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屠夫陆步轩资产 12年一梦 “北大屠夫”陆步轩重操旧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涯启示?

2017-1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西安市长安区档案馆干了12年的公职后,"北大才子"陆步轩最近选择了辞职,重操旧业,干起了12年之前的职业:屠夫.关于陆步轩的故事,从公开的媒体报道中,一般都包含如下信息: 1989年从北大中文系汉语言学专业毕业,回乡工作,单位是计经委,但没编制没房子,因此被迫下海,但均接连失败,又做了4年的职业赌徒. 1996年与前妻离婚.2000年前后,在现任妻子的提议下,为了生计,陆步轩开始了门槛低.收效快的摆摊卖肉生涯. 2003年,北大才子卖肉事件被华商报曝光. 2004年,38岁的他,在政

在西安市长安区档案馆干了12年的公职后,“北大才子”陆步轩最近选择了辞职,重操旧业,干起了12年之前的职业:屠夫。

关于陆步轩的故事,从公开的媒体报道中,一般都包含如下信息: 1989年从北大中文系汉语言学专业毕业,回乡工作,单位是计经委,但没编制没房子,因此被迫下海,但均接连失败,又做了4年的职业赌徒。 1996年与前妻离婚。

2000年前后,在现任妻子的提议下,为了生计,陆步轩开始了门槛低、收效快的摆摊卖肉生涯。 2003年,北大才子卖肉事件被华商报曝光。 2004年,38岁的他,在政府的安排下,陆步轩选择进入西安市长安区档案馆,从事年鉴和地方志编辑工作。 2016年,50岁的他,辞去公职,重新下海,和北大校友陈生一起卖肉。

在2004年到2016年的这12年间,陆步轩的身份虽然变成了公职人员,但其实他一直心系卖肉。2004年进入档案馆工作后,他将肉铺交妻子打理,直到2010年关门。2008年,陆步轩认识了同是北大校友、也经营着猪肉生意的陈生。2009年,两人联合创办了“屠夫学校”。

寥寥数语,勾勒出陆步轩50年的生涯路径图。我试着站在生涯规划的角度去剖析陆步轩的故事,他带给我哪些启发?

在新出版的《北大屠夫》之前,陆步轩2005年的时候还写过一本书,叫《屠夫看世界》,从这本书书中,我了解到,在成为屠夫之前,他的生涯基本上是这样的:毕业后被分配到计经委,遭遇很多不公正待遇,后来从一个企业借调人员到创办实体而“分流”;政企脱钩,在绝大部分分流人员纷纷“回流”的时候,又因创办实体表现突出而成为实体的骨干,最终被留在了实体;项目的失误与资金的匮乏又使实体陷入困顿,甚至连生活也失去了着落,期间又遭遇家庭变故,婚姻不幸。

他在书中如是描述当时的心境。这种心境一直伴随他好多年,直到后来遇到现任妻子,在现任妻子的建议下,为了生计,开始了门槛低、收效快的摆摊卖肉生涯。

纵观陆步轩的遭遇,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但是,我想说的是,从书中的描述来看,陆步轩真算不上一个内心强大、生活积极乐观的人,是,人生在世,我们总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生活很多时候会很操蛋,但同样是面对操蛋的生活,有些人选择积极面对,有人的人选择消极应对,陆步轩选择了后者,个人认为,这才是导致他一步步沦为屠夫的关键原因。

这让我想起褚时健的故事,他老人家的所遭遇的不公和不顺心应该比陆步轩更甚,可是,尽管遭遇牢狱之灾,他并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积极面对,绝地反击,出狱后,已经70余岁高龄,他选择重新开始,从而有了现在名扬天下的“褚橙”。

没有谁能打败我们,如果有,那只有我们自己,只要我们自己选择继续努力,不放弃,生活总还有希望。

开始,看到陆步轩辞公职重新卖肉的新闻,我一直觉得很难理解,陆步轩读北大,念中文,应该是很爱这个专业的,而且,在自己38岁的时候,他才好不容易有机会干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成为一个编辑,按常理,他应该会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这个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实现他的抱负,为什么干了12年又辞职呢?后来,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我明白了,其实,学中文,干编辑,并不是他最喜欢的。

这是陆步轩的原话(源自“北大“屠夫”陆步轩的矛盾人生”)。原来,他真正喜欢的职业是厨师,厨师的爱好,陆步轩一直保持着,早午饭在长安区区政府的食堂吃,晚上回家后一头扎进厨房,他每天琢磨做菜烧饭,几乎不重样,可见,他是真的爱厨师这个职业,哪怕没有带给他任何利益回报,他仍然深爱着。

而对于档案馆的这份工作,其实,只是在传统的就业观念下,社会及他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一份工作,是啊,上大学,念中文,毕业后难道不应该去做一份和文字相关的工作吗?难不成还去做厨师?陆步轩的选择在那个年代既合情又合理,但,那终究只是一份应该去做的工作,而不是内心真正想做的工作,他只是因为读了大学,念了中文,所以社会和他自己觉得从事这样一份工作才是他理所应当的选择,但其实他并不爱读书和文章,甚至有些恨。

1989年北大毕业至今,他只看了不到五本书,因为工作繁忙,也因为“深受读书之害”,“读书把我读成一个书呆子,所以就比较有意识地避开它。”其实,在我看来这些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如果真爱,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做,比如厨师,他就把自己的厨房当成实验室。

更大胆地说一句,他当年选择上北大,念中文,或许本身就是个错误的选择!如果他不上北大,不学中文,至少可能没有现在的那么多纠结,比现在过得开心。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历经12年,最终结果,他明白了,在档案馆做编辑,和文字打交道,其实,只是应该做的一份工作,而不是必须做的工作,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放弃,其实是个正确的选择,只是,这个选择所花费的时间太长了,我们的职业生涯有几个12年啊!

路径依赖又称路径依赖性,本意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最典型的例子是铁轨间距: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终其原因是因为古罗马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如果想了解详情请自行问度娘)。

陆步轩的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应该是从卖肉开始的,之前的计经委、乡村社教、开公司、搞装潢都是短暂的职业,因为干上了卖肉营生,所以即便是当初的被动选择也好,还是现在的主动选择也罢,他始终没有离开卖肉这个行业。

这让我想起之前的一个同事,年龄略长我几岁,在我们公司做一名普通的生产操作工人,当时,我想从内部选拔一位工艺员,这才从别的同事口中知晓他是个大学生,当时很惊讶,从人力资源部调出他的简历,才知晓他是某211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专业是国际贸易,毕业后在就业时不是十分顺利,之后干脆自己开了个小店,但干了几年没多大起色,关店大吉后重返职场,在其他的工厂干过几年操作工,然后来到我们公司,依然还是做操作工。

我当时问他愿不愿意做工艺员,没想到他却拒绝了,理由竟然是工人是计件工作,事情做完就可以下班,而工艺员是计时工作,得上下班准点打卡。

我一时无语,但我最终还是尊重他自己的选择,继续做一个计件的生产操作工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操作工人的生活。

我没有看不起生产操作工和屠夫的价值,也没有觉得这两份职业的低贱,但我想问的是,除却职业惯性,假如可以重新选择,你们真的愿意以这份工作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