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孟建民 孟建民校友:一位建筑设计大师的人生设计

2017-06-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设计总院的曾经的掌舵人,孟建民常常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人总会有所追求,但更重要的是要执著.当年还是在南京的时候,有人几次推荐他到规划局任职,但是他热爱建筑设计,始终没有偏离自己的专业道路.他认为只要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自1980年8月26我国在深圳正式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以来,全国各地的大批人才带着创业就业的梦想,如潮水般涌向深圳.在这三十年期间,仅我校赴深圳就业创业的师生就达到数千人,其中有不少人如今已成为当地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佼佼者或领军人物,为深圳的

作为设计总院的曾经的掌舵人,孟建民常常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人总会有所追求,但更重要的是要执著。当年还是在南京的时候,有人几次推荐他到规划局任职,但是他热爱建筑设计,始终没有偏离自己的专业道路。他认为只要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自1980年8月26我国在深圳正式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以来,全国各地的大批人才带着创业就业的梦想,如潮水般涌向深圳。在这三十年期间,仅我校赴深圳就业创业的师生就达到数千人,其中有不少人如今已成为当地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佼佼者或领军人物,为深圳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校杰出校友、校董事会董事,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教授,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孟建民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试水深圳特区孟建民于1978年考入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期间就曾在全国首届建筑学专业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本科毕业后,留校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90年在东南大学获得建筑学博士学位,曾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助理、建筑系副教授。

1991年,为了发挥东南大学的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学校决定由孟建民任组长,带领一个的建筑设计小组,去深圳尝试和深圳大学联合承接建筑设计项目。

带着东南大学领导和师生的重托,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孟建民和几名教师带领一批优秀学生终于踏上深圳这块热土。一到深圳,他们就被这里浓厚的创业氛围所吸引。建筑设计小组来到深圳后,老师一边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一边尝试着承接一些设计项目。

但他们很快发现,这里的经济活动都在市场经济的格局中运行,要在深圳打开局面,必须转变观念,成立东南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适应的当地的市场需求。为此,孟建民专门和时任校长韦钰通话汇报情况并提出建议,韦钰校长很快给出答复:学校大力支持在深圳创办建筑设计分院,并在人员、技术和资料等方面提供支持。

因此,学校提出了“不投钱、挣效益、创品牌”的发展三原则。就是说建筑设计院深圳分院必须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不仅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市,同时也是各路高手的竞技场。就建筑设计规划来说,全国知名的建筑设计单位都想在这里一显身手,地方的有深圳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对深圳建筑设计市场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广州建筑设计院,此外,铁道部、交通部等中央各个部委所属设计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性知名规划设计院几乎都在深圳开设了窗口。

因此要想在这样的市场上分一杯羹,远没有想像的那样简单。但是,孟建民带领的设计小组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们认真分析深圳建筑设计市场的现状,结合自身的基础,认为只要脚踏实地,扬长避短,总能找到属于自己那块天地。

  1992年7月,东南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正式挂牌。从此,他们就像一颗种子,在深圳这块沃土扎下根来。创业是艰难的,尤其是白手起家的时候。没有办公地点,他们用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和保安县黄田村村委会联合创办并借用村委会的房屋,没有资金,向村委借了三万元现金启动。

当时学校向分院派出了5人,分院自己又在深圳当地招聘了一批设计人员,建立起一支20多人的队伍。他们住在农民的房子里,吃饭靠自己做。

在这期间,为了节省费用,孟建民外出办事常常是骑着自行车去,有一次出门办理营业执照,因道路崎岖,差点被卷到渣土车的轮子下面去。有一次出差途中公文包被人抢走过。经济活动中难免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因此他们也受过骗、上过当。

有时也不得不借助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在孟建民的带领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创业的热情十分高涨。他们从普通的厂房等一般的设计项目开始,逐步承接较为综合的建筑设计项目,终于克服了发展初期遇到的巨大困难,用真诚的服务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建立了良好的信誉,逐步赢得了客户的信任,经济条件也得到初步改善。

分院建立后,他们不仅自己维持员工的工资,向村委会提供分成,还能向学校上缴一些利润。

1993年,随着设计院深圳分院声誉的逐步确立、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同时为了改善分院的工作条件和企业形象,分院决定从当时还偏于一隅的保安县黄田村搬进市区,约半年后又换到现在的彩田南路中深花园A座14楼。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其中不乏学校和许多校友的大力支持,分院度过了国家治理经济过热的调整时期等种种困难,到1996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分院终于化茧成碟,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成为我校在深圳的一个靓丽的窗口。

  从城市移民到总设计师人们常说,机遇总是垂青于做好准备的人,孟建民工作中勇于开拓,业务上不断积累,无疑他就是一个有所准备的人。

1996年,正当孟建民在分院的一届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深圳建筑设计院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院领导。孟建民征得学校的同意后,也报名参加应聘。当时全国报名参加应聘的有几十个人,其中敢于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亮相的基本都具备了相当的实力。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审核和考试,孟建民和其余6人一起入围进入面试阶段。最后,孟建民被聘为深圳建筑设计总院副院长,从而开启了他新的职业生涯。   当时的深圳建筑设计院,是由几个较小的院所合并而成,不仅人事关系比较复杂,且经营方式也比较粗犷。

孟建民认为:建筑设计的竞争核心是建筑设计的构思,或者说是建筑方案,要扩大设计院的知名度,提高设计院的竞争力,首先要在设计方案上显山露水,争取在各种建筑设计方案竞标或竞赛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广泛认可,这才是设计院在深圳这个市场上赖以立足的核心,才是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才是增强内部凝聚力的根本途径。

