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民失重 建筑是长眼睛的——读孟建民工作室作品《失重》

2018-0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非常想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所有的城市规划者.设计师以及热衷于城市景观及公共艺术的朋友们.当然,我首先最想交流的依然是建筑师.我确信,他们比我对这句话有更深的感受.这是我读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孟建民工作室<失重>作品集所想到的.这不是说这本作品集有多少惊人的作品,又有多少投标以及纪念性的"国家项目";而是说从中透露出中国建筑师人文价值观严重缺失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与我们正见证着中国城市的成长速度相比:疯了一般的崛起一座又一座新城.这是高兴又担忧的事.高兴,是因为我们

我非常想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所有的城市规划者、设计师以及热衷于城市景观及公共艺术的朋友们。当然,我首先最想交流的依然是建筑师。我确信,他们比我对这句话有更深的感受。

这是我读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孟建民工作室《失重》作品集所想到的。这不是说这本作品集有多少惊人的作品,又有多少投标以及纪念性的“国家项目”;而是说从中透露出中国建筑师人文价值观严重缺失的问题。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与我们正见证着中国城市的成长速度相比:疯了一般的崛起一座又一座新城。这是高兴又担忧的事。高兴,是因为我们的城市化步伐之快,对改变城市居住者的生活品质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担忧的是,“凝固的音乐”在哪里?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之诗”在哪里?建筑的美学神话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似古老的传说。

我们怪罪谁?谁应该对此承担责任?城市管理者?当权者?开发商?还是规划师以及建筑师?都是,又都不是。所谓“是”,是因为每一个建筑项目的开工要有上百个政府部门的批准,程序合法,结果是谁也不用负责。这有体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等原因。从国内外建筑师关于中国城市的空间诠释的角度来看,首要的即是我们建筑师关于建筑的人文价值观的缺失。

我们有没有提供足够体现时代的智慧创造和美学标杆的作品,去见证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让建筑作品成为凝视我们时代前进的物证?

孟建民们看出这一点,因此要追求“失重”状态下的自由想象,感受那种自由漂游状态下的生命创造历程。我要说的“失重”只是梦想,“失重”下的创造更是难以为继。没有支撑生命的“力点”,永远只是盲目飘动的物体。所以,我的看法是“失重”状态下寻找“力点”。

他用埃舍尔的“相对论”的矛盾空间去陈述他没有客户、没有业主、没有权力审美和经济诱导下的自由远足,去挖掘一下自己的想象边界和可能性的空间构成。这是寻找纯粹空间和美学建筑的最基本方式,也是建构时代生存域限的可能性未来的最基本方法。

除了在艺术创作中有这种探索,我们在建筑创作中几乎看不到这种“可能性”的工作。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有这样“纯粹的”工作。或许“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他用搭积木的孩童游戏构筑视觉艺术中心,把想象的原发性和简单性还原到极致,而同时又用电子计算机语言建构可实施空间和最大化空间。外里合一,结构与空间同态,空间生成为形体,想象和技术的充分表达合二为一。他们努力用科学手段构筑一首童话诗,一个具有戏剧性智慧成长过程的建筑体和一个可供验证的游戏成果。支撑起这个自由落体的现实“力点”的是一个关于儿童搭积木的梦想。

科技馆的设计本着宇宙生成的模型构筑空间与结构的节奏韵律,把科技的概念用建筑形体诠释为有机性、生态性的成长节奏,把空间设计成为生长性的感受韵律的物化。

红树林地质博物馆被构筑成从天而降的散落的上帝之盒。同一而又变化的立方体不断复制、生长、重建,构成一系列互相连接的展览空间。立方体既是结构元素,又是空间形体,更是宇宙的形体语言,流畅地叙述一个戏剧性的诗意建筑语境。

在此,孟建民的自由思考和建筑形体的视觉表达紧扣这样三个特点:想象与场所环境的同一性,结构与空间的同一性,空间与形体的同一性。这才是建筑之诗的本质。