到底是怎么偷的"?连我们自己人都认为我是偷的,不相信我们自己能造好东西。”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哪里都有骗子,有混蛋,这才是人类社会的原貌,中国也不例外。但客观来讲,中国人整体勤劳、聪明、有责任感,过去几十年为全世界生产了不少好东西,做了不少贡献算得上是全球化的模范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