为此,作为副院长兼总建筑师的他亲自担纲,组织力量成立“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室”,简称SADI建筑工作室,为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直属设计部所,主要从事大型办公建筑、文化建筑、医疗建筑、交通建筑、商业建筑以及城市设计的方案创作。

工作室成立后多次在重要的竞赛活动中获得奖项,随着设计室的声誉鹊起,1997年,孟建民获“深圳市青年科技带头人”称号,1998年,由孟建民主持的SADI建筑工作室也获“深圳市青年科技示范点”殊荣。

  2006年8月,经过深圳市委组织部考察,孟建民担任深圳市建筑设计总院院长。从此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是经过多年历练的他,在把握设计院发展方向、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方面也更加游刃有余。

孟建民通过多种措施,努力提高全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调动全院员工积极性,为此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如今,建筑设计总院作为深圳市直属的大型国家综合甲级设计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建筑设计行业中影响日隆。

目前,深圳建筑设计总院下设第一、二、三设计院、城市环境设计研究所、众望建设监理公司、总源物业公司及直属设计部所,此外,还设有北京、重庆、武汉、成都、合肥五个分院。

近年来,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不断成长,设计总院已经累计完成国内外建筑工程设计项目3000余项,覆盖了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居住建筑及教育建筑,其中90多个项目已获国家、省、市优秀工程设计奖,目前一线技术人员近千名。

在2003年度民用建筑设计市场排行总榜中,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综合实力位居第六位。   作为设计总院的曾经的掌舵人,孟建民常常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人总会有所追求,但更重要的是要执著。

当年还是在南京的时候,有人几次推荐他到规划局任职,但是他热爱建筑设计,始终没有偏离自己的专业道路。他认为只要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对待工作上,一定要克服“等价心态”,如果抱着你给我一分钱,我就给你做一分钱的事,那样你就不会迎来更大的局面。

在业务上,一旦签约,自己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老板”既会看能力,更会看人品。努力付出了,总会有公正的回报。

  近年来,由孟建民主持设计的重大工程项目有40多项,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项目有:深港西部通道口岸旅检大楼及场地设计、广东省委办公大楼、深圳大学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合肥政务中心、宝安体育馆、温州国际会展中心、深圳基督教堂、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等。

2007年,孟建民相继获得了广东省“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称号。   为城市注入美的基因2008年11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深圳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并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称号,使深圳成为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

    2009年9月24日,深圳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7日设立为“深圳创意设计日”,显示深圳全民创意时代即将到来,这也是国内首个设立的法定“创意设计日”。

身为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勘查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专家、深圳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内地与香港建筑师资格互认考官的孟建民认为,每一座建筑都是城市的一件公共艺术品,建筑设计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基因。

如今,在“设计之都”聚光灯照耀下的深圳又将如何展示自身独特的城市建筑艺术品呢?在孟建民看来,一座城市并没有必要为了形成某一特定风格而让所有建筑都戴上一个统一款式的“帽子”。

“关键是要在城市的重要敏感节点建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

”他认为,要想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种城市的建筑标签,就是依靠某几座可以震撼心灵,难以忘怀的建筑物,就像北京的天安门、悉尼的歌剧院,而目前深圳就是地王大厦,以后需要有更多的一些令世人瞩目的建筑,只有这样才不愧对“设计之都”的称号。

孟建民所说的“震撼心灵”不仅仅包括建筑外表。作为公共艺术的建筑设计已经越来越被赋予更多社会的内涵,孟建民也一直关注着建筑中文化、美学与生态等深层因素。“当今那种虚夸、表象的建筑已成为建筑评论及反思的热点,对生态、节能的关注,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对建筑空间内在品质的关注以及对人的文化性关怀都成为今天回归理性的最好说明。

”   建筑设计是一种受众面最广的艺术形式,公众参与设计的意识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因此目前深圳部分建筑设计方案也开始吸纳公众尤其是未来建筑使用者的意见,作为一个从事建筑设计30年的设计大师,孟建民对此倍感欣慰。

“我认为这是一个社会进步与民主的表现,其实公众参与建筑设计方案制定在国外早就出现了。

”孟建民认为,对于一些城市重大敏感项目,公众意见与专业意见一样非常重要,尽管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矛盾和争论,但这并不会影响设计的水准,反倒可以增添其多样化的元素。

而公众的参与也有利于更多普通老百姓来了解关于设计的不同领域,从而更好的提高大众的设计意识和文化修养,形成一种浓厚的设计氛围,“社会与公众开始对建筑有了兴趣。我们可以从更多的媒体当中观察到建筑对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的影响,我们更注意到这是一种文化、思想的推广与提升。

而市民较高的设计意识也是一座世界‘设计之都’应具有的素质。”   在孟建民看来,深圳建筑规划设计行业的发展经历了30年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10年基本上是受教育阶段,目前活跃在深圳的建筑设计师们,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多正在学校打基础或打完基础后开始通过学习了解外面的理论、外面的信息和大师的作品。第二个10年是“仿学”阶段,90年代进入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国内的设计师主要模仿国外的设计作品,发展迅速。

第三个10年就是21世纪开始到现在,进入了“追求原创”的阶段,设计师们开始追求设计的原创性。但孟建民认为,这个“原创阶段”只是一个开端,尚未走向成熟,往后,得到国际的承认会更多,随着我们有更好作品的产生、更多人物的产生、更多思想的产生,才和‘设计之都’真正相称。

”他表示,深圳这个“设计之都”还得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得到世界行业内的公认。   正是向着这个目标,孟建民与他的同行们一直在呕心沥血、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